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周至县九峰镇百亩桃区,桃树坐果已经完成后, 桃果的病害也从此进入发生阶段,尤其在桃果成熟期,桃果的病害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而进入高发时期。据统计:危害桃果的病害有10多种,最常见的有:软腐病、果腐病、黑星病、炭疽病、溃疡病等。严重影响着桃树生长、开花、结果、繁育能力,针对这一现象采取不同病情实施不同防控方法。
1 软腐病
1.1 发病症状
桃果受害后发病迅速,病菌侵染果实后1~2d即可显现症状。桃果成熟期或在贮运过程中,桃果大量腐烂。果实后期发病较重,病果软腐状呈淡褐色,有酒味,表面产生菌丝层,其上生有浓密的白色细绒毛, 几天后在绒毛丛中生出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孢子囊。
1.2 发病规律
病菌通过伤口侵入成熟果实,温度较高且湿度大时发展很快, 4~5d后,病果即可全部腐烂。桃果成熟期遇雨或成熟后未及时采摘常造成大量烂果。采后在装箱或运输中碰撞、挤、压等造成的损伤极易使病菌侵染。病菌孢囊孢子经气流传播,健果与病果接触可传染。
1.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适时浇水,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钾肥, 使果实发育良好,减少裂果和病虫损伤;成熟的果实要及时采摘;运输时果实应在八成熟时采摘装箱,最好低温贮运,并尽量减少机械损伤。(2)药剂防治:在桃果近成熟时喷布1次50%速可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控制病害的发生。长距离运销的果实,在八成熟时采摘,并用山梨酸钾500~600倍液浸后装箱,可减少贮运期间的侵染。
2 果腐病
2.1 发病症状
通过观察,此病在桃果成熟期发生,危害很大,往往造成桃果大量腐烂。发病初期,先在果面上产生淡褐色小点,随后快速扩散,颜色逐渐加深,果肉变软腐烂,直达果心。烂果病斑不凹陷,发病后期失水皱缩,病斑上生出许多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潮湿时,小黑点上产生分生孢子角,白色。
2.2 发病规律
果实成熟期遇雨或阴雨潮湿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桃果近成熟期枝干上不断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或雨水飞溅到果面上,经裂纹、虫口或机械伤口侵入果实,引起发病。
2.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钾肥,适时浇水, 以增强树势,使果实发育良好,减少裂果和病虫损伤;合理修剪,保持果园通风透光良好;冬、春季彻底清除树上的枯死枝和地面落果,以减少越冬菌源。
(2)药剂防治:芽萌动期用3~5°Be石硫合剂喷布全树,消灭枝干上的越冬菌源。从桃果膨大期开始,每隔10~15d喷布1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速可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
3 黑星病
3.1 发病症状
果实的肩部受害最早最重。病斑早期为暗褐色小圆点,后期变成黑色痣状斑点。病斑大小为2~3mm,严重时病斑连片。病菌只在果实表皮组织内扩展。当病组织死亡后,果肉继续生长,造成果实表皮龟裂。嫩枝受害后则形成稍隆起的圆形病斑。病斑浅褐色,常发生流胶。叶片受害后,其背面出现不规则的淡褐色病斑。病斑较小,后期病斑造成穿孔。
3.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枝条的病组织内越冬。翌年4~5月,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果实、枝条和叶片上,引起初次侵染。病菌在果实上的潜伏期较长,为40~70d,在新梢和叶片上为25~45d。所以早熟品种上果实尚未表现症状就被采收,往往被误认为是抗病品种, 而晚熟品种发病重,往往被认为是不抗病。气温在10℃以上时,枝条上的病斑开始产生孢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0~28℃,湿度为80%以上。多雨和潮湿天气有利于病害的流行,尤其是春季和初夏降水量多时流行更严重。
3.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结合冬剪,剪除枯梢、枯枝及重病枝,集中烧毁或深埋,以减少越冬菌源。根据生长情况适时夏剪,改善桃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抗病性。对大型果品种,在生理落果后,进行疏果和定果,然后套袋防病。
