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及临床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_牟英,肖萍萍,赵晓玲

牟英 肖萍萍 赵晓玲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 四川宜宾 644000

【摘 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及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心理进行测评;采用老年主观幸福度量表(MUNSH)和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进行测评;同时监测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血压、血糖、血脂指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焦虑和抑郁心理平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平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同时利于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指标的控制。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综合护理;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临床指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351-02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the impac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linical indicators. Methods will our hospital 80 cases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40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ith routine nursing car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Self-evaluation of the anxiety scale (SAS) and depression self rating scale (SDS)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patient care anxiety,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 The elderly subjective well-being scale (MUNSH) and life quality evaluation scale (SF - 36)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nursing assessment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 Nursing at the same time monitoring 2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blood pressure, blood sugar, blood fat index.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verage psychologic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n average score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quality of life mean score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 0.05);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on average, blood pressure, blood sugar, blood lipid indexes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fter clinical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negative psychology,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beneficial to patients' blood pressure, blood sugar, blood fat index of control.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治疗药物的不断研发,大大提高了该病的治疗效果。但该病病程长、治疗周期长、反复发作等特点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对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成为威胁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及病情康复的重要因素。护理干预则是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病情进行积极干预的重要环节,本文以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65~75岁,平均(62.7±4.5)岁。随机将本组80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排除标准:?病情危重需要卧床休息者 ; ?生活不能自理者;?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不配合者。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及一般体征等方面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院后2组患者均行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4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用药指导、注意事项告知等。观察组40例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即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另开展一系列针对性护理措施,由护师以上职称沟通能力强的3名护士进行。

1.2.1心理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及长期的病痛折磨使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负性心理,进而影响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降低幸福感。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积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心理需求,并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予以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建立疾病康复的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同时,叮嘱患者家属予以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理解、安慰、鼓励、陪伴患者,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

1.2.2日常生活行为指导

○1睡眠干预。向患者讲解良好的睡眠质量对患者病情康复的积极作用,并加强对患者病房环境的管理,房间布置要求简单清雅、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睡床舒适,提供患者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同时,指导患者入睡前用温水泡脚,收听轻音乐,以保证身心的放松,提高睡眠质量。

○2戒烟禁酒干预。吸烟有害健康,25%的冠心病死亡是由吸烟引起的。吸烟和饮酒是加重心脏负担,损害心肌,导致冠心病病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指导患者全面认识吸烟和饮酒对疾病的危害,并鼓励、帮助患者戒烟禁酒。

○3运动指导。适当的有氧运动是增强患者体质、减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有效途径。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耐受力情况等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如散步、慢走、游泳、慢跑、太极拳、骑车等等,并把握运动锻炼的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劳逸结合原则,从而增强患者体质,促进疾病康复。同时也可以起到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以利于控制患者病情的进展。

1.2.3强化坚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长期规范的药物治疗可有效阻止冠心病的进展,有的患者病情稳定后自我感觉无症状容易产生麻痹而不能坚持服药,或者随意性太强不遵医嘱正确用药,如随意停药、擅自加大或减少剂量、不按医嘱无规律服药,想吃就吃想停就停。对扩血管药、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应定期监测相应指标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住院期间护士通过集体的、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反复讲解遵医嘱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出院时发放出院联系卡,告知患者如有胸闷、胸痛、心累等症状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出院定期随访,方式包括打电话、发短信、家庭走访督促生活方式的转变、坚持服药等强化意识。

1.2.4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冠心病的病程较长,在长期的疾病困扰中,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越高,则

自理责任感越强,自我护理技能越高,自我护理能力水平越高,这对患者自身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指导患者掌握该病的基础自我护理技巧:○1注意自我监测血压,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调整药物;○2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有效减少心绞痛的发作;○3注意心绞痛的发作时间,警惕心肌梗塞的可能;○4随身携带并能正确使用急救药品;⑸生活要有规律,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1.2.5提高患者社会支持度

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一些负性情绪是造成患者形成孤独、孤僻习性,降低患者自我照护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久而久之易导致患者心理社会功能的下降,不愿与人交流,独来独往,降低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2]。指导患者积极参与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下棋、写字、看书、阅报、观看电视节目,鼓励交友,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外出旅游等,让患者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愉悦身心,陶冶心情,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感,提高社会支持度。鼓励患者与病友多交流,获取自身疾病有益康复的信息,对增强患者信心调节患者情绪、情感和心境有明显的影响。

1.3观察指标

1.3.1心理状况

与护理干预前、干预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进行评估。其中,焦虑心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心理越严重[3]。抑郁心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 SDS)测评,评分越高,表明患者抑郁心理越严重[4]。

1.3.2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采用老年主观幸福度量表(MUNSH)对护理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主观幸福度越高[5]。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护理干预前后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6]。

1.3.3临床相关指标

监测并统计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相关临床指标,包括血压、血糖、血脂。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以( )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心理状况

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的平均血压、血糖、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冠心病主要是指冠状动脉血管因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后,引发血管腔阻塞或狭窄,进一步造成心肌缺氧、缺血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与世界冠心病流行病学比较,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稍低,但病死率较高[7]。老年人群为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且是冠心病预后不良的危险人群,临床治疗中予以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控制患者病情发展及促进疾病康复的关键[8]。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日常生活行为指导、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提高患者社会支持度。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焦虑和抑郁心理平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表明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心理,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平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另外,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压、血糖、血脂指标均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血压、血糖、血脂指标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综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经临床综合护理干预后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同时利于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指标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李红,傅国胜. 综合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和临床指标的影响[J]. 中国现代医生,2013 ,51(16):98-101.

[2]陈胜男 ,邓婷 ,孙玫. 冠心病疾病不确定感与自护依从性的相关性分析[J]. 护理研究,2012,26(12):3183-3184.

[3]邓云龙 ,阳中华,陈向一. 社会支持和家庭功能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6):3501-3503.

[4]董银梅.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 安徽医学,2013,34(07):1020-1022.

[5]李琳. 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 11): 4 -5.

[6]杨璧卉,王静.冠心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 9) : 1836.

[7]陈英,陈丁,李壮苗. 个体化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 11) :1126.

论文作者:牟英,肖萍萍,赵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9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观幸福感及临床指标影响的研究论文_牟英,肖萍萍,赵晓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