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与效益研究论文_唐芷颖

广州中鹏环保实业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从构建生态系统模型、改善农村生产环境、提高水环境的质量、加强全方位管理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五个方面分析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并对这些措施产生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做浅析,为今后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效益

小流域是由微流域为组成单位,面积一般在50km2以下的自然汇水区域。小流域中的水土流失主要是轻中度的水力、风力侵蚀,再加上重力和人为活动等因素不断侵蚀周围地貌,大大降低土地的整体利用率,损害生态系统的自我平衡机制和生态调节能力。因此,大力加强对小流域开展集中、综合以及连续性的治理,能切实集中力量根据各个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步实施,并且从点到面,来实现全面治理水土流失,为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

1.1 耕地方式不合理

不合理的耕地方式是我国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单一种植农作物的种植方式使得田地部分营养成分逐渐匮乏,整体呈现土壤有机质下降、养分失衡的现象,制约了农田蓄水保肥水平;小型农具的骤增与大范围随意使用使得土壤板结硬化程度加剧,土壤蓄水能力锐减;单一的喷灌方式使得土地表层水土不断被冲刷,耕作层变浅、土质愈发松软易蚀;不协调的种养业、畜牧业发展使得土地利用率降低,耕地质量下降。

1.2 不合理的放牧模式

高频率的过度放牧使得草地面积、质量锐减,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失衡;高强度的过度放牧使得土壤板结硬化程度加剧,植被结构被严重破坏,土壤蓄水能力锐减;肆意放牧使得土壤特性不断被破坏,地表裸露面积增大,盐碱化程度加重。

1.3 治理技术不规范

相关部门缺乏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因此在水土保持治理时未能及时给予切实有效的措施,导致无法充分发挥水土保持技术的作用,进而影响整体的治理效果 [1]。耕地质量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对土地承包者、经营者明确的法律约束,执法力度不严,权威性和强制度不够使得水土保持治理效果不理想,治理工作进展缓慢。

2.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综合措施

2.1改善农村生产环境

耕地模式方面,从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改为轮作种植,推广应用节水、节肥、节农药以及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放牧模式方面,采用用养结合实现放牧区域植被持续利用,增加植被覆盖面;管理措施方面,建立耕地地区质量评估体系,加快完善耕地资源责任制度,规划治理区域、内容和实施步骤。比如在农民退耕还林的山地或者山坡地带,可以种植经济性树种(比如核桃、枣树、桐树等)或者可入药的植被(车婷草、山茱萸等)。

2.2构建生态系统模型

通过分析当地的地理位置、土壤类型、盐碱比等实际情况,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科学方式进行水土保持治理,从而构建生态系统模型。结合当前的地理位置条件确定需要种植的植物种类与数量,比如在河流地段种植竹子、垂柳,在农田边种植桑树等经济作物或者适合地方生长的乡土树种。在城乡地段,可以种植三叶草,苜蓿等,形成一道适用的绿色保护墙,防治水土流失;采取梯田、水平台、水窖、沟头等必要的预防措施,增加土壤内部的养分,改善土壤生态系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采用谷坊、淤地坝等治理沟道,确保该领域内具备充足的水资源,优化防洪抗旱功能。

2.3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在全球的水资源都面临日益紧缺的形势下,水土流失影响到水资源的分布,并且对水质造成严重的污染。对水质受损的流域采用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对于水质严重受到污染或水源受到严重损坏的区域可引用优良水源进行供给。

2.4加强全方位管理措施

采用领导力量、群众力量相辅相成全面落实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作。在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过程中,还要加大管理力度,加强全方位管理。领导力量层面,由政府部门决策,出台相关的条文规定,制定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明确设立组织实施机构,统领水土流失区域土地综合治理,规划治理区域、内容和实施步骤。同时,明确各部分职责,加强监管力度,积极协调管理部门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冲突。群众力量方面,加强水土保持的意识,积极配合水土治理工作,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头作用。在落实水土保持小流域管理工作时,应审时度势,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治理模式,推进种地与养地、工程措施与农艺措施相结合,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着力改善水土流失土地保育设施条件,逐步实现生态均衡,经济发展,以此提高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的效果。

