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阶段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学科论文,特征论文,阶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06)03—0009—06

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随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二级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问题再次引起高度重视。不少领导、专家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教训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向等问题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其中既有颂扬,也有异议。尽管意见纷呈,但无疑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反思精神,这种积极的反思精神对于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徐文良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的。但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来说,在中国共产党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为这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依据[1](P2)。今天,我们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首先要共识“学科”的含义(当然,共识“发展”的含义更重要)。笔者以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就广义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体系就是整体、全面和系统反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理论概括与学理积累的总和以及对这些理论抽象的自我意识和客观评价。这里所谓的整体,是指充分反映包括企业、农村、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党的整个思想政治要求的状况,而不仅仅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不仅仅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全面,是指从史论统一的角度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全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状况。这些年来,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状况的描述和研究应该说是及时周到的,但我们的理论研究是否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了这种实践状况?是否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我们的理论研究有什么特征?运用了哪些方法论和研究手段?这些研究方法论和手段的科学性如何?很显然,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很少的,从全面角度看是不够的。所谓的系统,主要是指要有机地、相互关联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及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并且表现为一个严密的体系架构,而不是形式主义地、机械孤立地反映或支离破碎地反映。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广义而言,它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和理论积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内容。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概念的简约而精确,可以涵盖和反映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性成分,揭示出带有规律性的实践原则和活动要求,我们用这一概念来表征学科的称号。

从狭义看,学科理论体系建设需要一定的组织体制和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专业建设。因此人们通常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看作具有很大相关性的概念,并且以专业建设的状况来描述学科建设的特征。但这里值得指出的是,专业建设不能完全表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全部特征,只能表征主要特征,两者存在一些区别。就学校、军校、党校而言,它们的学科建设大量体现在专业建设上,主要包括课程建设、科研进展、学生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当然还应该包括学科建设的体制、机制等因素。但如徐文良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专业可以依托某一学科,也可以是跨学科的。专业的设置,可以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因此,专业名称并不是都能与某一学科相提并论、混为一谈的。”[1](P3) 本文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问题时,主要使用着狭义的理解,并且主要以高校的学科建设为范例。但即便是作狭义的理解,也不能将学科建设仅仅当作是课程建设,或科研进展、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而是它们的整体(学科是以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区分的,其体系以研究对象为依据而确立;而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以培养对象为依据的,由于培养对象的多样性,必须善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

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比较合适的一种方式就是按其发展历程及特征,划分为一定的阶段。而如何划分阶段,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将学科发展划分以下五个主要阶段,并试图说明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

第一阶段:1984—1988年,这一阶段是学科理论体系初步确立和专业建设的初始期。1984年4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决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首批批准南开大学等12所院校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本科学制科,进行试点。《意见》指出,当年这个专业招生,“主要为高等院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时摸索兴办这类专业的经验。”同年6月, 教育部又发出《关于在六所高等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批准清华大学等6所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培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招生对象为已获得理工农医学士学位、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一年以上的优秀在职人员。1986年5月,国家教委做出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 指出“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包括第二学士学位和研究生班,为正规化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走出一条新路”。1987年9月,国家教委又印发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实施意见》的通知,决定从1988年开始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事实上,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展研究生教育是从1986年开始的,当时有4 所院校在相近专业中招收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从1988年9月起,全国有复旦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10所院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独立名义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从而标志着学科和专业建设取得架构性的进展。

这一时期的专业建设重点在于教材编写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其主要特征是抓重点,带一般,即通过抓几门主干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的建设,带动其他分支课程的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专业建设在师资队伍组织、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承办专业建设任务的院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列主义原著和重要文献选读”等专业主干课程以及具有专业特征的教育学、伦理学、青年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首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其中大部分毕业生从事高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了专业培养的预期目标。这一状况成为专业建设获得社会确认的重要标志,使得专业建设获得了足够的自信和实践的印证。

