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学兵[1]2000年在《牦牛对高寒牧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牧草消化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利用不同季节定点定期采样对高寒牧区寒温潮湿类的莎草型草地、垂穗披碱草草地、线叶嵩草草地、珠芽蓼草地、杜鹃+珠芽蓼灌丛草地五种类型天然草地和燕麦、豌豆、无芒雀麦+老芒麦三种人工草地的地上植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并用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牦牛,采用尼龙袋法对该五种天然草地和三种人工草地不同季节和物候期各营养成分消失率也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放牧牦牛采食量、消化率和全消化道的排空速率以及瘤胃温度、酸度、氨氮浓度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种天然草地鲜草和干物质产量在整个生长季均呈“单峰”型表现,高峰值呈现在8~9月份,最低值出现在枯草末期(4月16日)。三种人工草地的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随着生长的时间而增加,产量最大值出现在成熟期。五种草地营养成分含量变化均表现为:在以风干物质为基础时,不同季节干物质含量略有不同,但变化幅度不大;有机质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粗蛋白含量枯草期最低,6~7月份含量最高,以后逐渐下降,整个年度呈单峰型曲线变化;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恰好与粗蛋白含量相反,枯草期最高,然后逐渐下降,至6~7月份到最低值,随后逐渐上升,整个生长季呈“U”型曲线变化。五种天然草地各营养成分的消失率在整个生长季表现出,青草期高于枯草期。其中干物质和有机质消失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粗蛋白消失率在粗蛋白含量高的返青期呈现出最大值,然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失率却随着其含量的升高而降低,另外粗蛋白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消失率与干物质消失率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并且在同一草地上各营养成分消失率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一致,营养成分含量和消失率的最大值并不是出现在返青初期。在以风干物质为基础时,三种人工草地牧草的干物质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无明显的变化。有机质、粗蛋白含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迟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有机质、粗蛋白含量变化规律恰好相反,表现出上升趋势。牧草各营养成分的消失率均随着植株的生长而降低。牦牛瘤胃内8:00时温度、pH、氨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9.0℃、6.69和28.5mg/L;20:00时温度、pH、氨氮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9.6℃、6.32和17.1mg/L。8:00与20:00相比,温度显著低(P<0.01)和pH显著高(P<0.01),氨氮含量差异不显著。日内pH有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6:00和10:00;温度表现为白天高于晚上,最大值出现在12:00;氨氮含量变化波动很大,日内出现多个峰值,最高峰出现在10:00,也表现出白天高晚上低的趋势。牦牛瘤胃内牧草风干物质消失率在12~48h内呈上升趋势,随后变动平缓,确定牦牛瘤胃内样品最佳停留时间为48h。牦牛干物质采食量的测定结果为:4599.24±1849.0g/头日。牧草采食后12h内无排出现象,24h后开始(仅占总数的0.36%)并逐渐增加,排出高峰出现在60h(占总数的32.38%),完全排出要在5d以后。三头牛的干物质消失率平均值为69.36±5.87%。
