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最优选择理论--对现代音韵学研究的几点思考_语法分析论文

优选论的是与非:现代音系学研究的若干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是论文,与非论文,音系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简称OT)诞生至今,已走过二十个年头。在这二十年中,为解决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及挑战(如音系不透明、完全不合语法、自由变体、过度生成等),OT理论进行了多番修正及改进。这一方面表明经典OT理论(Prince & Smolensky,1993; McCarthy & Prince,1993)不能有效概括、解释一些自然语言事实,其支持者们为把这些现象依然纳入OT框架而做了不懈努力;另一方面也表明OT在生成音系学中的地位正在发生微妙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OT诞生并迅速主导了音系学研究的方向。其后十年,欧美主要刊物、重要会议、讲习班、研讨班等,几乎都是OT论文,可谓是呼声一片,被誉为最具权威的主流音系学新理论。但2000年以后,陆续出现了一些反思、批评,开始探讨OT的不足和缺陷。一些激烈的批评甚至指出OT并不是一个有效的音系理论,应完全抛弃。

OT产生之后,中国语言学界曾对该理论进行过及时、详细的介绍(王嘉龄,1995;李兵,1998;马秋武、王嘉龄,2001)。在这些介绍之后,OT又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修正理论,但由此也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本文以OT的产生背景、理论优势及现今面临的问题为主线,对OT在现代音系学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做一个全面清理和反思。全文分六部分:(一)引言;(二)OT的产生;(三)OT基本原则及其立论基础;(四)OT存在的问题;(五)最新进展(OT候选项链理论)及来自汉语的挑战;(六)结论。

2.OT的产生

OT产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其发轫与当时生成音系学的研究状况有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经典生成音系学理论(Sound Pattern of English,下面简称SPE)中,音系底层形式和表层形式的关系模式为:一个语言中语素的抽象底层形式,经历一系列规则有序推导的中间阶段,然后获得音系表层形式,如(1)所示。

上述的SPE经典模式有两个问题:(一)缺少对底层输入形式的界定和限制,导致底层形式过于抽象;(二)规则具有随意性,不受任何制约,导致生成力过强,产生不合法的语音表达形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音系学研究的重点转向语言结构表征,至八十年代初,非线性音系表征已被普遍接受。人们希望随着对音系表征认识的加深,变体的表述会更加简化。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那时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直接限制可能的变体类型,然而收效甚微,SPE原有的过度生成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音系理论的形式框架不仅会产生可能的语言结构,而且还会产生不可能的、未经证实的结构。为解决这种过度生成的毛病,制约条件开始被引入形式语言学。制约条件的介入改变了(1)中标准SPE模式整齐、简洁的理论框架,它可以出现在推导中的所有阶段。根据作用对象,制约条件分成不同类别:第一,作用于底层音系表达的语素结构条件(morpheme structure condition),以排除不合法语素语音形式;第二,作用于规则运用的制约条件,以限制规则滥用;第三,作用于表层音系表达的制约条件,以禁止某些语音模式在表层出现。在自主音段音系学中,同一制约条件甚至可以作用于不同对象,如禁止两个相同成分出现在同一音层上的强制性非等值原则(obligatory contour principle,简称OCP)就是这类制约条件,它有限制语素结构、阻断规则、诱发规则三种作用。其中规则诱发效应就是指为避免违反OCP的表层语音形式的出现而发生的音系变化。这种规则和制约条件共存的操作方式,导致音系语法包含生成和过滤两部分。除了生成自然语言的合法语音形式之外,音系规则也会生成不存在的语音形式。因此,需要制约条件过滤掉在生成部分产生的那些非法语音形式。这种规则和制约条件共存模式并不理想,因为需要两种不同类型的操作手段确保只能生成自然语言中所有合格的语言形式这一目标。这一时期虽然关于规则和表征的新音系理论不断涌现,但有些问题仍未得到满意解释。当时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制约条件不可违反,但语言事实却是很难找到有哪个制约条件从未被违反过。

在这种情况下OT应运而生。OT完全摒弃了语法中的规则组成部分,重新定义制约条件的作用。制约条件不是在普遍语法中起辅助过滤作用,而是居于普遍语法的核心地位。普遍语法由制约条件组成,具体语言的语法所包含的制约条件是语言普遍的、共同的,而具体语言之间的差异是这些具有共性的制约条件不同排序的结果。也就是说,具有语言普遍性的制约条件的每一个具体排序都会有具体的自然语言与其对应。在OT中制约条件可以被违反,具体语言的语法反映违反某一具体制约条件的不同程度。OT产生之前,对底层形式和规则本质的探讨是音系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领域,而OT的基本理论假设是:制约条件具有语言普遍性,这就意味着OT直接把研究重点转向了语言共性研究(Archangeli & Langendoen,1997)。

