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英语课程论文,人文论文,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交流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部,2012)。 英语课程的人文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它揭示了英语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人文性更多地体现为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强调英语教学必须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可以说是本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之一,它很好地回应了基于“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一定需要英语”而对“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的质疑。 《英语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属性为广大英语教师所熟知,很多教师都努力把语言知识教学和语言技能发展的过程与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一定的学习策略、渗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融为一体,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人文性特征(傅瑞屏,2012)。 但是也有一些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程的人文性比较空泛和抽象,显得高深莫测,难以把握。于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便出现了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弃人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置教材中人文性内涵于一边,一味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知识;二是“伪人文”,教师只是在教学目标的呈现中贴上“人文性”的标签,或是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脱离文本的“空洞说教”活动。 其实,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并非一些教师所认为的那般高深莫测。相反,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很具体,距离师生也不遥远,只要我们细细观察,会发现它真实地存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就会感受其价值。本文拟从三个层面选取几个案例,给予评析,并试图通过这些案例来揭示英语课程人文属性具有迟效性、内化性、主体性三个显著特征,借此呼吁广大英语教师进一步重视和挖掘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内涵,通过英语学习给学生更多“带得走”的经历。 二、案例背后的英语课程人文性特征分析 (一)迟效性: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价值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何安平(2004)指出,人文素养的内涵应包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属性强调通过英语学习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品德与修养等诸多方面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着眼于学生的精神领域,这便使其有别于英语课程的工具属性,我们无法通过即时的测试对其价值与影响进行检测和反馈。尽管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的价值与影响不会立时显现,但是它会在学生今后的成长和生活中,甚至是在学生走进社会后,逐步释放,产生效果。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这种迟效是真正有效甚至长效的。 案例1:经典的文章给学生的印记是如此深刻 去年的某天,笔者无意中听到班上一位在某企业工作的家长跟她的孩子聊学习。家长提醒孩子要勤于复习,突然间这位家长提到了她以前上学读过的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画马”的故事,她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听,然后说“学习就像这位为国王画马的画家的工作一样,只有熟才能生巧”。当时,我很是诧异。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一位化学老师身上。笔者在跨学科听一节化学课时,化学老师为了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讲了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教授和学生”的故事。我惊讶于这两位时隔这么多年仍然能清晰地记得英语教材中的故事情节,他们可是不再需要使用英语的家长和化学老师!由此可以看出这些饱含人文性的文章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笔者也记得上初中时学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英语教材中一篇题为“Once a thief,always a thief”的英语课文。文章教育人们,曾经做过贼,只要能改过自新,都能成为一个正直的人,所以不要戴有色眼镜看人,要给犯过错的人以机会。受到上述案例的启发,也为了验证经典英语名篇给人留下的印记及对人的影响,笔者以“Once a thief,always a thief”为主题词在百度中搜索了一下,结果发现不少当年学过该文的人至今还会津津乐道地谈到该文,更有不少作者写文章阐述给犯过错的人以机会时都转述或提及该教材的这则故事。 (注:本案例中所列举文章均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初中英语教材。) 生动的故事常常能深深影响孩子的心灵,有时甚至可以让人记忆一辈子。英语教材中包括许多思想性强、德育价值丰富的文章,这些文章有利于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品质。初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选入教材中的经典名篇以其特有的深度和广度,折射出人与社会的基本问题,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 人文性是指培育人(戚焱、王守仁,2012)。外语教学绝不单纯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而是需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的紧密结合。因为语言是载体,文化知识是内涵,没有内涵的语言教学必定是苍白的、枯燥的、不受欢迎的(刘润清,2007)。英语教师勿因人文性短时难以见效而不为,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选择把语言教学与相关知识以及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性内涵,“培养学生具有国际普遍认同的良好个性品质与人格,如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豁达乐观、坚持真理、独立自强等”(龚亚夫,2014)。此外,教者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内涵。譬如,笔者所在的江苏地区使用的译林版英语教材就含有丰富的人文性内涵,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这些显性和隐性的人文性内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畅游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从而达成“为学生终生发展、全面发展奠定基础”(陈琳,2011)。 (二)内化性:人文性价值表现为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文性。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反映不同民族对世界的认识(程晓堂,2014)。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就好似浸泡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长河中,学习其他民族的语言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其他民族是如何认识世界的,是如何思考的,是如何生活的(程晓堂,2014)。教师在帮助学生领略文字优美的同时,也在培养学生的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着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他们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通过个人的方式来理解、体会、感悟、认识人类社会,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和心智的发展。 案例2:在赏析中体会英语描写之妙 在讲授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阅读“The Taiwan earthquake”一文时,笔者与学生共同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 Then the real noise came,like bombs below the ground.The earth started to shake:People ran in all directions.They did not know where to go.Some people ran out of the shopping centre.I tried my best to run out to the street too.People ran wildly as pieces of glass and bricks fell down.Then the walls began to come down too! 就在所有人还惊魂未定时,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响声更大,如地下的炸弹。"Then the real noise came,like bombs below the ground."这一句既跟第一段的a big noise like thunder形成对比,又巧妙地构成了排比。对死亡的恐惧迫使人们四处逃窜,慌不择路:"People ran in all directions.They did not know where to go."伴随着玻璃和砖块的砸落:as pieces of glass and bricks fell down,紧接着的是墙体的轰塌:"Then the walls began to come down too!"人们变得更加疯狂:"People ran wildly."