董世魁[2]2001年在《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是提高草地生产力、维护草地生态平衡的集约化牧业用地的最佳选择。但受环境因子(主要是低温)的制约,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生产—生态稳定性较难维持。为此,在海拔高度3000m、年均温-0.1℃、年降水量416mm的高寒地区—甘肃天祝金强河甘肃农业大学高山草原试验站进行了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多年生混播草地的群落稳定性是产量稳定性、组分稳定性和干扰稳定性的综合表现。 合理的品种组合是实现产量稳定性和组分稳定性的前提基础,也是维系干扰稳定性的 主要途径。2.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凭借“晚积累”优势增加了地上生物量的年积累量;草群对生草 土层的“被覆”保温作用,改善了草地气候环境,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草地的生 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共同缔造了其产量稳定性。3.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比天然草地提前15d返青(4月20日左右),但与天然草地同步 成熟(9月15日左右)、枯黄。人工草地建植第二年,各混播组合的产草量为无芒雀 麦+垂穗披碱草8.0tDM/hm~2、多叶老芒麦+扁穗冰草6.5tDM/hm~2、无芒雀麦+多叶老芒 麦+扁穗冰草5.5tDM/hm~2、多叶老芒麦+无芒雀麦+垂穗披碱草8.1tDM/hm~2、垂穗披碱 草+多叶老芒麦+扁穗冰草7.5tDM/hm~2、无芒雀麦+多叶老芒麦+垂穗披碱草+扁穗冰草 14.2tDM/hm~2、无芒雀麦+穗披碱草+扁穗冰草+冷地早熟禾9.6tDM/hm~2、无芒雀麦+ 多叶老芒麦+扁穗冰草+冷地早熟禾13.5tDM/hm~2、多叶老芒麦+垂穗披碱草+扁穗冰草 +冷地早熟禾9.5tDM/hm~2。4.草地建成后,单播草地在建植第三年开始减产,而混播草地第二、三年连续高产;草 地建植第二年,混播草地的产草量为封育天然草地的2~4倍,四组分禾草混播草地的 产草量接近燕麦人工草地。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草地可以实现高产目的,混播组合 可以达到稳产效果,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可以很好地维系人工草地的产量稳定性。5.混播群落中,优势种群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净积累来争夺生存空间和环境资 源,从而以较高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净积累增强对邻体植物的干扰和竞争;非优种群 则产生了相应的生态对策:提高地下/地上生物量比(R/T)以增加生长潜势、增加茎 叶器官细胞的克隆生长量以提高单体植物的生物量、加快生长速度以提高对垂直空间 的竞争力。优势种群的竞争机制和非优种群的生态对策共同缔造了多年生禾草混播群 落的组分稳定性。6.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建植第一年,禾草的侵占力较小,无法在与杂草的竞争中获胜, 而竞争力较强的杂草的存在严重降低了人工草地当年和以后诸年的产量和组分稳定 性;因此,在集约化程度很高的多年生人工草地建设中,应在建植当年进行人工除杂、 保护播种和化学除杂等杂草防除措施以提高多年生人工草地的杂草于扰稳定性。 7.试验所选的9种混招草群的种间相容性分为三种类型,即稳定平衡的群落:无+多十垂 +冰、无七垂十冰+早、无十多+冰+早和多卡垂+冰十早;不稳定的群落:无七垂、多+冰、 多+xwe和w多w;不稳t-w定t#群落:无+多+冰。 巴.施氨可以有效提高草地耕层的全氮和这氨含量,草地初级生产力呈线性憎长趋势;氮 素充足的条件下,人工禾草群落中优势种群对水平空间的竟争力增强,非优种群对垂 直空间的竞争潜力增强,群落的稳定性得以保障;金强河地区,50()k尿素地f的施 氮量可以实现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高生产力和稳定性,可以作为该区多年生禾草人 工草地施氮量的参考标堆。 9.灌水可以提高多年生禾草人工草地耕层(M(kl)的土壤含水量,草地初级生产力 依灌水量线性增加;高额灌水时,组分牧草对资源和空间的竟争相对平衡,群落的稳 定性增强。1200mM的灌水量下,禾草草地的初级生产力增幅较大,稳定性较强, 可以作为该区禾草人工草地补水量的下限。 10.留茬高度+6cm、年别草l~2次、抽穗期第一次刘割、再生草拔节时第H次汕草, 或者牧草乳熟期割草一次、再生草适当放牧可以维持该区多年生混播草地较高的生 产力和稳定性。 11.放牧降低了光合器官和贮存器官的数量和生活力,草群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草地初 级生产力明显下降;高强度的放牧使禾草混播草地的群落结构简单化,人工草地呈 现退化演替趋势,草地群落的稳定性降低;疏丛型上繁草为主的禾草混括草地耐牧 性差,不适于放牧利用,仅可作为割草地来发展。 12.多年生禾草混括草地稳定性的综合调控措施中,第一年应重点着力于杂草防除,并兼 顾草地的施肥和灌水培育,不能进行任何形式的草地利用措施;第二年应加强草地 的施肥和灌水培育,并对草地进行适度别割利用;第三年应在施肥和灌水培育措施 基础上,配以补播,并对草地进行全面利用,即开花娜u割,茬地进行放牧。 13.草地营养物?
