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骨科 611530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路径应用于腰椎间盘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2例就诊于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对其实施护理措施的不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一般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路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观察通过不同的护理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情况。结果 通过两种模式对患者进行心理、疼痛分级、直腿抬高试验、排便的观察,观察组术后12小时中度及以上疼痛人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结论 对患者腰椎间盘手术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下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和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关键词】临床路径;腰椎间盘手术;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行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不佳而行手术治疗42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在42—68岁,平均年龄是46.7岁。其中,伴有坐骨神经痛并放射到左下肢的有21例,有坐骨神经痛并放射到右下肢的10例,出现排便异常的有2例。将患者按实施手术前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人,其中男性17人,女性4人,伴有排便异常(尿储留、大便失禁)的2人,年龄在42—63岁,平均年龄为54岁;对照组仍是21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7人,伴有排便异常的有一人,年龄在46—68岁,平均年龄为57岁。
1.2护理方法
1.2.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日常护理
术前三天指导患者在床上大小便。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受凉,术后6小时进食清淡营养饮食,忌辛辣油腻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常。常与患者谈心,使其保持心情舒畅。指导患者在卧床期间坚持常做深呼吸和四肢肌肉、关节的功能锻炼。腰背肌的功能锻炼适于术后第10天开始。腰背肌功能锻炼包括五点式、三点式和飞燕点水式。五点式的方法:仰卧床上,屈膝。用头部、双肘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抬臀挺胸,弓形撑起肩、背、腰、臀及下肢,使脊柱处于过伸位,尽可能抬高至最高幅度后,呼气,还原。每天2—3次,每次重复15—20次;三点式方法:仰卧屈膝,双臂置于胸前,吸气,头及双足撑起全身,使全身离床,呈弓形,呼气,还原;飞燕点水式方法:患者俯卧,头、颈、胸及双下肢同时抬高,两臂后伸,仅腹部着床,整个身体呈反弓形,如飞燕点水姿势。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次数,以病人不感疲劳为度。
1.2.2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护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对照组按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日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在科室成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组长、管床护士组成的临床护理路径小组、由组长和责任护士将健康教育、护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心理干预)、功能锻炼等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宜于个体的临床路径护理表。此表包括入院宣教、饮食、护理干预、各项检查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功能锻炼、康复程度、患者满意度,此表一式两份,一份挂于患者床头,让患者知晓自己每日的治疗护理情况。另一份夹在病历中,由组长和责任护士每日翻阅并按路径要求去做,能完成的、不能实施的或完成不了的项目都要标注清楚,并签名。护士长随时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于不能实施或完成不了的项目,护士长组织全科对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讨论分析,最终采纳更加符合个体需求的护理方案入临床护理路径,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需求。
1.3观察项目和评价指标
1.3.1心理:心理护理对接受腰椎间盘手术患者术前焦虑评分的影响(ASA)。
1.3.2疼痛分级:采用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于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各进行一次。
1.3.3直腿抬高试验:患者平卧,检查者一手扶住患者膝部使其膝关节伸直,另一手握住患者踝部并缓慢将之抬高,直到患者有下肢放射痛为止,记下患者此时下肢与床面的角度。正常人一般可达80—90度以上,且无放射痛。抬高床面在30—70度时出现症状具有临床意义,即为阳性。
1.3.4排便观察:采用追踪随访形式:术后一月、三月、半年、一年各随访一次。
2.结果
2.1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后,观察组术后12小时中度及以上疼痛人数较对照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排便情况术后一月、三月随访两组患者均无改变(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标准化护理方法,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护理模式。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的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康复程度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定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护理及病人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和记录,使护理工作有计划、有预见性地进行;病人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目标,主动参与护理过程,增强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达到最佳护理效果;护患双方相互促进,形成主动护理和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护理工作模式,实现护患零距离交流,拉近了护患关系,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临床护理路径也是集预见护理、整体护理为一体,并持续改进的护理标准化护理模式。它体现了护理的连续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护理方案一直处于评价---修改---完善的动态中,这更能满足临床需求,减少各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患者掌握专科知识情况和主动参与治疗护理及功能锻炼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患者掌握相关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以及医护配合情况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通过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患者住院期间疾病相关知识及疼痛知识的认识得到加强,能避开可能引起术后疼痛的内外部因素,消除担忧、恐惧等负性情绪,提高对治疗、手术、康复的适应力,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并利于术后康复,临床护理路径应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志芳. 临床护理路径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2010,31(28) :121.
[2] 魏惜晨. 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11,8(08):89.
[3] 梁秋霞.临床护理路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4):63-64.
论文作者:黄琼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1
标签:患者论文; 路径论文; 术后论文; 对照组论文; 方法论文; 手术论文; 下肢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