3.OT的基本原则、方法和理论优势

3.1基本原则与方法

经典OT的语法体系由词库(Lexicon)、生成器(GEN)、评估器(EVAL)三部分组成,其基本理论框架如(2)所示:

词库中的词项或底层形式(输入项)经过生成器后,会产生无数的候选项集合。生成器不受任何限制,既可产生合法候选项,也可产生非法的,即所谓“分析自由”原则。评估器(制约条件层级排列体系)对其做一次性的平行性评估,选出能最大程度满足制约条件等级的最优表层形式,即输出项。分析的自由性(freedom of analysis)、平行评估(parallelism)、制约条件的可违反性(constraint violability)及层级性(ranking)是经典OT理论的四个核心原则(Prince & Smolensky,2004)。

3.2竞选表

优选论采用竞选表(candidate tableau)分析方法来表示从输入项到输出项(优选项)的匹配过程。竞选表有两种:一种是常用的标准竞选表(classic tableau,参看Prince & Smolensky,2004);另一种是比较竞选表(comparative tableau,参看Prince,2002)。关于标准竞选表,国内学者有过详细介绍,不再赘述。相对而言,比较竞选表的分析方法国内鲜有运用,在此做一扼要解释。

比较竞选表直接对成对候选项进行评估。参与评估的每对候选项,其中一个是优选项(表层形式),另一个为非优选项(loser)。表中横行和竖行相交部分的字母“W”表示与其同处一列的制约条件选择的是优选项(winner),比如,上表第二横行与第五竖行相交部分的字母“W”表示制约条件C4选择的是优选项,即相对于其竞争对手候选项1()来说,优选项违反C4的程度要轻。字母“L”表示制约条件选择的为非优选项。没有字母标明的表示制约条件对参与评估的成对候选项做不出选择,两者违反这一制约条件的程度相同。

虽然比较竞选表不如标准竞选表使用得广泛,但它有如下优点:1)容易看出优选项是否获胜;2)能够用来决定制约条件的排序(Prince,2002)。近些年欧美有关OT的研究文章以使用比较竞选表者为多。

3.3理论优势

OT用来立论并宣称优于其他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的主要论据是:1)理论本身的经济性(parsimony);2)规则共谋(conspiracy);3)语言类型学(typology);4)重复(duplication)。下面分别分析。

3.3.1经济性

OT产生之前,人们已认识到表层制约是语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绝大多数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都是制约条件不可违反和规则共存的模式,表层制约作用主要是阻断和诱发规则的运用。以Yawelmani语为例,该语言有一条词末元音删除规则:V→φ/_#,这条规则在(3a)中运用,但(3b)却不用。

为何该语言元音删除规则会存在这种例外?实际上这是为了满足音节结构的限制要求。Yawelmani语中所有音节都不能超过CVC,(3b)中的词若删除末尾元音,就会导致复杂的音节结构CVCC。所以,表层制约条件(即不允许复杂音节*Complex syllable)阻断了元音删除规则的运用。

这种规则和制约条件共存的混合模式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部分制约条件和规则的作用重复;第二,规则和制约条件的交互关系复杂。某一规则的运用可能违反某一制约条件,后续规则对这种违反再进行修补。因此,混合模式不仅要明确规则的结构条件及运用顺序,还要明确规则跟制约条件的交互关系,界定在何种情况下表层制约条件可以暂时被违反。而OT只有制约条件,这就避免了规则跟制约条件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这种单一制约条件的交互,相对于混合模式而言,使OT这种理论无论从概念还是计算上都显得更为简单(Kager,1999:57)。若只用制约条件就能解决问题的话,那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它强于规则和制约条件并用的理论(McCarthy,2002a:243)。因为OT只采用单一交互作用的方法取得结果,而以规则为基础的理论则需要多种手段才能做到(Kager,1999:187)。

