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的交叉边缘学科。目前这门学科还极不成熟,人们只是提出了问题而不是解决了问题。本文着重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产生的背景、理论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对象和领域等基本问题,旨在促进其学科建设。
一、背景和理论、实践意义
要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必须先上溯其母系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的孕育及发展历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个特殊的学科(专业)。其特殊性首先表现在这个专业是我国所独有的。五十年代保加利亚的索菲亚大学曾办过此类专业以培养能担当少先队辅导员的人才。我国从1984年起,在全国30多所重点高校率先开设此专业,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的正式诞生。在此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漫长探索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的革命活动中,就倾心于工人运动的宣传鼓励工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斯大林开创了无产阶级执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对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形成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历史命题,经过广大政工干部和专家、学者的理论挖掘整理、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和对其它学科理论知识及方法的借鉴,终于初步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地位。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正是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历史命题下,通过有意识地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而逐步产生的新的交叉边缘学科。
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第505 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需要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较多地侧重于经验的总结,而缺乏有意识地向系统化、理论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特别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容易忽视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的内容不联系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而是大而空的道理,所以导致思想政治工作遭到人们的误解和冷遇。再加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社会上曾一度兴起否定鄙薄思想政治工作的“取消论”、“淡化论”和“改造论”等等。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实践意义即在于:借助心理学的成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凡成功的事物,大都渗透着心理学的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有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了解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成功。如教育艺术家李燕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是简单的说教、命令和制裁,而应该研究教育对象的特点,讲究传播真理的艺术,应该象阳光、空气包围着教育对象,使他们不知不觉地、而又自觉自愿地去感受,去体会。这里即涉及到运用无意识进行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产生不仅是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发展有关。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学的借鉴是必然的。第一,思想、心理和意识这三个概念具有相通性。总的来说,心理是思想的基础,同时又渗透在思想中。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觉悟问题,而且更多地面临着要解决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譬如,学生厌学可能不光是对学习缺乏正确的态度和认识、意志薄弱、逃避困难所致,也可能与不懂得学习心理、性格缺陷、逆反和挫折心理等心理因素有关。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自觉地把心理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之一,使心理学的成果融会贯通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原则、原理和方法中,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于科学的基础之上。第二,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视角一般侧重于教育者和教育内容,忽视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重教育者轻教育对象,使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难以确立,教育对象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灌输的教育内容,难以将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动力倾向。心理学对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能提供丰富的研究成果,可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要灌输的内容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的思想和行为的价值、程式和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关注的是通过理性的、演绎的、思辨的方法来探讨现实的实质或根本性质,研究倾向是静态的。而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需要程式和规范之外,还要直接涉及活生生的思想政治心理和行为表现。“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社会结构和国家经常是从一定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8—29页)因此,离开人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 思想道德、政治将不复存在。人们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他们对程式和规范的认知水平,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和政治观。譬如,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L·Kohlberg )将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前两个水平都未将道德视为内在的价值、规范,而认为道德的价值由外在的要求而定,即尊重权威、趋利避害。达到后习俗水平,人们才能自觉地遵守公共原则,并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取决于人及准则,有可能依据互相信赖与尊重的道德心理而遵循自己所选择的普遍的伦理原则。所以共产主义道德观的真正形成应该是在道德判断达到后习俗水平以后,在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共产主义道德只会被视为外在的律令、要求,人们出于趋利避害、自我保护的心理,可能表现出一些符合要求的道德行为,但还不可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结构。所以,从方法论的角度上看,心理学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即从教育者转向教育对象,从对教育内容的理性、演绎、思辨的静态研究转向对其的实证主义、经验主义的动态研究。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理论意义在于:从研究内容和方法论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朝着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完善和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领域
任何一门学科的确立,不仅要看它是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或意义,而且要看它是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就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用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们的看法是一致的。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领域是什么?对此人们存在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强调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各因素的互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如何对这种互动进行心理分析。影响互动效果即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变量)的因素,除了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自变量)以外,还有诸如家庭气氛、社会舆论和公众心理等(协变量)群体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作用。所以其研究领域涉及:个体的心理分析(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教育者的心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小群体心理分析(家庭心理、组织心理、正式和非正式群体心理等)和大众心理分析(舆论、时尚等)。
第二种观点强调研究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特别关注教育对象的某些特殊心理现象,如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等。持这种观点的人笼统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研究人们在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其研究领域主要是搬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和内容。
第三种观点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现状。认为目前这门学科的理论准备尚不充分,照搬心理学的体系和内容,弄不清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范畴和特殊规律。譬如,有的人主要照搬普通心理学,有的人又加上社会心理学或教育心理学,造成研究领域过分杂乱,而研究对象又笼统、含糊。这种观点没有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究竟是什么,只是认为二者的关系是“一”与“多”的关系,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一般的、抽象的,而研究领域应该是特殊的、具体的。
毛泽东说:“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 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 页)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新的交叉边缘学科的认识目前还停留在“感觉”上,尚未达到“理解”的深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界对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缺乏理论的自觉,他们提出这一名称,首先考虑的是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和政工干部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提高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这样产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当然是照搬心理学的体系和内容,简单地说明心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又有何心理学依据。譬如,介绍心理学中个性差异的理论,说明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就是因人施教的原则,而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中因人施教原则的心理学依据时,则可指出是个性差异的理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理论变成心理学原理应用的例子,心理学原理又沦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注脚。无可否认,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用心理学的自觉意识和水平,甚至能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整理和由经验上升为理论。但是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不能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它没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研究领域。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都是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实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但长期以来,由于不重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的研究,所以自然也就忽视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以一定的教育内容作用于教育对象而使之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的某种变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即为社会环境、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四者的函数。我们认为,在一门学科建设的初期,要一下子明确其研究对象和领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秉承心理学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将研究对象拟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社会有控影响(主要指教育和宣传)下,如何有效地影响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门科学。其研究领域大致归纳为以下四方面:一、关于社会环境的研究。主要探讨在现实生活环境中,对人们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因素。如职业、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风气等,看它们是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二、关于个体心理状况的研究。探讨个体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特殊心理现象,如逆反挫折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等。三关于教育内容的研究。主要研究教育内容易被教育对象接受的条件、教育内容的表现方式和传导媒介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等。四、关于教育者的研究。主要研究教育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行为反应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