崔莹[3]2014年在《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人工草地生产性能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燕麦+箭筈豌豆的人工草地可以改善饲草品质,是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研究以天然草地和退化草地为对照,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甘肃农业大学天祝高山草原试验站进行了燕麦+箭筈豌豆混播生长研究,而且测定了相应土壤中主要养分的变化,通过比对来反映牧草生产与土壤养分的变化关系,进而揭示青藏高原一年生人工草地的生产效益与土壤生态效益的相互关系。该研究通过测定燕麦+箭筈豌豆混播样地鲜干草产量、高度、茎叶比、相对产量及牧草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等指标,对土壤样品测定了速效养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盐基离子总量等,经过数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天然草地产量为3.37t/hm2,人工草地中燕麦+箭筈豌豆1:1组合草产量最大达13.97t/hm2,燕麦单播为9.61t/hm2,箭筈豌豆单播产量最低,为4.22t/hm2,人工草地产量高于天然草地。人工草地中燕麦+箭筈豌豆比例1:1不仅具有最大草产量,燕麦和箭筈豌豆茎叶比分别为3.69和0.75,NDF收获量为41.58%,粗蛋白含量为18.71%,粗蛋白收获量较燕麦单播高471.72kg/hm2。低于其他混播组合,比较符合优质牧草的评价标准。天然草地碱解氮30.52mg/kg,速效磷29.71mg/kg,速效钾213.26mg/kg,磷酸酶25.23mg/g,脲酶21.82mg/g,有机质9.32%,阳离子交换量16.16cmol/kg。土壤养分含量保肥能力高于人工草地和退化草地。人工草地碱解氮28.84mg/kg,与退化草地(28.88mg/kg)持平;速效磷21.57mg/kg,显著低于退化草地(32.16mg/kg),草地退化会导致土壤速效磷含量升高;速效钾118.86mg/kg,显著高于退化草地(101.07mg/kg);碱性磷酸酶活性为15.61mg/g,低于退化草地(25.19mg/g);脲酶15.11mg/g,高于退化草地(12.99mg/g);有机质7.22%,高于退化草地(6.15%);阳离子交换量10.86cmol/kg,显著高于退化草地(6.62cmol/kg)。种植人工草地可有效提高土壤养分,提高保肥能力。对生态恢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应用灰色关联度对草地植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混播比例的牧草品质由高到低为,燕麦:箭筈豌豆1:1、燕麦单播、3:2、1:2、箭筈豌豆单播、3:1、2:1。应用灰色关联度对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地区土壤养分由高到低顺序是:天然草地→人工草地→退化草地。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混播草地的最优组合是燕麦:箭筈豌豆1:1组合,最差组合是燕麦:箭筈豌豆2:1。
严学兵, 汪玺, 郭玉霞, 周禾, 张德罡[4]2003年在《高寒牧区垂穗披碱草草地生物量及营养价值动态的研究》文中指出利用不同季节定点定期采样对高寒牧区垂穗披碱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并用3头装有瘤胃瘘管的牦牛,采用尼龙袋技术对牧草营养成分降解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垂穗披碱草草地地上生物量在整个生长季呈"单峰"型表现,最大值呈现在8-9月,最低值出现在枯草末期(4月16日)。垂穗披碱草草地营养成分含量变化表现为:不同季节干质量略有不同,但变化幅度不大;有机质含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粗蛋白含量枯草期最低,6-7月含量最高,以后逐渐下降;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恰好与粗蛋白含量相反,整个生长季呈"U"型曲线变化。在整个生长季各营养成分降解率表现为:青草期高于枯草期,但随着生育期的延长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并且各营养成分降解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一致。然而营养成分含量和降解率最大值并不是出现在刚开始返青时,而是出现在6-7月。
任灵[5]2016年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与牧草养分在不同培育措施下的季节动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桑科高寒草甸草原为对象,设置放牧、补播、封育、施肥4个处理,研究了高寒草甸草原对不同培育措施下土壤养分、牧草养分季节动态,并评价了牧草品质,取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1.不同培育措施下土壤容重差异显著。土壤含水量5月最小,为11.92%~16.62%,9月最高,为17.55%~39.18%。2.土壤全氮、全磷、全钾、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时期差异显著。土壤全氮含量在0.32-0.6 mg/kg之间,5月最低,为0.35 mg/kg,9月最高,为0.48 mg/kg;不同培育措施下放牧处理最高,为0.47 mg/kg,封育处理最低,为0.36 mg/kg。土壤全磷含量整体偏低,培育措施对全磷影响不大,为0.03~0.07 mg/kg。