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汉王台是建在断崖上,乃至还有和尚、道士出没。
2016年初春的一天,阳光和煦,我沿双龙村后面的龙洞沟溜达,恰好遇上捡柴下山的四组村民谢明跃老人为我当向导,说是山路非常难走,我一个人找不到汉王台。我俩沿山沟边的羊肠小道艰难爬行。谢老说,原来山沟里的道路比较宽敞,还能拉架子车,去年六月下旬的一场暴雨洪水漫过河道将道路冲毁。行程约个把小时,当我们到达一座笔直陡峭、形似石碑的山坡前,谢老介绍说,这座山老百姓叫汉王碑。原先山顶有一个坟墓,传说汉王(张鲁)在山上住了十八天,死后以山为陵,就地安葬山顶。墓前还有一颗大柏树,后来墓被盗了,柏树也被人砍掉了。我仔细观察,见汉王碑气势磅礴,山顶巨石耸立,有一道从山上垂直而下的土黄色山体垮塌痕迹。说是有一年夏天,汉王碑的山顶巨石崩塌,将正在山下采挖中药的两名妇女砸中身亡。我望着汉王碑悬空突出的巨石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在汉王碑下往前面不远处有两个龙洞,洞子里的泉水清澈见底,常年不断。泉水烧开后没有水垢。据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八号厂(国营南峰机械厂)化验过水质以后,准备将双龙洞的山泉水引流到厂里供居民生活用水,后来因工厂搬迁便不了了之。现在双龙村家家户户饮用的自来水就是用管子接的双龙洞的泉水。山外的田地也靠这些泉水浇灌。双龙村就来源于两个龙洞。顺龙洞沟继续向上就可以到龙头山。
我跟随谢老从汉王碑一侧名为“九道拐”的陡坡向上攀爬,由于地上全是小石子,稍有不慎,就会滑到坡下的山沟里,所以要手脚并用,两手牢牢抓住路边的树枝,一只脚踩稳以后才能换另一只脚。上到山梁,则是另外一番天地,地势相对平坦,有一块高台,上面长满了竹林。这就是所谓的汉王台庙遗址。
我们围绕遗址转到东南方向,看到用石条建成的门廊上面布满深绿色的青苔,摇摇欲坠似乎快要坍塌了,门廊两边石柱上雕刻的对联依稀可见:“寺内有尘清风扫,山门无锁白云封。”穿过茂密的竹林,在台地中央还能看到柱础、石碓、石磨、石水缸等遗物以及用条石修建的寺庙房基遗址。在庙址东150米处便是修建于同治柒年六月二十一日(1868年)的该庙主持广乘和尚墓,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记载:“汉王台庙始于汉,盛于魏晋,遂至百代。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建汉王台庙,十倍于前。”尽管广乘和尚的墓冢和碑石都已毁坏,但碑刻上的文字却依然还能辨认。
至今小坝的民谣还流传:“美女梳头石板滩,孔雀落在孔雀庵,一对狮子望长安,汉王死在龙头山”!那么张鲁与龙头山下汉王台什么关系?《续修南郑县志》载:“汉王台,相传为张鲁循迹处”。
张鲁,字公琪,沛国丰县人,出生于东汉末年。是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师。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 179 年),张鲁袭父之职,任五斗米教总首领,教内尊为系师,常住汉中。在汉中阳平(今勉县西)修筑城堡,人称张鲁城。后来,张鲁脱离朝廷,改汉中郡为汉宁郡,建立起了以汉中为中心,包括现在湖北竹山县以西、整个陕西南部、重庆和四川北部地区在内的汉中政权,实行了政教合一的统治。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在统治区内,不设官吏,皆以祭酒(是五斗米教内部对有身份的道徒的尊称)为治。初入道的教徒称为鬼卒,部门首脑和统率鬼卒的称为祭酒。其中统率鬼卒多者称治头大祭酒,治头大祭酒下辖若干祭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负责部门事务者有督讲祭酒(主管军事)、奸令祭酒(主管教化)、宣威祭酒(主管刑罚)、查气祭酒等。张鲁以祭酒代行行政职权,听起来比百姓害怕的官吏名称要亲切得多。张鲁政权重视对民众的教化。要求所有教民都要诚信,不欺诈。张鲁废除严刑酷法,重教轻罚。教育百姓主动坦白自己所犯别人不知道的过错,先自己反省,并以做好事来消除过错。如果过错小,修路一百步就可以赎罪。如果犯了法,先原谅三次,屡教不改者才施以刑罚。经过近三十年的治理,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亲附。彼时,关中等地流民大量涌入汉中,张鲁让各地祭酒在交通要道处修筑义舍,免费让流民居住。又在义舍内备下义米义肉,让流民量腹取足,无偿食用。
