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会和教育日益发展的今天,健全的人格越发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而历史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本文拟对此作一浅显探析,即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提高教师素质,展示人格魅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人格养成。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生;健康;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7-100-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WHO)曾经在一份报告中说:“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得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在社会日益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健全的人格也越发备受关注和倡导。其实,早在二十世纪初期蔡元培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便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自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和养成,因为这既是新世纪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更是未来教育的终极目标。
何为人格?人格既可以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这是心理学中的“人格”;也可以指“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是伦理学中讲的“人格”;还可以指人的能作为权利、 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这是法学中法律意义上的“人格”。简言之,人格是个体的思想、道德、性格、气质、人生追求、行为准则、特长与优势等的总和。“人格教育”既是对个体良好性格与道德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又是对“人的能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的训练过程。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证实,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什么都可以通过日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惟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较早定型的。尽管各国教育法提法各异,但有一个基本的教育观是共同的,即强调对学生人格的教育,培养符合本民族精神的能为建设国家作出贡献的良好品质,并把这一切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
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亦明确规定:“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因此,历史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历史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历史课学习的主体”,“历史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等观念,正视人格教育的各种因素,开发、利用周围可供进行人格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历史课是人格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促使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一、挖掘教材资源,强化人格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来源和途径,同时也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媒介和工具。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现行历史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从体例结构、内容编排到细节取舍,无不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启发性等特点,注重以人为本,折射人文关怀,弘扬高尚美德,引导学生成长,较好地符合当代学生思想、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深受学生欢迎。历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为我们知道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西方列强疯狂侵华史、罪恶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和前赴后继的探索史。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培养人的方向上。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而高一又是这个阶段的起始时期,可谓重中之重。历史教材中有关人格教育的素材很多,如从“卧薪尝胆”的勾践到“东山再起”的谢安;从“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从“还我河山”的岳飞到“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从“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到“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的陈玉成;从“宁做中华断头尸,不做倭奴屈膝人”的农村教师阎世开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维新人士谭嗣同;还有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等。教师要多多挖掘,充分发挥其特有而深刻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轻松学习丰富历史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接受心灵的洗礼,感悟人格的震撼,从而为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形成打下坚实的思想认知基础。
二、改革教学方法,实践人格体验
历史学科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其人格教育功能远没有得到发挥。很多老师感叹历史难教,前途渺茫,学生不重视。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问题出在我们老师身上。一方面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丰富而生动的教材资源,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方法太陈旧,太古板,满堂灌,一言堂。可以说是“一本书,一支笔,教师一人讲到底”。毫无生动有趣可言。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生仅有的一点好奇心和兴趣无意中被渐渐扼杀。
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为什么同样的一节内容,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老师讲授而效果却大不一样?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等不同而致。教有定则,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一定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根本出发点等现代教育教学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可多通过讨论、辩论、答辩、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并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时,很多内容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如果没有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会爆发吗?假使没有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会怎样?如果太平天国运动真的成功了,你认为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如果光绪帝真的有实权,戊戌变法一定能成功吗?西安事变不和平解决又会怎样?等等,再比如在讲述列强侵华战争以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对战败国处理等问题上可以让学生采用“模拟法庭”形式组成“审判庭”,列强侵略者一方为“被告”,受侵略方为“原告”,重新整合教材内容,用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掌握教材内容,让“死”的历史知识真正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实践证明:通过这些形式多样的方法来教学,其效果比满堂灌要好得多,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体验人格情感,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另外,还可以根据各校具体情况开展一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古迹;观看电影、录象,听听专家学者讲座;编辑史海浪花、历史园地等小报;设计问题如“历史上的今天”等让学生查找资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撰写历史小论文等等,同时活动要定期总结,好的经验成果要不断推广。总之,通过课内课外形式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中真切感受人格体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请记住:健全的人格植根于心灵的沃土,潇洒的人生源于自信和勇敢。
三、提高教师素质,展示人格魅力
克鲁普斯卡娅说:“所谓教育,就是指有计划地感化新一代,以便培养出一定类型的人”。 是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担此重任的便是教师,教师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人们常说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教出一流的学生。正如德国政府宣称,最值得德国人骄傲的并不是德国出了许多饮誉世界的哲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而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教育,拥有世界一流的中小学教师。可以这样说,每个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在学生人格的塑造形成中至关重要。有调查显示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举止70%模仿于授课教师。可见,教师人格高尚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好坏。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要把学生造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作为教师,如何健全完善自己高尚的人格?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那么当代历史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必备素质?我认为,首先,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培育人的事业。历史学科是一门教育功能很强的人文学科。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用爱的暖流去启迪学生的心扉,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不可想象,一个思想政治素质较低的历史教师会给教育带来什么后果?其次,要有扎实的理论专业素质。历史教师要自觉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尤其是优秀历史教师更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创造者和发明者,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再次,要有健全的身体心理素质。洛克说:“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有健康的身体,同时还要有健康稳定、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一般地,历史教师忧患意识较强,喜欢读书、思考,不太喜欢活动。因此,历史教师更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最后,还要有很强的科研创新素质。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也给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当今历史教师还要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解放思想,大胆实践,与时俱进,常思考,勤动笔,不断提高自身科研创新素质,努力使自己由“机械型”的教书匠向“学者型”的教育家转变。总之,我们的历史教师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认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那么,我想,一定会有助于形成完善健全的人格,也一定会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实践证明,教师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影响胜过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它是一种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也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
四、构建评价体系,促进人格养成
我们知道,一定的评价体系是衡量某项工作任务是否完成的基本尺度和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而现行大多数学校的评价体系则有待进一步改进和重新构建。它们大多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教师、学生水平高低、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可以说偏离了教育的内涵和宗旨。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应重新定位。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社会学科,应该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加以落实,而不应该简单地始终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使得历史教学失去应有的育人功能,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历史学科自身的发展。
因此,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即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的内容标准,评价的工具方法等等。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要注重过程的评价,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的内容、标准、工具、方法要体现多元化、多样化、科学化、规范化。在评价学生时既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可通过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习日记、成长记录以及考试、辩论、答辩、表演、产品制作、论文撰写等灵活多样、开放动态的测评方式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侧重于对教师教育教学和教师素质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是否了解尊重学生、教学设计与实施、交流与反思以及创新与合作等,既要看教师的教学效果,更要看教师是否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总之,通过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于历史学科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中很强的基础学科——历史,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发展形势,我认为,只有努力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尊重每一位个体,着力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独立的人格,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真正走出低谷和困境,最终发挥其特有而重要的教育功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施和金,朱昌颐.主编 《历史教育学新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陈敬朴,著《基础教育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
[4]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5]施国新,主编.《走在新世纪的中学教育改革--名中学校长论坛》.
[6]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论文作者:黄绍形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人格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要有论文; 学科论文; 评价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