土壤全钾含量整体较高,为9.07~41.92 mg/kg。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增加而减少,4个处理中,放牧处理整体较高,0~10cm土层在6月达42.65mg/kg。3.草地优势层高度、盖度、生物量随生长季推移逐渐增加,培育措施对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组成影响很大,其中放牧草地盖度低、植物种类少、初级生产力低;封育草地植物盖度高,物种种类多。4.牧草粗蛋白含量均是在返青期最高,为1.58%~3.46%,随季节逐渐减少。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为稳定,为28.61%~30.73%。粗脂肪含量较低,变化趋势不明显。粗灰分含量变化规律较明显,随季节变化,禾本科和豆科粗灰分含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无氮浸出物随季节变化逐渐增加,返青期时最低,枯黄期是最高。钙和磷5~7月含量较高,为12.95mg/kg、0.21mg/kg;8~9月含量较低,为0.41mg/kg、0.05mg/kg。5.生物量与粗蛋白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粗纤维呈正相关关系。各培育措施中,豆科牧草的营养均衡价最高,为2.87~4.96。总体上,牧草中营养物质不能够满足家畜代谢需求,有必要适当补充。
刘丽丽[6]2016年在《捡拾牛粪对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植被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牦牛是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主要经济畜种,牦牛粪便是当地重要的生活能源。近几十年来,牛粪不仅作为燃料被捡拾,还被牧民当做一种经济来源而利用。长期大量的捡拾牛粪为草原生态系统的养分平衡增加了生态风险。鉴于对捡拾牦牛粪便的研究较少,本文从捡拾牦牛粪便带给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角度出发,研究牛粪的分解速率及其分解后对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植被的影响状况,为合理利用当地牛粪资源以及保护草地生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1)在研究区域内,成年牦牛食草量为20-23 kg/d,饮水量为10-12.5 kg/d,粪便排放在草地上的次数为1-2次,粪便可捡拾天数晴天3-5天,阴雨天为5-7天。牛粪对草地养分的贡献估值约为全氮548.62 kg/ha、全磷147.63 kg/ha、全钾131.67 kg/ha。滩地的养分输入量和损失量都大于坡地,这与其地形地貌有关2)新鲜牦牛粪的含水量为84.42%,牛粪排泄出体外10天时,水分损失57.37%。在秋季,60天时牛粪干重降到24.85%,大部分养分已进入草地再循环系统。粪便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0天后至60天内,牛粪中真菌和放线菌对土壤短期(5天之内)的影响距离可达8 cm,细菌对土壤短期(5天之内)的影响的距离可达24 cm。3)牛粪分解对植被高度影响的有效距离为4.63±0.45 cm。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受粪土混合程度的制约,粪土混合越均匀,微生物生物量增加越明显,反之亦然。4)捡拾牛粪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上层土壤(0 cm-7.5 cm)。对下层土壤(7.5 cm-15 cm)影响不显著。上层(0 cm-7.5 cm)土壤中,滩地的铵态氮、速效钾含量及坡地硝态氮、铵太氮、速效磷含量均表现为捡拾牛粪区显著低于不捡拾牛粪区(P<0.05);有机质含量滩地和坡地均为不捡拾牛粪区显著高于捡拾牛粪区(P<0.05)。5)捡拾牛粪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滩地中捡拾牛粪区上层土壤中三种微生物数量捡拾牛粪区低于不捡拾牛粪区,下层土壤(7.5 cm-15 cm)中捡拾牛粪和不捡牛粪微生物的数量变化不明显。坡地中捡拾牛粪区和不捡拾牛粪区的三种微生物数量,在上下层土壤中均差异不显著(P>0.05)。6)捡拾牛粪对植被的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对生产力在当季影响明显,能够显著提高生产力。滩地中捡拾牛粪区和不捡拾牛粪区的生物量分别为178.96 g/m2和200.92 g/m2,而坡地中捡拾牛粪区和不捡拾牛粪区的生物量分别为174.64 g/m2和192.44 g/m2。
曹仲华[7]2011年在《西藏披碱草属牧草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披碱草属牧草是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上重要的牧草品种之一。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披碱草属牧草进行了研究:(1)利用AFLP分子标记对搜集的9份西藏披碱草属野生牧草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从分子水平上评价西藏地区野生披碱草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2)分析比较了两种披碱草属牧草在不同的氮肥施用量上,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的差异;(3)选用6只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澎波’西藏半细毛羊,采用尼龙袋法评价了15种西藏天然牧草的营养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遗传多样性研究(1)在参考前人在其他植物上建立的AFLP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披碱草属牧草的AFLP银染体系。