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调适人的心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用音乐来医治疾病,已有漫长的历史,在我国古代《内经》《史记》、西方的《圣经》等书中都有相关的论述和记载。20世纪中叶,音乐治疗在欧美成为一种正式的医学职业,并得到了系统的发展。当今,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蓬勃发展,音乐疗法与心理辅导的理念相结合,构成了心理调适、心理保健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试图通过一些案例来介绍音乐疗法的内在机理,及其在心理保健、心理调适方面的具体应用。
[案例1] 能歌善舞的女中学生刘某,近来精神忧郁,沉默寡言,原因与刘某的母亲突发急病过世有关。刘某低落的情绪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很快下降,成绩下降又加重了刘某的忧郁。如此一月有余,情况并无好转迹象,反有恶性循环、愈演愈烈之势。其父、其兄和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方劝说、开导,却都无济于事。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商量后,觉得应当先转移刘某的注意力。根据她爱好文艺的特点,以学校文艺比赛为契机,做好转变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精心挑选,找出供刘某宣泄用的忧伤乐典和歌曲磁带若干。班主任告诉刘某准备举行班级文艺演出,希望她担任独唱和领唱,特邀她到音乐室试听试唱。结果在试唱时,刘某感情投入,泪流满面。
次日组织班级集体静听忧伤的抒情乐曲,并练习演唱(学唱)歌曲一至二首,其间,特请刘某领唱和独唱,然后师生合唱。整个演唱过程,唱出了感情。刘某和大家一起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情感得到了宣泄。接着,班主任将事先准备好的欢快乐曲和歌曲磁带等拿了出来,组织集体欣赏和演唱。气氛逐渐轻松起来。此时班主任又请刘某独唱和表演舞蹈,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场面很活跃。在刘某跳舞时,同学们合着节拍,鼓掌伴唱,把活动推向了高潮。
随后几天,在所唱的歌曲中挑选刘某最喜欢的歌,悲伤的一首、欢乐的两首,请刘某课余时间继续练习演唱,准备参加歌咏比赛。另外选购两盒轻松愉快、优美动听的音乐、舞曲磁带,赠送给刘某在茶余饭后、休闲学习时作背景音乐播放。
连续两周注意观察刘某的心理变化,了解其感受。发现她心境已大为好转,家里人也反映她在家时话多了,心情也开朗了。据她自述,在班里她感到很温暖、很快乐;歌咏比赛结束后,她最大的愿望是把学习抓好,并自信通过努力一定能够赶上去。
[案例2]高二学生李某最近常与同学争吵,为一些小事闹得面红耳赤,甚至动手打人,过后又很后悔。家长反映孩子最近脾气很大,动辄发无名火,摔东西。班主任先与李某交谈沟通,李某承认自己近来性情浮躁,屁股坐不住,浑身有劲无处使,对别人看不顺就想骂人,说话很“冲”。班主任了解情况后确认这与青春期身心发展有关,决定采用音乐疗法。
根据李某喜欢跳劲舞的爱好特长,教师选择了节奏感强的迪斯科舞曲磁带一盒,请李某每天早自修时间和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各抽半小时左右,到休操房随着舞曲自由发挥。部分同学参与共舞,教师在旁欣赏,戏言将来要请李某上台表演。
随后的每天中午休息时间,班主任请李某到办公室边喝茶、聊天,边听音乐,播放“实用易经五行音乐”《水》篇[注],曲目为:《月牙五更》《月夜》《秀英》《烛影摇红》《闲居吟》《牧歌》等,以增加阴柔润泽,使人心平气和,培养冷静沉着的风格。同时,另选一盒稳定情绪的优美音乐磁带,请李某回家经常作背景音乐播放,请家长协助督促。
数日后,在每天下午课外音乐训练时间,将原定跳劲舞的内容改为跳太空慢舞(早自修时间跳劲舞的内容不变)。太空舞节奏缓慢,动作轻柔飘逸,犹如腾云驾雾,增加了阴柔润泽之气;伴以飘涉浩瀚的宇宙音乐,则使人开阔了胸怀,平和了心气。
一段时间观察李某的变化,发现其发火暴躁的现象明显减少,偶有急躁,程度也大为减轻。逐提供多盘乐曲磁带和光盘,供李某自我练习调适。
以上个案说明,在心理辅导中音乐疗法有其独特的功能。
一、音乐作用的机理
在大量的案例和经验中,我们感悟到:第一,音乐的律动与生命运动的节奏、节律以及变化的周期性在结构上十分相似。音乐既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节奏、节律在人脑中的反映,又是创作者自身生命节奏的外显,因而它对人的生理运动有着神奇的亲和力与“同化”作用。规整的节拍律动同生命运动的节律相一致,会产生合拍共振,促进生物体的有序运动;而噪杂混乱的音响,则经过同步影响而导致人的生理紊乱。由于这种同化作用的存在,选择适当的音乐就可以达到改善人的生理活动状态的效果,并通过生理与心理的对应联动关系而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上述[案例2]中“太空慢舞”的训练就起了平抑急躁的作用。
第二,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在过程结构上也是相似的。例如,音乐起伏的节奏性、周期性与情绪波动的模式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不同的音乐调式与不同的情绪有着一定的对应性;再如,意志力的作用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发出指令(神经脉冲)直至其最终到达神经末梢而引发行动的过程,音乐则可以用反复、循环、递进的旋律,逐步增强的音量和音高,渐次加快的节奏和速度,来模拟这类过程,两者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听者在理解作品情感内涵的同时,往往会不知不觉地被音乐所同化和感染,进而产生心理共振和共鸣。本文案例中,刘某演唱和倾听欢快的乐典,并载歌载舞;李某欣赏慢节奏的抒情音乐等,便都是同化的过程。
事实上,音乐本质上是人的心声的流露,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独白,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外部显现。音乐运动的结构模式与人的生理、心理活动模式(尤其是情感运动模式)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两者可以产生合拍共振。这就是音乐疗法的内在机理。
音乐不仅可以调节人的即时心理状态,而且可以通过适当的曲目的反复欣赏、演练和长期熏陶,对人的生命节奏和行为方式进行同化和优化,改善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形成良好的行为反应模式和心理活动习惯。这是音乐疗法能够被用于心理保健的一个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