3.3.2共谋

共谋(conspiracy)是OT批评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支持其自身立论的主要证据之一。规则共谋是指不同音系规则其表层目标一致(或为满足某一结构条件,或为避免某一结构出现)。规则共谋现象在语言之间或语言内都非常普遍,如尼日利亚Emai语为避免出现两个连续的元音采用以下不同的修补策略:

上述几种不同修补策略的功能是一致的,都是为满足音节要有首音(ONSET)的要求。OT以表层为主,根据与忠实性制约条件不同的交互作用,标记性制约条件可以诱发不同的结构变化。下面是如何用OT来分析Emai语的例子:

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需要5条规则来描述Emai语的语言事实,其中3条是在不同语境下的删除规则,一条是删除规则,另一条是去元音化规则。这5条音系规则的结构描写(structural description)是相同的,结构变化(structural change)的目的也相同。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缺少形式化手段表述这种不同音系规则的功能一致性(function unity)。相反,OT理论机制本身预测标记性制约条件可以诱发不同的修补策略。过程异质但目标同质(heterogeneity of process,homogeneity of target),这种清况似乎倾向支持以制约条件为基础的音系理论(McCarthy & Prince,1993:4;Prince & Smolensky,1993:1)。

3.3.3语言类型学

OT假设制约条件是语言共有的,语言不同直接源于具有普遍意义的制约条件排序的不同。基于此,OT试图对世界上存在的自然语言类型进行预测,共性的制约条件每一排序都会有一个自然语言与其对应。以禁止鼻音和清阻塞音序列(*NC)为例,这一标记性制约条件与其他忠实性制约条件的不同排列,直接导致不同的语法,并有自然语言与其相对应:

类型学上的证据是OT语法本身固有的属性,而与此相对应的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学理论,则较少谈及类型学上的事实(McCarthy,2002a:113)。

3.3.4重复

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存在重复问题,即语素结构制约条件(morpheme structure constraints)跟重写规则所起作用相同。规则的作用是为了使音系过程的表层输出要遵守底层语素结构的限制。以Chamorro语为例(Kenstowicz & Kisserberth,1977),该语底层有6个元音[i、u、e、o、、a],高(high)、低(low)、后(back)的特征是对立的(distinctive),而圆唇特征是非对立的,所以在底层无需标明,而由以下两条语素结构制约条件指派:

(6)a.[+syll,+low]→[-round]

b.[+syll,-low,aback]→[around]

把[-round]加入规则(7)实际上也即等于说前元音被指派了一个非圆唇特征,这样的话,规则(8)就与(6b)重复陈述了前元音为非圆唇这一事实。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没有形式化的手段或机制来避免这种语素结构制约跟重写规则重复的问题,这是OT用来立论反对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学的又一主要论据。

4.优选论面临的问题

OT在臧否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学理论的同时,其自身也面临着难以克服的严重问题,主要包括:音系不透明(opacity)、完全不合语法(absolute ungrammaticality)、自由变体(free variation)、过度生成(over-generation)、制约条件共谋(conspiracy)、规则缺乏普遍性等。

4.1音系不透明现象

音系不透明现象在生成音系学发展过程中一直都是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以规则为语法核心内容的音系理论中,规则的反馈给关系(counter-feeding)和反阻断(counter-bleeding)关系会导致音系不透明性。在否定规则有序推导的OT里,音系不透明是一个致命问题,能否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合理解释,直接关系到OT理论的有效性。OT产生之前的自然生成音系学理论(Hooper,1976、1979;Vennemann,1972、1974)也否定有序的音系规则,认为真正的音系规则是对表层真实的概括,是无序的。不透明的音系过程不是由规则不同排序导致的,而是语音变化的残留,不具有能产性和心理现实性。受自然生成音系学影响颇深的经典OT,在解决音系不透明问题时,也试图采用相同观点(Sanders,2002、2003;Green,2004)。但把不透明现象简单地归结于历史上语音变化的词汇残留,这在自然语言的实证方面站不住脚。音系不透明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借词、秘密语言(secret language)、中介语(inter-language)和儿童语言习得中。经典OT对音系不透明现象是无能为力的,现以反阻断关系的音系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9)反阻断关系

UR ABC#

B→ D/_C ADC#

C→E/_# ADE#

(10)经典的OT分析:*BC>Faith(B→D);*C#>Faith(C→E)