(2) AFLP标记:筛选了16对引物组合,其中有3对引物组合扩增效果较好,每对引物组合可扩增出70~83个位点,共扩增出232个位点。其中206个位点有多态性,标记产生的位点多态性达88.79%,平均每个引物产生68.67个多态性位点。17个披碱草属牧草居群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在0.284~0.955之间,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相似系数为0.59时,17个牧草居群可明显划分为4类。2.氮肥利用研究(1)两种披碱草属牧草地上生物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P < 0.01)。施氮量在240 kg/ha时获得了最大的籽粒产量,施氮量在320 kg/ha时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2)两种披碱草属牧草的氮肥利用率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大(P < 0.05),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的线性关系。在成熟期时两个品种的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差异(p > 0.05),但品种和氮肥处理之间的相关性显著(P < 0.05)。(3)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受施氮量的影响较大(P < 0.01),并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垂穗披碱草(28.47 kg DM kg-1 N)呈现出一个比老芒麦(24.82 kg DM kg-1 N)高的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并且在成熟期时两个品种之间的差异显著(P < 0.01)。综合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等因素考虑,垂穗披碱草是比老芒麦更经济的一个牧草品种。3.饲用价值评定研究(1)牧草干物质、有机物、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在瘤胃中的降解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48h左右基本稳定。(2)15种天然牧草在瘤胃流通速度k=0.02时,干物质有效降解率在29.23%-52.46%,有机物有效降解率在30.37%-51.78%,蛋白质有效降解率在32.28%-55.81%,中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在27.59%-52.61%,酸性洗涤纤维有效降解率在24.51%-48.65%。综合15种牧草的干物质、有机物和蛋白质在瘤胃中的快速降解部分(a)、潜在降解部分(b)和有效降解率看,披碱草属牧草表现较好,优于一般的禾本科牧草。(3)不同海拔的披碱草属牧草相比较,海拔较高的牧草粗蛋白含量较高,中性洗涤纤维较低,相应地,各营养成分在瘤胃中的降解率也较高。
张胜权[8]2013年在《三江源地区草甸草场13种典型牧草营养价值评定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选用三头体重相近、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牦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三江源地区高山嵩草+杂类草草场上牦牛于暖季采食的各种主要牧草为底物进行发酵,并结合其营养成分,评价牧草的营养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根据植物群落调查结果可知三江源区高山嵩草+杂类草草场上共有15种牧草:异针茅、冷蒿、矮嵩草、高山嵩草、乳白香青、雪白委陵菜、青藏扁蓿豆、青藏龙胆、双柱头藨草、高山唐松草、肉果草、湿生扁蕾、草地早熟禾,川藏蒲公英、火绒草(除去麻花艽、黄花棘豆、橐吾、醉马草、狼毒等不可食牧草与毒杂草),其含量分别为21.84%、22.41%、14.94%、10.92%、5.17%、4.60%、3.45%、2.87%、2.30%、1.72%、1.15%、1.15%、0.57%、0.57%,由于川藏蒲公英与火绒草的含量不足2%,所以忽略不计。(二)常规营养物质含量:13种单一牧草的CP范围为4.41%19.30%;NDF范围为20.78%74.48%;ADF在19.36%45.02%之间;EE在1.07%9.89%之间;NDS处在25.53%79.22%范围;NFE的范围为36.65%65.92%,Ca、P分别为0.39%1.79%、0.11%0.31%。混合牧草的CP、NDF、ADF、NDS、NFE、Ca、P分别为7.41%、51.42%、32.90%、48.58%、50.83%、1.19%、0.17%。(三)通过牧草的综合评价得分得到牧草的营养价值高低顺序为:异针茅>草地早熟禾>矮嵩草>高山嵩草>湿生扁蕾>混合牧草>青藏龙胆>冷蒿>雪白委陵菜>青藏扁蓿豆>乳白香青>高山唐松草>双柱头藨草>肉果草。