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渝中区马家堡小学 400010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圆锥体积,传统的教法是:在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后,教师提出课题——怎样计算圆锥体积,再引导学生观察空心圆柱与空心圆锥,发现是等底等高的。接着,教师提问:它们的体积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然后,教师进行“倒水”实验,使学生直观地得到一个圆锥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推导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师反复强调“等底等高”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最后,便是一层一层的巩固练习。很显然,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是以让学生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积为目标的。应该说,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以接受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不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老师们力求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在上圆锥体积计算的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情景: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六组,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一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让学生进行“倒沙”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种学习活动,学生参与面广,操作实验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相互合作发现知识规律,其教学效果明显地要好于传统的教法。学生怎么会想到要做这实验的?做实验是他们自己的需要吗?对于知道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教师来说,为什么要做这实验当然是清楚的。但对于尚未学过圆锥体积计算的学生来说,恐怕一时难以想到。学生还没想到的事,教师竟然要其很快地去操作实验,那学生只能是执行教师的指令,虽然形式上是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其实是被动的。另外,我觉得上述教学中教师还是着眼于知识本身,急于让学生去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其实,教师忽视了比获得计算公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科学探究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对此,我进行了教学尝试。
二、教学片断
下面,是课堂教学情况的主要介绍:先由电脑屏幕分别显示长方形、直角三角形,让学生思考以AB边为轴旋转一周将会得到什么形体。在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基础上,电脑作旋转演示以验证。接着,由学生观察,找出圆锥的特征。之后,进入圆锥体积计算的探究性学习阶段。
1.激发欲望。 2.探究发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点滴体会
反思教学活动的过程,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
1.对于圆锥体积,教学中有意设计了由长方形旋转得到圆柱体,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锥体,其用意一方面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的有关圆锥体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进行空间感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凭借直觉大胆猜想,进而使实践检验猜想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成为可能。事实上,这一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2.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猜想。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他们有自己的数学实际,对于同样的问题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法。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均给予鼓励,因为虽然这些“猜想”的结果是错的,但是就“猜想”本身而言是合理的,而创新的智慧火花往往在“猜想”的瞬间被点燃,同时,种种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发了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令人惊喜的是,对于“在二维空间存在的三角形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而经旋转在三维空间中圆锥体积怎么不是圆柱体积的二分之一”这问题的回答,教师尚感难以回答,而我们的学生竟然能举反例证明,足以说明学生的思维极富创造性。学生的这一证明虽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教师创造了一种真正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思考、想象、猜测、实践、检验……
3.设计好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对此,我曾作过这样的设想:教师提问,圆锥的体积大小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回答是与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有关时,教师接着问,已知圆锥的底面积和高,怎样计算圆锥体积?这时,估计有学生会很快说出计算公式,因为有的学生已看过书本,这是班级学生的实际,此时我该怎办?不让这些学生回答,这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可能会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让他们回答,势必会影响班上绝大多数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原本是不知道这个结论的,现在结论既已给出,又何必苦苦地进行探索!我反复地思考着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终于,我的灵感来了,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自己去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一问题的指向不在公式本身,而在于发现公式的思考方法上。我想,小学生往往只关心结果,不注意思考方法和过程,即使看过书的学生大多也未曾思考什么方法之类的,这个问题能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而重视对探究方法的思考正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加强的方面。问题一提出,学生就置身于问题情景中,兴趣盎然地投入探究活动之中。
4.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是每个公民迎接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挑战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学习科学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做实验来学科学,即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因为科学不仅仅是一堆事实和理论,它更是一个过程、一种思考和探索世界的方式。事实上,所有知识的产生在历史上都经历了曲折艰苦的创新过程,而教科书对这样的过程没有反映出来或反映得很少。因此,我觉得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原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通过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活动,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提高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李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7
标签:圆锥论文; 学生论文; 体积论文; 教师论文; 方法论文; 科学论文; 圆柱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10月总第2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