由上可知,第二个候选项/ABE/违反的制约条件是第一个候选项/ADE/违反的制约条件的子集,因此,无论如何排序,表层形式/ADE/都不会胜出。

为解决不透明问题,OT音系学家做过很多努力,打了不少补丁进行修补。McCarthy(2007)把这些修订归纳成了四类:(一)通过丰富音系表征或是使用新类型制约条件,属于这类的有包含理论(containment theory,参看Prince & Smolensky,2004)、隐混结构(turbidity,参看Goldrick,2000; Goldrick & Smolensky, 1998)、局部合取(local conjunction,参看Smolensky,1993; 1995)等。(二)通过引入与推导中间层面和规则排序相似的机制,属于这类的有和谐序列论(harmonic serialism,参看McCarthy,2000、2002a; Price& Smolensky,2004)、表层和表层忠实性对应(O-O faithfulness,参看Penua,1997; Kenstowicz,1996; Pater,2000)、分层OT(stratal OT,参看Kiparsky,2000)等。(三)只引入跟推导中间层面相似的形式,不引入规则排序相似的机制,属于这类的有共感理论(sympathy theory,参看McCarthy,1999)、比较标记理论③(comparative markedness,参看McCarthy,2002b、2003a、2003b)等。(四)认为不透明交互作用是为了保持底层音位的对立,防止出现中和,其中的代表观点为对立保持理论(preserve contrast theory,参看Lubowicz,2003)。

以上的OT修订理论只能解决某一类或某种音系不透明现象,而自身却又产生了新的问题。隐混结构区分“投射”(projected)和“发音”(pronounced)层面的唯一动因就是为了解释不透明现象,但由此而增加了隐混的音系表征这一额外手段。包含理论使原本透明的音系作用变成了不透明的交互作用。局部合取方法缺少有效手段对能合取的制约条件和合取的辖域进行必要的限制,若把两个制约条件错误地合取成一个制约条件或错误的合取辖域,会导致未经证实的派生环境效应(derived environment effects)和祖父效应(grandfather effects)。和谐序列论虽然放弃了经典OT的分析自由原则、一次性并行评估方法及基础丰富性(richness of base)等假设,但高昂的代价并未解决不透明现象,跟经典OT相比,反而更差。至于表层和表层忠实性对应理论,若找不到可供参照的透明的相关形式,对解释不透明现象根本无能为力。分层OT放弃了并行处理方法,改以多层级的评估体系,但缺少对语法层面进行必要限制,不同层面的界定也无独立动因;另外,它也不能解释同一层面内的音系不透明现象。共感理论更是OT解释音系不透明现象最糟糕的尝试,如果一个语言中存在多种音系不透明现象,共感理论会造成一片混乱(Idsardi,1998; Kiparsky, 2000),无法确定共感项,也不能处理诸如鼻音和谐这样的不透明的音位变体过程(Cable,2004; Poliquin, 2006),导致不存在的音系交互作用(Kiparsky,2000)。而且,共感理论限制过强,只有那些遵守忠实性制约条件的候选项才能称为共感项,这会导致过低生成(under-generation,参看Ito & Meste,1997; de Lacy,1998)。比较标记理论则有过度生成的问题,导致某些不可能存在的形式出现,并会预测错误,认为一些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是不存在的。至于对立保留理论,它认为不透明现象是因为保留底层的对立,为防止表层出现中和,这种分析错误地定义了音系不透明现象的本质。

自此可见,所有试图解决音系不透明现象的修订工作都不能消除OT的弊端。因此,优选论的创始人之一 McCarthy不得不承认有序规则推导对解决音系不透明现象有一定的有效性,但他同时却又声称OT在共谋(conspiracy)和语言类型学方面仍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在保留OT基本理论原则的前提下,他试图同时吸收规则推导理论的长处,提出了把两者结合在一起的优选论候选项链理论(Optimality Theory with Candidate Chains,简称OT-CC)。该理论体现了OT的最新发展(McCarthy,2007),本文将在第五部分讨论其基本原则、假设及问题所在。