(四)体外发酵参数:13种单一牧草的最大理论产气量为44.94mL86.68mL,产气速率为1.29mL/h3.73mL/h,理论最大产气量A与HC呈显著正相关(P<0.05),产气速率b与CF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DM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DM、OMD、ME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甲烷产量为4.63mL21.45mL,48h累积产气量为45.47mL86.70mL,各时间点累积产气量与OMD、ME呈显著正相关(P<0.05),混合牧草的A、b、Lag、CH4分别为84.24mL、2.47mL/h、-5.39h、9.49mL。(五)13种单一牧草的pH和NH3-N浓度范围分别为6.917.04,8.90mg/100mL17.40mg/100mL;估测的OMD、ME值分别为63.29%89.07%,8.50MJ/kg13.04MJ/kg;测定的DMD为19.90%50.30%。混合牧草的pH、NH3~N浓度、DMD、OMD、ME分别为6.98、11.12mg/100mL、35.70%、77.31%、11.11MJ/kg。(六)在实验分析中可以用单一牧草的常规营养物质含量结合植物群落调查结果测算得到混合牧草的常规营养含量,但不能测算出混合牧草的体外发酵指标,为以后在三江源地区草甸草场开展牧草营养价值评定工作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七)每平方米混合牧草的甲烷产量为4.36L,三江源玉树州高山嵩草+杂类草草场的草地可利用面积为966万亩,据此测算出三江源玉树州高山嵩草+杂类草草场每年暖季的甲烷排放量为3.07×1010L,为后期研究三江源地区甲烷排放量提供基础数据。
李蕾蕾[9]2017年在《青南牧区混播饲草青贮和对欧拉型藏羊补饲效果的研究》文中提出青南牧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主要包括青海省黄南、玉树和果洛三个藏族自治州,属长江、黄河上游主要支、干流的源头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畜牧业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然而由于冷季漫长、气候寒酷,热量不足导致的冬春季牧草营养含量下降,天然草场难以保证牲畜在冷季枯草期的营养需求,加之牧民无补饲草料的措施和条件,完全依赖放牧的牲畜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效率低下,牲畜“冬瘦春死”的现象严重。而且,部分地区超载放牧还造成草场退化、鼠害泛滥,严重地区出现“黑土滩”等生态危害。本研究以在青南牧区适应性较好的两种燕麦(Avena sativa L.)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为试验材料,探讨了燕麦+箭筈豌豆、燕麦+毛苕子在青南牧区混播生产性能、混合青贮发酵品质以及对欧拉型藏羊(Oula-type of Tibetan Sheep)的补饲效果。以寻求适合青南牧区生产需要的饲草生产、青贮加工和利用方式,解决冷季饲草料供给问题,推动青南牧区草原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试验分为五个部分:1.一年生牧草混播比较研究。本试验设在青海省泽库县秀恰村(海拔3300m),供试材料为丹麦444燕麦(Avena sativa cv.Denmark No.444)、加拿大2号燕麦(Avena sativa cv.Canada No.2),箭筈豌豆为西牧333(V.sativa cv.Ximu333)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四种饲草。结果表明,丹麦444燕麦+箭筈豌豆组合生产性能优于加拿大2号燕麦+箭筈豌豆组合,丹麦444燕麦+毛苕子优于加拿大2号燕麦+毛苕子。其中,丹麦444燕麦+箭筈豌豆(15:5)鲜草产量高于其他各处理且差异显著(P<0.05),鲜草产量达到2817.2千克/亩,干鲜比为29.64%。茎叶比测定中,丹麦444燕麦+箭筈豌豆(17:3)处理叶含量最高,茎叶比为1:0.78。2.包膜青贮饲草品质评价研究。本试验旨在将燕麦和箭筈豌豆或毛苕子以不同混播比例、含水量和青贮方法在青南牧区混合青贮,评价青贮发酵品质,筛选出最佳的加工利用模式。根据牧草混播生产性能比较试验结果,我们选择混播生产性能相对较好的丹麦444燕麦与箭筈豌豆或毛苕子混播作为青贮饲草原料,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优干宁镇(海拔3600m)进行了不同禾豆混播比例(18:2、17:3、16:4、15:5)、不同含水量(40~70%)以及不同青贮方法(整株青贮、切碎青贮)混合青贮品质的感官评定和实验室评定。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所有70个青贮处理中,感官得分在20~16范围内,品质等级1级的共35个,占总数的50.0%;得分在15~10范围内,品质等级2级的共18个,占25.7;得分在9~5范围内,品质等级3级的共15个,占21.4%;得分在4~0范围内,品质等级4级的共2个,占2.9%。其中,原料含水量在50~60%范围,切碎后青贮处理感官得分较高。实验室化学测定结果表明,从pH值、乳酸含量、粗蛋白含量和氨态氮占总氮比值4个指标比较,h1t2s50、h1t2s55、h1t2s60、h1t2s65和h4t2s50、h4t2s55、h4t2s60、h4t2s65八个处理综合表现较好。综合现场感官评定、实验室化学检测以及不同组合草产量、茎叶比等因素全面比较,从饲草综合利用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建议采用h4t2s50处理混合青贮饲草作为青南牧区补饲草料较为适宜。3.青贮饲草补饲对欧拉型藏羊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2016年3~5月,利用丹麦444燕麦+箭筈豌豆混合青贮饲草作为原料进行欧拉羊补饲试验。试验动物为45只18月龄、体质相近的欧拉型藏羊(羯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补饲试验设计分为舍饲、放牧和放牧+补饲3个试验组,各试验组互为对照。