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共同富裕论文,思想论文,战略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共同富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实施了二十多个年头,但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坐标图上,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仍十分明显。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性,不仅会影响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而且有可能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逐步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已成为21世纪振兴中华民族的战略选择。

邓小平站在历史的高度全面总结了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经验,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概括,并从较深层次上抽象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一科学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和途径。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的“共同富裕”,它极为清楚地表明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也不应该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这是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必然归宿。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加分析地认为,富裕就等于社会主义。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富裕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少数人的富裕;另一种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集中反映了现时代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从理论上讲,在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存在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本矛盾,社会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家聚集起越来越多的财富,而广大劳动人民却陷入了相对的贫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由于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建立起了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这就保证了劳动者创造的财富属于全体人民,因而产品的分配必然由社会支配,实行按劳分配。正如邓小平在1986年回答一位美国记者的提问时所说:“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1](P172)“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1](P161-162)

从历史经验上看,当前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进行的西部大开发,与美国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进行的经济开发与扩张也有其根本的不同。

如果从地理或区域的角度来观察,可以说,一部美国的经济史,就是从东往西穿越的历史。西进运动扩大了美国的生产基地和市场,推动了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缩小了东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加速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它从地处一隅的小邦一跃而成为一个泱泱大国。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美国的西进运动是和美国的大陆扩张同时进行的,是美国向西部广大地区扩展、移民和进行垦殖开发的历史,是同侵略、掠夺和屠杀印第安人等血腥暴行结合在一起的。西部淘金既造就了美国建国之初的第一批亿万富翁,也使印第安人的命运更加惨痛!西进运动的结果并非使美国人民共同富裕,而是走向两极分化。与此相反,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所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则是在坚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前提之下,以全国各族人民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两极分化。邓小平曾经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政策是不使社会导致两极分化,就是说,不会导致富的越富,贫的越贫。”[1](P172)“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1](P111)“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1](P149)由此可见,我们所进行的西部大开发而要达到的共同富裕,是与社会主义制度相一致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最大的优越性。

毫无疑问,在加速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区域差距的进程中,需要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但绝不能走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的老路。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的中国要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起来,必须大力发展经济。邓小平曾经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而在经济比较落后、人民还不很富裕、地域辽阔的中国,什么是比较快的发展道路呢?实践证明同步富裕是不可能的。1978年,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他的“先富、后富和共富”的非均衡发展思想。他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2](P152)这种以先富为基本手段,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的的非均衡发展观,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则表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先快速发展起来,然后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是正确的,而且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首先,在像中国这样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开始一段很长时间内,物质技术基础要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能逐步实现。其次,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的自然资源、物质基础、技术水平、劳动者素质等条件差异性很大。条件好的那部分地区、企业和工人、农民,应当也可以发展得快一些,先富裕起来。如果硬要限制他们发展,搞平均主义,那就只能像邓小平所说的那样,“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再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发展和先富裕起来,可以起到鼓励、示范和帮助的作用,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企业和群众更快地发展和富裕起来。

邓小平这种用合理拉开差距摆脱贫困以至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是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一大创举。这些年连西方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邓小平的“先富、后富和共富”的政策是正确的。它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95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高达57600亿元,原定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已经提前五年实现了。[3]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之所以增长这么快,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推行“先富”政策,使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上突飞猛进。按可比价格计算,1994年占全国总人口35%的11个东部沿海省、市、自治区创造了5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其总量与1993年相比增长了16.4%,进而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同期增长了13.9%,比中西部地区的10.6%增长速度超出了3.3%。很明显,如果没有先富政策的话,全国的增长水平就会和中西部地区相近,这样,仅1994年这一年我国就要少生产1139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同样,从1979年到2000年的20多年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8%,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共增长20多倍,经济总量达到近1万亿美元,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七位。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短缺经济悄然逝去,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事实证明,邓小平非均衡发展战略是强国富民战略,是在我国特定历史环境下实施西部大开发,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最佳选择。

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曾对东西部地区互助互利协调发展,先富带后富,共同富裕的构想概括得更全面、更准确,明确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一是东部沿海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二是发展到一定时期,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顾全这个大局。那么,目前我国东西部差距究竟如何呢?据权威资料显示,从新中国成立起至1978年的30年间,以现价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东西部之比为7.08∶7.52,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0.44个百分点。但在1979年至1995年的17年间,我国经济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速度为9.8%,其中东西部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8%和8.7%,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4.1个百分点。在近几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中,东部地区占65%以上,而西部只有平均数的一半左右。[5]我国东西部差距于此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如果只一味地“一江春水向东流”,势必出现“发达的越发达,落后的越落后”的马太效应,这是社会主义本质所不允许的。而且,无论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社会政治环境,还是从中西部地区本身的开发条件来看,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所需要的基础已经奠定。

首先,从经济发展趋势预测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直到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很快,增幅有时竟超过10%,国家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制定优先追求经济效率,将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政策是合理和有成效的。但是,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内外经济环境突变,外贸出口和外资引进减少,国内需求由过去的旺盛转为不足,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回落。从总的方面来看,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环境将逐渐趋好,但不会在短期内出现明显变化。就是说,我国近几年内经济增长不会再出现大的下降,但也不会出现大的回升势头,将以8%左右的增幅相对平衡地发展。与过去难以抑制的超过10%增幅的高速度相比,8%是一个相对较低的增长速度。在相对低位、相对平衡的经济增长环境下,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则应将区域均衡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上,着手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其次,从社会政治环境来看。目前,我国社会政治环境基本良好,主要是社会和政局稳定,56个民族相安无事,和睦相处,中近期内不会受到大规模战争的威胁,与周边的绝大多数国家关系良好,并积极开展边境经贸活动,寻求共同发展。然而,我国也存在着一些不安定的社会政治因素,国家和人民要给以高度重视,以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我们充分重视落后地区的发展,以增强全国各区域和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睦,减少不安定因素的负面影响。

最后,从西部地区本身的开发条件和环境看。经过建国50多年的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各方面条件也有了明显的改观。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已经在我国内地建设了和正在建设许多大型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通讯和水利工程。目前,中西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一批矿产采掘及其能源、原材料基地,形成了一大批经济中心城市,各省区首府所在地大部分已成为拥有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与周围其他城市由交通线相连结,形成了经济密集区,例如关中地区、成渝地区等。总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虽不如东部,但与建国50多年前相比得到大大的改善,完全可以承受大规模的重点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的世纪里,中国西部地区拥有自己的发展潜力和机遇。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与西部大开发战略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