4.2 完全不合语法现象

完全不合语法指的是,语法不能为一个输入项提供可接受的表层输出项,结果在词形表中留下缺口,说话者必须寻求其他手段表达相关意思或言语行为。文献中也有用不同术语指称这一现象的,如“不可言说性(ineffability)”、“词形变化表缺口(paradigm gaps)”、“词形变化表缺陷(paradigm defectiveness)”等。完全不合语法或跟音系因素相关(如语音配列限制),或跟形态变体模式相关。虽然对合法及非法形式的解释一直是生成语法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但完全不合语法现象在其他以规则为基础的理论中并未引起多大关注。除经典的SPE模式外,几乎所有规则推导模式的理论都包括不可违反的制约条件、阻断完全不合语法的形式在表层出现等内容。但完全不合语法却是优选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难题,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OT以表层输出为主,而其他推导模式却以底层输入和有序规则为主,良好合格的表层形式是其他理论分析的终点,但却是OT分析的起点(OT认为每一个输入项都应有一个对应的表层形式)。(二)OT的制约条件都是可以违反的,良好的合格形式并不意味着制约条件的满足,所有表层形式都会违反一个或若干个制约条件,对某一制约条件的违反不足以判断某一形式的合格与否,合格的输出形式并不是完美的形式。但是,一些输入形式没有相对应的表层形式却有悖这两个基本观点。OT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种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零分析(null parse,参看Prince & Smolensky,1993、2004)、中和方法(neutralization approach,参看Oostendorp,2009)、控制理论(control theory,参看Orgun & Sprouse,1999)、最优词形变化理论(optimal paradigms theory,参看Rice,2003、2005、2007)等。这些方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表层没有输出项的形式其实都有最优选的形式,只是不可言说而已(unutterable),至于个中缘由,则各有各的解释。零分析认为最优表层候选项是不可言说的零形式;中和方法认为最优表层候选项在句法形态和音系上跟其他不同形式中和在一起,导致没有相关语义,所以不可用;控制理论认为最优表层形式因违反“控制装置”中的制约条件而被阻断,但这些方案都有理论代价。迄今为止,所有这些分析都采用了OT核心系统之外的一些额外机制和手段,这严重动摇了OT当初立论的理论根基,否定了其当年宣称的理论优势。此外,几乎每种分析方法自身也都存在着严重缺陷。相对而言,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采用不可违反的制约条件对完全不合语法现象的处理方法就比较简单、经济。因此,与不透明现象一样,完全不合语法现象也对OT提出了严重挑战。

4.3自由变体现象

4.4过度生成问题

音系不透明、完全不合语法、自由变体等是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经典OT却预测这些现象是不存在的。除了这种过低生成问题之外,OT还存在过度生成问题,即预测、生成自然语言不存在的语言现象。

“太多解决方法”(too many solutions)是OT过度生成的一个典型例子。Steriade(2001)注意到,为了满足不允许浊阻塞音出现在词末的制约条件*[+浊]/__],跨语言间只有阻塞音清化(devoicing)这种解决方法,但OT语法却预测存在不同的多种修补、解决方法。如表3所示:

上述修补方法,除a之外,其他的都未经语言证实。

另外,OT认为制约条件是语言共有的、具有普遍性的,不同语言的差异是普遍性制约条件不向排序的结果,每一个普遍性的制约条件排序都有一个自然语言与之对应。由于OT缺少形式化的理论对普遍性制约条件集合进行限制,若考虑整个语言系统,而非语言系统的一部分,那么OT就会预测出不可能存在的人类语言类型。

4.5制约条件共谋问题

规则共谋是OT用来攻击其他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最主要的论据,但实际上共谋也很难支持OT本身。用制约条件来解释共谋现象并不能证明OT强于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Calabrese,2005)。Kisseberth(1970)最初提出规则共谋问题时,生成音系学正处于经典期,SPE理论只有规则,没有不可违反的制约条件。到1993年经典OT产生时,大多数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都是采用规则和不可违反的制约条件两种形式化手段进行音系分析。这些不可违反的制约条件可以很好地描述共谋作用(如OCP),因此用制约条件来解释共谋并非OT首创,当然也就不能认为这是OT强于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的证据。

其实,OT自身也存在共谋问题。OT缺少具体的形式化符号系统,音系分析使用的不是统一符号。相反,任何特征及表征理论都可以直接借入OT分析,结果导致制约条件增生,一些制约条件虽然是关于不同音系单位的规定,但其功能却可能相同。Mohanan(2000)指出,为了解释英语、印度语和Malayalam语中的部位同化(place assimilation),OT不得不把部位同化分解成5个制约条件,实际上每个制约条件诱发的都是相同音系过程,其目标是一样的。这都是OT版本的共谋问题。