对各组羊只体重、体高、体长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指标比较发现,整个补饲期内,舍饲组体重始终处于上升趋势,而且补饲后期(31~60d)增重效果明显优于前期(1~30d)。欧拉羊体尺增长效果同样为舍饲组>放牧+补饲组>放牧组,且舍饲与放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其中,舍饲组补饲末期平均体高达到80.13 cm,体长为84.33 cm,胸围为106.93cm,相比补饲前分别提高了6.94%、10.48%和9.37%。4.青贮饲草补饲对欧拉型藏羊屠宰性能和肉品质影响的研究。在补饲试验后期,进行欧拉羊屠宰性能和肉质检测试验。通过对屠宰率、净肉率、GR值、消化系统占宰前活重比等屠宰性能指标和欧拉羊肌肉碳水化合物、粗脂肪、蛋白质含量以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等肉品质指标综合对比发现,虽然舍饲组在保膘育肥效果方面显著优于放牧组和放牧+补饲组,但在屠宰率和净肉率方面三组差异不显著;同时还发现,放牧+补饲组欧拉羊肉质具有高蛋白含、低脂肪含量特点,而放牧组羊肉氨基酸含量则更为丰富,从口感和风味而言较为突出。最后,综合考虑牧区传统生活习惯、生产投入成本以及肉品市场价值等因素,我们认为,放牧+补饲管理模式通过可操作、可定量的人工饲喂投入,在充分挖掘利用青南牧区冷季草场价值同时,有效提升了羊肉的价值,减轻了天然草场返青关键时期放牧压力,切实解决了青南牧区季节性饲草料短缺问题。5.欧拉型藏羊种群分子鉴定研究。就放牧家畜品种而言,青南牧区以牦牛和藏系绵羊为主,藏系绵羊类群主要有欧拉型藏羊、高原型藏羊和河谷型藏羊,研究藏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是保护和利用高寒牧区遗传资源的必要前提。欧拉型藏羊是优良地方类群,早期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优异。近年来,由于缺乏规范的引种和扩繁措施,不同类群之间的杂交较为普遍,需要建立分子分群体系对不同类群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通过测定823bp的mtDNA D-loop序列和Sry基因的5'-启动子区域的130bp片段,研究分析了对不同区域草原环境有特殊适应性的不同类群遗传关系,探索青南牧区不同饲草基础对羊只适应性和生产性能的潜在影响,旨在为欧拉型藏羊资源的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个藏羊类群(欧拉羊、乐都羊、天峻羊和扎什加羊)基于D-loop序列的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20±0.004和0.989±0.011,基于Sry序列的分别为0.011±0.004和0.331±0.103。群体间和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析发现,基于D-loop序列计算得出,群体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08~0.047,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11~0.042;基于Sry序列的群体内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028,群体间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0.033。该研究为制定欧拉型藏羊饲养标准、良种扩繁及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魏亚琴[10]2016年在《牦牛瘤胃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的多样性及其纤维降解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青藏高原牦牛终年以放牧方式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极端生态环境,栖息在瘤胃中的大量微生物使牦牛瘤胃成为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天然发酵罐。其中,厌氧真菌是一种重要的木质纤维素降解微生物。有研究认为,与瘤胃真菌共生的一些甲烷菌能够提高厌氧真菌纤维素降解活性,并促进木质纤维素降解代谢转化生成乙酸和甲烷。目前有关瘤胃厌氧真菌和甲烷菌之间的自然共存关系研究报道很少,为开发利用瘤胃内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的优质真菌资源,本文首次以甘肃省天祝放牧牦牛为研究对象,利用亨氏厌氧滚管培养技术,分离获得了大量瘤胃厌氧真菌及甲烷菌自然共培养物,分析探讨了厌氧真菌和甲烷菌之间的自然共存关系,并开展了这些共培养物对农作物秸秆的木质纤维素降解功效和消化代谢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牦牛瘤胃共培养物的多样性:自天祝全放牧牦牛瘤胃食糜液中分离获得生长稳定的厌氧真菌及甲烷菌共培养物20个,通过形态学结合ITS1序列分析鉴定厌氧真菌的种属,通过PCR-DGGE技术和16Sr DNA序列分析与厌氧真菌共生的甲烷菌的多样性和种类。20个共培养物包括4种组合类型:8个Orpinomyces joyonii+Methanobrevibacter ruminantium,1个Orpinomyces joyonii+Methanobrevibacter millerae,8个Neocallimastix frontalis+Methanobrevibacter ruminantium,3个Piromyces+Methanobrevibacter ruminantium。2.