2.5加强宣传教育

预防措施水土治理,预防是关键,只有预防做到位,治理才顺利[2]。从预防措施来看,重在提高相关部门和农户的水土保持意识。地方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水土保持的宣传和推广,全面落实水土保持宣传、推广、预防等工作。从宣传手段来讲,纸媒、宣传册、画报、媒体等手段都可成为有关部门普及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预防措施的媒介,借助这些媒体快速精准的宣传效果可以更为全面的开展治理工作。各领域的领导人员应给予水土保持工作高度重视,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实现现有资源的科学分配[1]。首先,加强宣传力度,从而提高民众的水土保持和治理的意识。其措施为:以走访的形式,了解各家各户对于对于水土治理的意识度,根据每家庭的不同情况,分发相应的宣传册、宣传画报等资料,使得地方群众更加清晰明了的明确如何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其次,加强地方经济林的管理建设工作,从而激励农民对经济林的建设热情。其措施为:以科学技术为指导,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对地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并制定管理制度,采用先进科技、高技术管理、高水平技术人员的模式切实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农户对于经济林的认可度和信赖度。最后,做好水源地区的维护工作,严禁农户毁林开荒或陡坡铲草现象发生[2]。

3.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分析

3.1生态效益

小流域在实施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后,其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优化改进上。一方面,被保护的水资源逐渐增多,被污染水量不断减少,水源不断充沛;另一方面,大面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使得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土壤结构、质地、特性等不断优化,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从而增加了土壤的渗透力,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水土流失、飞沙走石的恶劣现象逐渐减少并逐渐消失,坡耕地实现退耕还林还草,呈现出一片盎然生机的景象[3]。在小流域内的中上游设置蓄水池、谷坊;对坡面实行修梯田、植树、栽植经济林、种草等治理措施,既对水资源利用起到一定的控制效果,同时确保了区域中充足的水资源。实施这些治理措施能让工程抗旱防洪、蓄水减沙等多个方面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3.2社会效益

在小流域内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性治理工作,能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认识程度,并切实做到自觉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控制乱砍乱伐现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真正保护土地不再出现石化、沟蚀、沙化等,并且通过小流域治理后,适当减轻了下游的泥沙危害以及洪涝灾害。通过大力开发荒沟、荒山,土地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方面的优势,农林牧地的使用比例上逐渐趋向合理,并且提升了环境的整体容量,进而为创建农业典型示范基地,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全面进步。

3.3经济效益

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有以下两方面:一、减轻水土流失对土地的破坏。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状况,包括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土地生产率,使农村剩余劳力有用武之地,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效果[4]。在采取相关的措施之后进行效果监测,相关结果显示:年有效拦蓄水径流进一步增加,并适当减少了土壤侵蚀量[5],既大大降低了侵蚀率又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性治理之后,每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使用方面得到全面改善,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大幅增加,切实解决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水方面的问题,进而有效推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创了农业发展的新局面。此外,在对小流域实行水土保持综合性治理后,大大增加标准农田面积,通过栽植大量经济果林,提高了农民收入;在人口不断增长前提下,人均的林地、农地面积不断增加,粮食也大面积增产。因此,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很好的缓解,人口环境容量也将大大提升。以广东沙坝河小流域为例:其水土保持治理前后小流域土地使用状况、水土流失程度、收益为:

表一 土地使用状况

表二 治理前后水土流失面积对比

表三 水土保持治理后效益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土流失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小流域区域。加强对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监管,完善治理措施和治理机制,增强水土保持治理的效果,根据各个小流域的特点进行分步实施,并且从点到面,来实现全面治理水土流失,不仅能改善小流域区域的生态环境,平衡当地生态系统,而且能够增益农民收入,为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昌杰.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要点分析[J];南方农业,2018.07.

[2]梁志鑫.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5.02.

[3]金海龙.水土保持小流域开发治理问题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02.

[4]李霞.水土保持措施介绍及水土保持效益分析[J];科学中国人,2014.11.

[5]范鸿磊.对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策的探究[J];陕西水利,2010.11.

论文作者:唐芷颖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  ;  ;  ;  ;  ;  ;  ;  

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与效益研究论文_唐芷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