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论文首先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浙江省建筑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建筑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提升浙江省建筑业科技创新效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建筑业;科技创新效率
0引言
2015年,浙江省建筑业坚持稳中求进,全省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简称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23980亿元,比上年增长5.8%。
(1)省外完成产值稳中有升。2015年,建筑业企业在省外完成产值12192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50.8%,比重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建筑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的省外区域市场达到11个,其中,江苏(1602亿元)、上海(1410亿元)、安徽(1253亿元)三个区域市场超过千亿元。
(2)建筑强市贡献大。2015年,绍兴、杭州、宁波、金华四个建筑强市建筑业总产值分别为6583、4098、4055和3163亿元,四市完成产值占全省的74.6%。丽水、温州、宁波三市增长较快,增速分别为13.7%、11.1%和9.2%。
(3)结构调整稳步推进。2015年,土木工程建筑业增长最快,签订合同额、建筑业总产值、省外完成产值分别增长10.7%、10.1%和12.9%,增幅分别比房屋建筑业高9.5、5.3和6.1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建筑业依然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很长的时间以来,由于缺乏高效的技术手段和工程管理平台,工程项目的改革摆脱不掉粗放管理的现状,造成了国家资源的大量浪费。如今建设项目逐渐意识到将成本、质量、进度等项目管理要素割裂、分离的管理模式带来的种种弊端的影响,其将会严重阻碍项目整体目标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日益强调对项目技术创新管理。
因此,全面、系统地评价浙江省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深入研究影响我省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对提高我省建筑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对促进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第二产业的建筑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自从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省建筑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完成了一大批标志性工程,引领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对加快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起到重大战略意义。
1.浙江省建筑业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1)科技创新能力不足,R&D投入比重过低
我省大中型建筑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占企业营业额的比例不足2%,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以上,医药、电信、IT等行业甚至达到20%,且重型建筑设备、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施工技术还没有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2)科技创新趋同现象严重
在大型建筑业企业中,工程项目分布面广,同一个企业往往有多个项目从事多个类别、多个领域的工程建设,在科技创新方面彼此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导致在不同的项目部都进行类似的科技创新工作,使得企业的科技资源在同一个水平上面重复投入,停滞不前。项目部相互之间缺乏集成连动的机制,没有形成相互支援、相互依存的网络和集群。
(3)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短缺
我省建筑业企业人员比例结构严重失调,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管理人员比重严重缺乏。如我省建筑业企业工程技术工人平均仅占从业人员的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其中一级建造师占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0.49%。
(4)科技创新的关联效应不明显
建筑业企业的特点是实行项目管理制,在项目终结后项目部的人员会转而从事另一个新的项目,在本项目进行的科技创新活动取得一定成果后由于项目人员已经从事了新的工程项目,而且由于建筑项目单一性的特点,前后项目往往在技术上存在差异,所以会产生对科技成果的深度开发和外延开发不足,科技创新得到认可的级别难以提高的状况。
2.建筑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1)思想认识与科技进步的时代要求有较大差距
建筑业企业与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在科技创新方面客观存在着技术升级换代速度相对缓慢,取得创新成果较难的行业性限制。但主要是对当前建筑业科技创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缺乏了解,固有的思想认识束缚了企业的思维。部分建筑业企业仅仅照图施工,科研工作由设计单位完成;工程单位搞不了发明创造,或者说这样的工程别人早已经干过,没有什么新东西了等等认识。没有或者很少在科技进步方面主动地思考或利用自身优势进行研究,企业基本上也有不愿意公开自己的创新技术,为自己留一手的思想存在。
(2)科技创新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建筑业企业对科技与科技创新的特性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探讨,在调动基层单位的科技创新积极性以及员工的科技创新自觉性的手段有待进一步完善,需按照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和国家陆续在企业资质、行业管理等方面提出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机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
(3)科技创新的手段需要进一步强化
建筑业企业在课题选择与立项、组织策划与实施、情报收集、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成果整理和发布等方面与工业企业特别是与信息、电子、生物、医药、机械等行业的先进企业相比,存在着视野不宽、方式方法简单、质量不高的现象。
3.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
通过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创新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规范建筑业科技创新主体及其行为的价值取向,加强对创新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在全行业倡导科技创新的价值理念,通过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建设主管部门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