高效共培养物的筛选:以小麦秸秆为生长底物,通过检测产气量、多糖水解酶活性、酯酶活性、干物质降解率、酚酸释放量、甲烷和乙酸产量,研究发现8个共培养Neocallimastix frontalis+Methanobrevibacter ruminantium和3个共培养Piromyces+Methanobrevibacter ruminantium比9个共培养Orpinomyces joyonii+Methanobrevibacter ruminantium生长更加稳定快速,表现出更强的秸秆纤维降解活性。自20个3属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中,筛选出降解秸秆的3个高效共培养物分别为:O.joyonii Yak7+M.ruminantium,N.frontalis Yak16+M.ruminantium和Piromyces Yak18+M.ruminantium。3.高效共培养和相应的真菌纯培养对秸秆的降解能力比较:在上述2研究的基础上,以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为底物,在7天培养期内,3个高效共培养物中N.frontalis Yak16+M.ruminantium表现出最强的降解秸秆木质纤维素功能,产生最高活性木聚糖酶、滤纸纤维素酶、阿魏酸酯酶、乙酰酯酶、香豆酸酯酶、最高干物质降解率、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和最多的酚酸释放量。甲烷菌M.ruminantium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3株厌氧真菌纯培养降解秸秆的功能,尤其是真菌纯培养N.frontalis Yak16本身以3种秸秆为底物具有较高干物质降解率,而与甲烷菌M.ruminantium形成自然共培养后进一步显著提高了真菌纯培养N.frontalis Yak16的降解功能,使共培养物N.frontalis Yak16+M.ruminantium成为高效降解秸秆木质素纤维素的最佳优势组合,最高值分别达到:以麦秸为底物木聚糖酶12500 m U,以玉米秸为底物滤纸酶430.3 m U,阿魏酸酯酶11.0 m U,乙酰酯酶199.3 m U,香豆酸酯酶5.0 m U,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61.7%,酸性洗涤纤维降解率55.7%,阿魏酸释放24.1 ug/m L和p-香豆酸释放50.3μg/m L,以稻秸为底物的干物质降解率71.9%。4.高效共培养物和相应的真菌纯培养降解秸秆所产代谢产物比较:在上述3研究的基础上,以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为底物,在7天培养期内,3个高效共培养物相对应的3个纯培养真菌产生乙酸、乳酸、乙醇和氢气产量依次是N.frontalis Yak16﹥Piromyces Yak18﹥O.joyonii Yak7,尤其是厌氧真菌纯培养N.frontalis Yak16产生大量乙醇和乳酸,乙醇产量远高于以前文献报道。3个高效共培养产生乙酸、乳酸和甲烷产量依次是:N.frontalis Yak16+M.ruminantium﹥Piromyces Yak18+M.ruminantium﹥O.joyonii Yak7+M.ruminantium,尤其是共培养N.frontalis Yak16+M.ruminantium产生大量乙酸和甲烷,归因于甲烷菌M.ruminantium改变了厌氧真菌的代谢途径。根据上述结果,无论是厌氧真菌纯培养N.frontalis Yak16,还是厌氧真菌及甲烷菌共培养N.frontalis Yak16+M.ruminantium都可能在提高木质纤维素生物降解中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综上所述,本文系统揭示了天祝放牧牦牛瘤胃厌氧真菌及甲烷菌之间的自然共生关系,并通过秸秆纤维降解对比试验阐释了牦牛瘤胃厌氧真菌在纯培养或与甲烷菌共培养条件下对不同作物秸秆的降解能力差异和代谢转化特性,为今后牦牛瘤胃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提高木质纤维素降解功效提供了理论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牦牛对高寒牧区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牧草消化性的研究[D]. 严学兵. 甘肃农业大学. 2000
[2]. 高寒地区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稳定性及其调控机制研究[D]. 董世魁. 甘肃农业大学. 2001
[3]. 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对人工草地生产性能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 崔莹. 甘肃农业大学. 2014
[4]. 高寒牧区垂穗披碱草草地生物量及营养价值动态的研究[J]. 严学兵, 汪玺, 郭玉霞, 周禾, 张德罡. 草业科学. 2003
[5].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与牧草养分在不同培育措施下的季节动态研究[D]. 任灵.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6]. 捡拾牛粪对高寒草甸土壤养分及植被的影响[D]. 刘丽丽. 青海大学. 2016
[7]. 西藏披碱草属牧草利用研究[D]. 曹仲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8]. 三江源地区草甸草场13种典型牧草营养价值评定研究[D]. 张胜权. 青海大学. 2013
[9]. 青南牧区混播饲草青贮和对欧拉型藏羊补饲效果的研究[D]. 李蕾蕾.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
[10]. 牦牛瘤胃厌氧真菌与甲烷菌共培养物的多样性及其纤维降解特性研究[D]. 魏亚琴. 兰州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