(2)药剂防治:春季发芽前全树喷3~5°Be石硫合剂或1︰1︰100倍波尔多液或五氯酚钠200倍液。谢花后2周,喷布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4 炭疽病
4.1 发病症状
幼果被害,果面呈暗褐色,发育受阻,萎缩硬化。果实膨大期发病, 病斑初期淡褐色,水渍状,以后逐渐扩大,呈红褐色,圆形或椭圆形, 显著凹陷。后在病斑上有桔红色的小粒点长出,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被害果除少数干缩成为僵果留在枝上外,大多数都在5月间脱落。果实将近成熟时染病,开始在果面产生淡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红褐色病斑,显著凹陷,其上散生桔红色小粒点,并有明显的同心环状皱纹。果实上病斑数,一个至数个不等,常互相愈合成不规则形的大病斑。最后病果软化腐败,多数脱落,亦有干缩成为僵果, 悬挂在枝条上。新梢受害,初在表面产生暗褐色水渍状长椭圆的病斑, 后渐变为褐色,边缘带红褐色,略凹陷,表面也长有桔红色的小粒点。病梢多向一侧弯曲。发病严重时,病梢多枯死。叶片发病,产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的病斑,病、健分界明显,后病斑中部褪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在褪色部分,有桔红色至黑色的小粒点长出。最后病组织干枯, 脱落,造成叶片穿孔。叶缘两侧向正面纵卷,嫩叶可卷成圆筒形。
4.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树上病梢组织和僵果上越冬,翌年早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昆虫传播,侵染新梢和幼果,引起初侵染。以后新生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再侵染。桃的整个生育期都可感病,不同品种抗病性有很大差异。管理粗放,留枝过密,土壤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及树势衰弱的发病都较重。桃树开花及幼果期多雨,果实成熟期温暖、高湿的环境发病较重。
4.3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结合冬季修剪,彻底清除树上枯枝、僵果及落果,以减少越冬菌源;及时剪除生长期出现的枯枝和病果,防止再次侵染;增施磷、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时排除果园积水,适时夏剪, 疏除过密枝,使树冠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果园湿度。
(2)药剂防治:芽萌动期用3~5°Be石硫合剂或1︰1︰100倍波尔多液喷布全树枝干,谢花后7d开始,每隔10~15d喷1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溃疡病
5.1发病症状
桃树溃疡病属一种病毒性感染病,由桃树植物体表皮层导管输送了携带病毒病原体,在较薄韧皮部形成层极聚分化膨胀,迫使局部表皮破裂流出无色或浅棕色胶状物,树表皮暴起溃烂随风或雨、昆虫传染给其他植株也会出现同类现象。
5.2发病规律
一般在夏季或晚秋由于地面阴暗潮湿地带,在高温多雨时期容易发病。发病后植株枝叶枯黄萎筵,病毒危害部位皮色变浅有时流出液体。主要在植物主杆螺旋状发病至树枝梢,每年4-5月一次,7-8月一次,一年发生两次拟制果树生长。迫使树势急剧下降有可能变为小老树,使桃树座果率降低产量逐步变小。
5.3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冬季在桃树体溃疡病危害部位刮除带病源树皮,将刮除下来病毒病原体用塑料袋收集来统一埋藏或集中烧毁。在将刮过皮患病处用高锰酸钾清洗一遍,采取杀菌剂熏蒸伤处的办法防治
(2)药剂防治;冬春季配置7:3的石硫合剂液体涂抹患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腈菌唑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喷洒整个树体防止冬季病毒病原体扩散和侵入。
论文作者:张志鹏,赵沛,田瑞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6
标签:可湿性论文; 粉剂论文; 果实论文; 孢子论文; 病菌论文; 桃树论文; 淡褐色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