第二阶段:1989—1993年,其特征是巩固提高已有成果,全面开展专业建设,形成学科群。随着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点和硕士点的院校不断增加,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培养等多方面的进展,学科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特别在教材编写方面取得明显效果。仅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类教本的情况看,从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学科建设以来,全国的相关高校、党校、企业、军队及省市宣传部门等组织编写的各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教材就有200余种。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可划分为以下几类:第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教材类,如张蔚萍、张俊南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张蔚萍主编的《新编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大纲》、陈进玉主编的《企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等。 第二,军队政治工作教材类,如姜思毅主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教程》、殷郭平主编的《军队政治工作学》、岳忠强著的《思想政治工作学原理》等。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类教材,如曾德聪著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论》、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邱伟光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灿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平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新论》、苏振芳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概论》、陈秉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以及由国家教委思政司组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第四,高校德育教材类,如胡守棻主编的《德育原理》、王殿卿著的《大学德育学》、李景生等主编的《大学德育学概论》、杨德广著的《大学德育论》、张夕生著的《高校德育导论》和古人伏著的《德育学教程》等。第五,有关省市宣传部门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工作类教材,如范仁珊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杜亦平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基础》、刘洪林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学基本原理》等。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所共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专业建设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频繁。为了及时交流专业建设的情况和经验,开展学术研讨,以及开展每年度的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招生工作,由原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以下简称思政司)先后组织召开了10多次工作会议和学术研讨会。如1986年召开的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讨会,拉开了学科交流和全方位开展科研的序幕。又如1993年2 月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会议,全国共有54所院校59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滕藤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当时的思政司司长朱新均作了工作报告。滕藤同志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抓住主旋律,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在谈到专业建设问题时,他特别提出了以下意见:第一,要从整个社会需要的角度看培养目标,而不能仅仅从高校需要出发;第二,要培养应用型的意识形态人才;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倾向不要太强,专业课不要太多,要强调基础,如马列理论基础、人文科学的一些基础学科等。不要把专业搞得过窄,要强调通才。朱新均司长在报告中总结了思政专业发展的状况,包括思政专业在各高校的设置情况。这个专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文科专业之一;当时有18所院校有硕士点,在校各类学生近3000人,有专任教师492人,教授25人,其他相关学科教师500多人,教授37人。同时,专业建设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信心不足;专业建设中有大杂烩倾向;专业建设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办学形式比较单一,不能适应在职学习;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缺少中青年教师等①。还如1993年5月在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召开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讨会,会议邀请了10多位在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专业教学工作的专家教授,就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概念、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理论以及发展理论等方面的已有成果进行了概括和研讨,着重点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对象、基本范畴、基本要素、基本规律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展望等5个专题。 会议在拓展理论视界和深掘理论内涵两方面对学科科研产生了重要和持续的影响。

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原国家教委思政司在1992年下半年又组织了两次师资培训,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举办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讲习班”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讲习班”,开展教学经验交流和研讨教学深化活动。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阶段的科研表现为一种大浑沌状态,或者说具有整体特征,但缺少分支研究和专题研究,专题研究性著作较少。在教材编写方面, 各校的积极性很高,出了很多同类型的教材,其中有一些教材质量较高,但也有一些教材处于低水平的重复之中,风格也比较单一。

第三阶段:1993—1996年,是蕴涵新发展机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学科建设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基本成熟,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主干课程得到进一步提高,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教育方面的分支课程建设也经受了考验。

为了建设高水平的教材和规范专业教学过程,确立学科的理论形态,1995年4月,原国家教委思政司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的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编写工作会议”,全国共20余所院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决定编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等12门专业课程教材,并成立了相应的教材编写小组。

之后的三年中,各教材编写小组积极认真,召开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几易编写大纲,明确编写内容和编写要求,使得这套面向21世纪的教材在质量上获得可靠保障。仅从编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过程看,思政司和编写组曾先后在南京河海大学和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召开过两次全国性理论研讨会,邀请全国各方的知名专家共商教材编写的大计。

在这一阶段中,思政司高度重视学科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又先后举办了“思想政治教育史”研讨培训班、“社会思潮和青年教育”培训班、“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等。

这一阶段的又一重要特征是确立了专业发展争取尽快获得博士授予权的目标。经过先后13年的奋斗,终于在1997年获得突破,成功申报了3个博士点, 其中北京地区有2个,湖北有1个,即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点,由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申报的博士点,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申报的博士点。此举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迈上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第四阶段:1997—2003年,高速发展与不平衡状态相间杂的阶段。