建安二十年(215)三月,曹操亲率大军十万,进攻汉中张鲁政权。七月,曹军至阳平(今陕西沔县西北),张鲁之弟张卫率兵万余人扼守阳平关,据山筑城十余里,据势险要,易守难攻。曹操士死伤累累,仍不能克,遂命令众将暂时退军。阳平守军见敌人退兵,守备懈怠。曹操命令将领解标、高祚等乘险夜袭,终于大破敌军,阵斩张鲁大将杨任,张卫乘夜逃走。张鲁见阳平关失守,奔南山(米仓山)入巴中(今四川南江县南)。十一月,张鲁携家属出降。曹操拜张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十二月,曹操留夏侯渊镇宁汉中,率军从南郑还师邺城。张鲁迁邺城后的第二年(216 年)去世。所以,汉王碑山顶安葬的不应该是汉王张鲁。
米仓道线路始于夏商,贯穿秦巴,北上中原,内引外联,辐射八方,古人称大行道,也叫巴岭路、大竹路等。《春秋左传哀公七年》、《殷墟甲文卜辞》、《尚书》《山海经海内经》《资治通鉴》等都有记载。《辞源》解释米仓道“自南郑经米仓山,为入蜀要道,路皆险峻,古代用兵自陕入蜀,多出此道。”
米仓道的主线路:从北向南自陕西南郑出发,经牟家坝、小坝、黄草坝翻越大巴山、巴峪关(又名官仓坪)。进入四川境内上苍坪、下仓坪、土卡门到大坝堡(又名牟阳城),然后过焦家河越草鞋坪,翻米仓山(米仓关)、官坝堡,令牌子坡、竹坝子、柳湾子、鹿角垭、甑子垭、过琉璃关进入邸塘堡(今南江县城)。出邸塘堡经东榆堡、石灰堡、过八庙垭到淘金堡(赤溪场)、马掌堡、白杨堡(下两河口)、林河堡、元谭堡到巴州(今巴中)。
上文中“张鲁奔南山入巴中”,我个人推断张鲁走的应该就是这条主线路。张鲁获知阳平兵败,汉中已无险可守,准备逃走,左右建议他放火烧掉宝物仓库,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于是封存府库财务,率家眷和属下人马风尘仆仆,仓皇南下。小坝距离汉中城约百余里,当时道路曲折,交通不便。张鲁到达龙头山西麓汉王台这个地方的时候已是人困马乏,饥肠辘辘,已经没有体力继续前行,于是就地休息,埋锅造饭,待大家体力稍有恢复再继续赶路。通过位置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在龙头山麓汉王台这个地方驻扎休息是当时最理想的选择。因为翻越小坝,行程40里就是地势险要、海拔更高的大巴山关隘巴峪关,巴峪关居高临下,具有“夏时明月汉代关,米仓古道连中原。多少英雄从此过,叩关斩将挽狂澜”的气势。再行程40里一直要到大坝关(牟阳故城)才能休息。
米仓道除了主线,还有四条支线。当曹操得知张鲁逃往米仓山后,便率军追赶,曹军到达今天小南海镇回军坝地方,遥望着前面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龙头山,下令回军汉中,此乃回军坝之由来。曹操走的是米仓道的一条支线。这条支线从汉中出发,经回军坝、大坝关、翻铁船山经木竹关、桂门关、桦林关、黄泥堡至官禄口、神谭溪。到白杨堡与主线汇合。
后人因感念张鲁在汉中推行的五斗米教,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便在张鲁曾经停留的龙头山西麓建庙祭祀,是为汉王台(庙)也。
论文作者:刘柱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9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3
标签:汉王论文; 汉中论文; 祭酒论文; 南郑论文; 阳平论文; 巴中论文; 龙头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9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