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标论文,几点建议论文,历史教学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可谓中学历史教师关注的老话题。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出台,这一话题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笔者作为高中一线历史教师,对此做了一些思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一、要关注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师教学的依据,在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上,高中教师要熟悉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如在课程性质上两者都强调历史课程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起重要作用。在课程理念方面两者都提出要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强调教师要更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 但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性还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一是设计思路不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设计思路是:历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六个学习板块。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板块内容设计上,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使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可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采取的是通史体例的设计思路。这一设计思路,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在体系的构建上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以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史3个必修模块为主要架构,外加6个选修模块,采取的是专题史体例的设计思路。由于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设计思路不同,两者的课程内容除有包容外,具体要求自然也不相同。二是能力层级要求不同。对比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我们可以发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能力要求比较多地用了“知道”“了解”“讲述”“列举”“简述”等识记层面的词语,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能力要求比较多地用了“概述”“说明”“探讨”“理解”“认识”“分析”“比较”等理解层面的词语,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明显提高。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差异性,充分说明了初高中历史教学实现有效衔接的必要性。高中历史教师如果不了解初高中课标的差异,就盲目展开历史教学,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将因缺乏针对性,而成为空想。 二、要注意历史知识体系的衔接 现阶段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的知识体系的优点是内容精练、知识的专题性突出、学术性强、思维层次高,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文明传承、变化和延续的历史学科特质消失了;历史内容的跳跃、缺失和重复屡见不鲜;历史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难以保证,往往只反映一方面的历史现象,缺少与其紧密关联的其他内容,割裂了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分散、零乱;许多知识的专业性太强,学生难以理解。这种历史知识体系要求学生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通史知识结构体系为基础,才能深入认识一个个纷繁复杂的专题,获得对历史的整体感知和深刻理解。而现今的初中历史教学普遍不被重视,在一些地区历史甚至不作为中考考试科目。由于要求偏低,知识体系弱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所必须具有的历史知识严重缺失,学生对中国史和世界史鲜有整体印象和把握,初高中历史教学出现了脱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关注本地区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帮助学生做好初高中历史知识体系的有效衔接。例如,教师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1第二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时,就要求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这样带有专业政治学特点的内容,恐非易事。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这段历史时要把有关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史进行适当的补充讲解,并对“民主”“封建”“政治制度”等政治学概念加以适当解释。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资产阶级追求自由民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理解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相对于封建制度的进步性、权力制约与平衡对于民主的合理性、英法美和德意日等国建立不同政治体制的必然性等。教师的这种做法并非是对初中历史教学的简单“补课”,而是建立在学情基础上的有效衔接,学生由此也就建立起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横向知识体系。 另外,教师还可以对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帮助学生确立历史纵向知识体系,以体现历史传承和变化的特点。如,教师可以把必修2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八单元“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整合在一起讲授,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中心转移的原因、经济入侵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等等。这样,从1500年前后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到当今世界走向经济全球化的知识体系就一目了然了。 三、要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衔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衔接培养是重中之重。 历史思维是一般思维活动与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相结合,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认识、解释历史问题,发现历史规律并认识现在、预见未来的智力活动。由于历史认识的对象是已流逝的客观存在,比起对现实事物的认识而言有着根本的差别,人们仅能通过史料、文物等间接经验来了解、研究历史。这就要求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对间接经验的结果(史料、文物等)进行考证、鉴别、筛选等理性认识活动,达到认识真实历史的效果。 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衔接过程。刚刚进入高中校门的学生,从思维方式上讲,与初中学生并无多大差别,他们的思维方式仍以具体、直观、近距离的形象思维为主,阅历和经验基本停留在浅显的历史故事当中,期望他们能直接运用逻辑思维、批判思维等抽象思维来理解、比较历史问题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对高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应根据其认知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直观“历史存在”,帮助学生体会“历史经验”,生成历史意识。即充分发挥音像、图片文字等直观教材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使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迈进。 例如,教师在讲授必修1第四单元的《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出示《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示意图》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示意图》两幅地图,让学生探寻主要历史信息。学生们通过研习,自然就会在图中发现这样一个历史现象: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主要集中在南方,而“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主要也分布在南方。教师就此追问学生:这一现象是否是历史的巧合?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发散思维,在联系相关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合理分析,得出结论:南方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入侵的地区,自然经济最先瓦解,最早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相对比较强大,他们较早地接触到了传入的西方思想文化、民主观念,革命觉悟比较高等。“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资产阶级力量相对集中的南方,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这种由直观感知入手、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在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我们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加强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初高中历史衔接教学的有效方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_高中历史论文
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几点建议_高中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