截止到1997年初,全国有70所院校设置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1997年起,专业调整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得了高速发展。仅从博士点设置来看,从1997年的3个发展到2003年的28个(含军校),硕士点则据说有160余个,并且还有不断扩展的态势。应该说,专业的发展一般来说是有助于学科的发展的,但也不尽然。在专业发展进程中,有许多可喜的现象,如专业点设置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相关高校编写各种教材的积极性高涨等。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科研究相对滞后、师资队伍建设捉襟见肘、学生专业思想不够稳定等。

专业目录调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学科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口径大为拓展。客观地看,在专业建设方面,本科专业变化不大,而在硕士生培养方面,原本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专业的称谓,但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硕土点的称谓,现在则将它们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使得学科建设面临一些新机遇和新情况。

第一,专业名称问题。将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扩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理论上说,似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两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所包含着的两个有内在本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两者研究的重点都应是“教育”问题,前者侧重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问题,即怎样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有效地“入耳入脑”并指导人们的言行;后者的内容更广泛一些,主要研究如何将我党所提倡和践行的思想政治要求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动机,并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及行为习惯。这些思想政治要求可以扼要地表述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但在实践中,两者的关系并不如理论构想上那么和谐。对前者来说,要实现理论角色的转型还需要一定时日,因为原先更多倾向于解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内容本身所形成的学术偏好,现今要转变为将这些文本内容转化为人们的内在意识,还需要运用诸如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伦理学等诸多学科理论知识的支撑。这种过程不是自发和自然完成的,还应有一种自觉自为的过程。对后者来说,则存在如何拓展学术视界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存在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在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究竟是博大的还是狭隘的?大多数人士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博大深沉的,又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的动力和内涵源自于它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人的命运的关照和对人类一切文明成就的热爱。因此,作为一门充分体现和反映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动员和教育民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学问及其研究本身,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是题中之义。这里所说的“题中之义”决不意味着是一种自发的过程的意思,而是指马克思主义就是这门学科的安身立命之本。这种安身立命之本又需要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贯彻而得以体现。同时,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研究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学科,它还需要有其他学科知识的滋润。在中国,许多人文社会科学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种意蕴是久远的。但人们并不会由此而在这些学科名称前都冠以“马克思主义”,如“马克思主义文学”、“马克思主义法学”、“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概论”等。而批评意见则认为,这门学科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一元的,理论基础也是一元的,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如果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知识都拉进来指导开展做人的思想工作,就是搞“综合基础”论,而“综合基础”论的实质就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然而,学科的发展在事实上既始终不渝地坚持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又注意不断汲取其他学科的学术营养,才使得学科建设在各方面都得到有效发展。因此,要防止仅仅关注专业名称的称谓,似乎将两者组合起来就完事,但在事实上却分离了两者关系的倾向。在实践上甚至出现以前者替代后者的情况,客观上削弱了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发展不够协调。一个学科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专业建设的水平,而专业建设的水平又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组织、科研进展、研究和师资力量的形成壮大、学生培养等诸多方面,它们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能顾此失彼。仅以课程建设来说,本学科有其特殊性,即存在着两大类课程,一类是面对广大高校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所需的课程及教材,一类是面对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各类学生的专业课程,两者有联系但不能混同。但是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出现将专业简称为“两课专业”的状况,就将课程建设简单理解为仅仅是“两课”的课程建设了,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更谈不上专业课程体系的拓展与深化问题。一段时间内,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讨会不见踪影了,队伍的人气也分散了。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有关“两课”的教材尽管编了不少,但真正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受到学生欢迎的好教材少,许多教材主要为了满足教师晋升职称的需要。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教育效果却人所尽知。结果是两败俱伤,专业课程与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建设的实际效果都受到较大影 响。

当然,学科建设不可能面面俱到、平均使用资源和精力。从战略学角度看,两课建设由于覆盖面广,影响大,在学科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因此,学科建设采取一定的倾斜措施也是很自然的。但对类似“工作母机”功能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采取“抓大放小”的考虑,在实践上是有很大后遗症的,它使得10多年积累的学术思路中断,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交流缺少一定的平台和机会。更为关键的是,师资队伍的培养链受到严重影响,一批当时正当年的学术力量由于多种原因而脱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队伍,以致今天的师资队伍中出现明显的中年教师的“断层”。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阶段也有值得“庆幸”的方面,那就是:由于缺少相对统一的科研要求,增强了这支队伍中许多成员的科研自主性,出现了“漫散射”似的科研状况,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出现了多样化特征,即科研的多视角展开,不再拘泥于编写教材,出现了许多专著,并且提出了学科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一些年轻博士的研究,更显示出视野开阔、问题意识强、思想开放等明显特点。研究成果的学理性也大大提升,逐步改变了这一学科原先理论成果“大白话”表现方式的老面孔,逐步赢得了社会文化理论界的重新认识。当然,那实在属于形势逼迫下谋求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一种“本能”性努力。这可以看作是这一阶段的重要副产品。