求生的欲望使得包括作者在内的人们不顾一切地向街道奔去:"I tried my best to run out to the street too."可那摇动的地面又让他们举步维艰:“The earth started to shake.”地震的恐怖场面跃然纸上,灾难性后果读者们可以想见(刘建,2006)。 欣赏完精彩片段后,学生们宛如亲身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一般。学生们叹服片段中慑人的场面描写,也深有感触,原来英语的描写也可以这般生动。 案例3:在朗读中感悟英语语言之美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阅读部分“Seasons of the year”是一首诗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配乐、配图朗读的方式。学生朗读时,笔者通过多媒体播放轻音乐,并配以四季画面,营造并渲染出不同季节的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伴随着轻松、柔和的音乐,学生有感情地朗诵着诗歌,体会着诗歌优美的韵律,在朗读过程中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刘建,2014)。学生在朗读后不禁又感叹,原来英语也可以这般美。 英语是一种丰富、优美的语言,有着令人陶醉的魅力(刘润清,2007)。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强调工具性,一味关注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只是盯着学生的英语分数,学生会感觉英语学习很单调、乏味。忽视英语的人文性,会让英语失去语言应有的魅力,让学生远离美妙的英文世界,继而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引领学生领悟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内涵,他们才会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也才会更积极地学习英语语言知识。 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同样体现在用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培养与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语言现象,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拓宽知识面;要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的句子、美的修辞和美的内涵。英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多读、多背优美语段,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使其思想情感受到感染与熏陶,实现“人文性”在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在理解、欣赏优美的英语语言文字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 人文素养的内涵同样体现在通过英语学习培养既具有祖国意识也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教师要引导学生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以包容的心态和开放的眼光尊重、欣赏语言所承载的另一种文化;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之间只有差别,而没有优劣之分;应具备容纳不同文化的胸怀,以减少在社会交往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刘润清,2007)。 当下,中国在世界舞台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早已是一个地球村,学习英语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包容的心态去汲取并熏陶于优秀文化之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独特的内在品格,要让学生在拥有民族自尊心的同时,学会接受并尊重异国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成为“会语言、懂文化、能交际”的世界公民(戴佳敏,2014)。 (三)主体性:以人为本是英语课程人文性的主要标志 傅瑞屏(2012)指出,《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教学的人文性,突出体现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从根本上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看做是积极的、创造性的语言使用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在蕴涵丰富人文性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在蕴涵丰富人文性的英语课堂中,学生不是压抑的、冷漠的,而是开放的、欢乐的。进入蕴涵人文性的英语课堂,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能得到很好培养。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要以人为本,倡导学生的体验参与,通过对学生情感的唤醒、开发、引导,使之向健康、真纯、高尚的境界发展和提升。简言之,即陶冶情感、完善个性、升华境界。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自主体验的过程也就是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过程。 案例4:在情感体验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中心话题是Teenager problems,这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竞争的加剧,学校对升学率的高要求,家长对子女的高期望,使得青少年问题特别是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且不容回避。本单元阅读以“What should I do?”为题,向我们展示了两位初三学生的求助信。材料中的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都是围绕着本单元的中心话题而设计的。初三学生面临中考,压力定会不小,问题也定会不少。如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一定能使他们产生共鸣,有所感悟。 阅读前阶段,笔者由Free talk引出名人、伟人、老师和学生自己的problems,学生顺理成章地归纳出:“Everyone has problems from time to time.”读中阶段,笔者指导学生找出描写两位主人公内心斗争的句子进行朗读,学生通过品读体验,归纳出:“Sometimes mental problems are more harmful than physical problems.”阅读后阶段,笔者把学生带入一个真实的案例中,让他们读了一则某中学生因学习压力大而跳楼自杀的短文。然后和学生探讨:面对问题应该怎么办?鲜活的案例给学生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大家都认为首先要做的是:face the problems bravely,继而谈到了其他一些很好的对策。 整堂阅读课,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体验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得到了熏陶,思维获得了启迪,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领悟也更透彻(刘建,2011)。 英语课程的人文内涵涉及精神层面的诸多方面,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戚焱、王守仁,2012)。英语课程中倡导人文性,正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将学生当作发展中的人,受人类文化熏陶的人,有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人。但是,我们常看到在一些英语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漠视了学生内心感悟和情感交流,造成了英语语言的人文价值的流失。以人为本的英语课堂中,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欣赏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接纳感受,包容缺点,分享喜悦,让学生体验到亲切、温暖的情感,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在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下愉快地学习,并能主动克服困难,奋发进取。 英语课程人文性内涵的渗透不是靠说教,不是靠灌输,而是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去感悟、体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课堂教学,只会让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愿望。英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体验,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历,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要摒弃短视的应试主义观念,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而教的理念。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富于人文气息的氛围,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兴趣,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外语学习使学生个人的情感和文化需要得到满足。 三、结束语 教学要给学生多一点“带得走”的经历。英语课程的人文属性正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给学生“带得走”的经历。我们需要改变对于英语教育价值的认识:交流并不是语言的全部功能,教外语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工具,而是让他们改变他们的生活和心智(龚亚夫,2014)。也许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不需要学习和使用英语了,也许他们也已经忘了英语课本上的词语和句子。但是,那些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所熏陶培养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品德与修养将会伴随他们的终身,促进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英语课程的人文特征分析_英语论文
英语课程的人文特征分析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