1)组织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研发与应用规划。根据国家科技与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需要,组织制定建筑业中长期技术研发与应用规划,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开发的技术领域,以此作为建筑业技术创新的指南。
2)完善科研项目责任制。积极实施对科研项目的责任目标考核,编制科研项目责任书,对科研项目完成的主要内容、完成时间、计划进度、责任人、阶段验收和项目完成验收标准以及奖罚办法等作出明确规定,以有效地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确保科研项目实施效果。
3)组织相关机构对科研院所和大学的学科分布与科技资源优势进行评估,进行技术创新的战略分工,减少甚至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
4)改进和完善保护知识产权和促进技术扩散的相关法规政策,授权有关机构立足于开拓全球建筑市场,制定并实施建筑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扩散战略,以促进我国建筑业及其关联产业新知识的产生以及在国际建筑市场的传播与应用。
5)加大基础研究和探索性研究的投资。建设主管部门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教育、科技、财政、交通运输等主管部门的有效沟通,努力增强对土木建筑等相关学科研究的资助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跨学科、跨行业的研发与教育活动,增强建筑业科技投入的战略性。
6)出台有关政策,鼓励建筑业产、学、研分工与合作,以及相关产业科技人才的自由流动。
(2)鼓励科技创新资金的市场化运作。除政府和企业投入外,应积极吸引其他社会力量的资金,以加大建筑业科技投入。建立建筑业技术进步创新基金,对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企业加大资金支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以及新产品研制。
(3)加强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进建设领域重点推广项目和新技术工作的落实,与财政等部门配合出台产业、金融、财政相结合的鼓励政策。同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工法的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以专利、专有技术权属保护和有偿转让为动力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为基础。因此,要加大对工程勘察、设计、施工企业的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和勘察设计成果等知识产权依法保护的力度。
(4)加强技术创新指标的考核。针对我国建筑业企业自身创新意识不强的现状,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加强技术创新指标的硬性考核,督促建筑业企业积极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从评优评奖、企业资质管理、企业负责人等方面加强对科技进步的考核比重,在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中提高技术创新所占比重。
(5)为创新活动引入多种融资渠道。拓宽市场融资渠道,建立多种基金鼓励技术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如科技研发和推广基金、创新风险基金、创新援助基金等;采取增加贷款、贴息、税收优惠、价格补偿等鼓励创新活动,包括对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国外资本投入的鼓励和支持;加强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导向,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争取将风险资本引入结构技术、施工工艺、新材料技术等科技含量较高的领域。
(6)继续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科技进步的关键在科技人才的培养,但目前建筑业企业对科研人员的重视程度不足,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建筑业人才培养的配套制度,强化企业的人才培养意识,营造有利于建筑业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提高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应通过教育、培训、技能训练、国际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创造才能和创新意识,培养出开拓国际市场所需要的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7)优化科技管理政策,改善科研资源错配。长期以来,政府对“草根创新”缺乏必要的关注,一直偏爱“大、公、洋”企业,因此大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在创新上的“挤压”效应不容忽视。如何让浙江省所有建筑业企业、创业者享受公平政策,从而更好地服务浙江省建筑业科创中心的建设,必须优化科技管理政策。此外,由于资源投入不匹配会造成浪费,单一投入某项要素不会取得既定效果,因此政府应完善科研资源投入机制,改善科研资源错配。同时浙江省应该为建筑业企业提供机会,激发其创新发展的活力,为建筑业企业制定税收、资金上的优惠政策,培育“草根”创新,包容“车库文化”。
(8)面对资源配置无效的问题,我国建筑业企业应着眼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优化资源分配和提高机械设备动力装备率等措施增强资源动态调控能力,避免出现资源长期、大范围的闲置浪费。
(9)面对规模报酬递减的趋势,建筑业企业应通过协同优化工程项目供应链、推进施工精细化管理、加强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等方式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以应对市场瞬息万变的发展状况。
(10)由于建筑行业同质竞争激烈,利润率低,以及由此导致的大量机会主义等说系列问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对企业资质等级和数量规模进行合理调控,形成总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比例协调、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陈兴海,鲁文霞,赵兴祥.基于DEA-Tobit模型的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科技创新效率测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6:17-20.
[2]刘炳胜,陈晓红,王雪青,高敏,周蜀国.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生产效率变动的差异与空间趋同研究[J].科研管理,2015,11:148-154.
[3]周蜀国,何静.中国建筑产业效率测度研究:2004~2010[J].建筑经济,2014,11:15-18.
[4]朱峥峥,李英,林智敏.基于DEA改进模型的建筑企业效率评价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3,01:10-13.
[5]陈永高,周明荣,钟振宇.基于超效率DEA的上市建筑企业经营效率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03:502-506.
[6]李小睿.基于DEA方法的建筑企业效率评价[J].建筑经济,2009,S1:158-160.
[7]王汇墨,李忠富.基于DEA的我国大型上市建筑企业效率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09:95-98.
论文作者:宋祖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建筑业论文; 企业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 科技论文; 建筑论文; 亿元论文; 浙江省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