第三,培养对象问题。随着将专业简称“两课”专业,对培养对象的理解也相应变成了是高校从事两课教学的师资。原先专业设置为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变得模糊起来,而自我服务和自我循环的迹象却凸现出来。毫无疑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培养适应高校思想理论课改革需要的科研和师资力量,同时,这一专业一定要为社会培养大量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善于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宣传工作的通才。这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本专业如果仅仅为高校自己培养师资力量,将会出现以下情况:首先,毕业生供大于求,在高校中根本无法容纳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况且现今各高校纷纷提高录用教师的学历与学位的“门槛”,几乎都要有博士学位者才有资格接受录用单位的挑选。许多硕士毕业生必须到社会各行各业中求职。在这种情况下,对硕士生和博士生的知识要求与能力训练就不能局限在“两课”之内。其次,按照“两课”(现在改称“思想理论教育课程”)建设的思维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会使得学科的理论视界逐步狭隘化,甚至出现自我封闭、自我循环、自我服务、孤芳自赏的状况。仅仅关注高校学生思想理论课程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学生发展中也有大量的、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持续的力量加以研究,但这一学科决不仅仅研究学生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研究现代企业组织、社区发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等。只有在这种广泛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科发展才能获得更多更广阔更持续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学科发展的组织问题。学科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组织方式和要求,但在科研、理论研讨方面则缺乏必要的组织形态。仅以博士点建设来说,在这一阶段中几乎没有正式的工作交流会或理论研讨会,几次研讨会几乎都是为申报博士点的院校开展沟通工作而举行的中小型碰头会。难得有一两次具有纯学术风格的理论研讨会,居然使得与会者感到极大的鼓舞和精神享受,如2002年4 月由中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出面组织并召开“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讨会”,得到了全国部分高校30余位多年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教师的高度肯定。会议不仅专门研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和理论体系问题,而且回顾了学科建设的历程与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会议认为这几年专业有发展,但由于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名称,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学科建设,影响了发展。其中有几个误区:第一,把两课教材编写与学科建设混为一谈;第二,把其它学科的应用研究与学科建设混为一谈;第三,以“两课”建设代替学科建设。会议上不少成员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等于“两课”专业,以“两课”建设代替学科建设,使学科的理论研究长期徘徊不前。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会已8年没有召开了,这对学科正常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

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形式,本学科的诸多博士点建设到现在为止还处在一种“各自为战”的状态中。缺乏相互交流,更没有共同研讨在博士点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方略,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在博士点急剧扩大的情况下,“联手作战”已成为一种迫切需求。

第五阶段:2003年以来。这是一个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的正在进行的理性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科建设问题,使得这一学科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时机。从几年的实践看,课程建设稳步推进,现正积极落实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学科研究选题广泛,并且追求理论感、历史感、问题意识和效用性的有机统一;在相关院校的校际交流的基础上,学科建设的理论研讨会又开始兴起,如2003年9 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桂子山论坛”,专门研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问题”等;已设博士点院校也通过建立“博士点联谊会”的方式加强沟通,如2004年12月由中山大学承办的联谊会、2005年9月由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的联谊会等,都收到较好的切磋交流效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本学科面临着拓展学科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建设任务。特别是最近在增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与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基础上,学科发展面临着大好机遇,但也会面临一定的困难。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共计审核通过了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二级学科博士点则通过了70个单位(含军校、社科院)共8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占增列72所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则一下子增列189所院校(不含省级党校、军校)共300个。 如何将这支全国规模最庞大的文科科研和教学力量有效组织起来,真正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方面做出卓有成效的努力,还有待于人们今后的实践与探索。

收稿日期:2006—02—28

注释:

① 根据本人的工作笔记记录摘要而成,未经当事人审阅。 本文以下如有类似会议内容,都系本人根据工作笔记整理而成。

标签:;  ;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