4.6制约条件的普遍性问题

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形式语法一直是生成语言学的目标,OT重新界定了普遍音系语法的研究内容。经典OT认为普遍语法是体现在具有普遍意义的、可违反的制约条件上,语言特性源于制约条件层级排列的不同;语言的共性研究只是发现具有普遍性的制约条件。根据OT基本假设,语言特有的制约条件在制约条件的集合中是不存在的。然而,具体语言事实却往往有悖这一假设。基于部位同化现象,Mohanan(2000)指出OT需要一种形式机制把语言特有的制约条件融入语言普遍的制约条件中;基于元音间的辅音音节划分和次重音指派现象,Coleman(2000)证明制约条件并不完全具有共性。即使在一些有影响的OT文献中(如Kager,1999),也体现不出OT制约条件的普遍性,如下所示:

(11)Kager(1999)所列的某些制约条件

*r]s:[]不能出现在同音节[r]之前(Benua,1995)

*VwV:唇—舌根滑音不能出现在元音之间(McCarthy & Prince,1995)

*[w:唇—舌根鼻音不能出现在词首(McCarthy & Prince,1995)

*[i]:轻音节中不允许[i]出现(McCarthy & Prince,1995)

(11)中的某些制约条件很难说是人类语言共有的。

即使在OT分析得较为成功的案例中,仍然存在制约条件是否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现以Tagalog语为例进行说明:

(12)Tagalog语中的um词缀的位置

a.alis um-alis离开

b.sulat s-um-ulat 写

c.gradwet gr-um-adwet 作业

um到底是前缀还是中缀,依其出现的位置似乎无法预测。OT用同界([um]左,[韵律词]左)和音节无尾音两个制约条件能够成功预测um出现的位置。但是,同界制约条件是关于特定语素(Taglog语中的um词缀)的制约条件,这跟认为制约条件具有普遍性的OT理论是矛盾的(Green,2005)。如果认为这个制约条件是普遍的,存在于所有语法中,那在某种程度上这等于是认为所有语言都有um词缀。因此,即便在OT语法中,也必须要加入语言特有的制约条件(Boersma,2000; Ellison,2000; Green,2001; Hayes&Albright,2003)。

5.优选论候选项链理论(OT-CC)

OT-CC是优选论发展的最新理论,其全称是optimality theory with candidate chains。本节介绍OT-CC的基本原则及假设,讨论它对经典OT所做的修订及其理论后果⑤,根据汉语事实来检验、反思这一最新理论。

OT-CC把推导引入了OT,旨在解决所有类型的音系不透明现象。OT-CC与经典OT的重要不同在于改变了候选项形式。候选项不再是单一形式,而是体现语音渐变的候选项链序列。候选项链的链头是忠实于底层输入项的最和谐形式。相对特定语言制约条件等级体系来说,有效候选项链中的各个形式之间应是一个和谐性逐步提升或标记性逐步降低的过程。链头以后的形式都必须而且只能违反一次忠实性制约条件。有效的候选项链应满足以下三个合格性条件,如(13)所示:

(13)a.完全忠实性的链头:候选项链的起始形式f不能违反任何忠实性制约条件。

b.渐变性:候选项链的形式必须是一个渐变的连续体,链中每一形式都应与前一相邻形式保持最低限度不同。

c.局部优化(和谐提升+最佳违反):候选项链是一个和谐性逐步提升的过程;链中每一形式就特定语言制约条件等级H而言,都比前一相邻形式更和谐;此外,链中每一形式要比跟其它同样违反相同忠实制约条件的形式更和谐。

OT-CC的基本理论框架如(14)所示:

(14)OT-CC基本理论框架(McCarthy,2007:63)

此外,OT-CC对推导进行限定的平行评估理论机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其中之一是预测错误。比如,OT-CC预测不存在如下三种交互作用:

(15)a.A馈给B同时B馈给A

b.A反馈给B同时B反馈给A

c.A馈给B同时B反馈给A

但是,Tundra Nenets语就存在“馈给—反馈给”交互作用(Kavitskaya & Staroverov,2010),对(15c)提出了挑战。其二,OT-CC渐进性与和谐性提升这两个核心原则要求太过严格,排除了自然语言实际存在的形式。Romance语元音和谐和Chamorro语元音交替(umlaut)是两类对立鲜明的现象,前者可以发生长距离元音和谐,而后者只能发生局部元音交替。无论怎样修订OT-CC,都不能同时处理这两种现象(Walker,2010;Kaplan,2011)。其三,OT-CC在逻辑上面临的一个致命问题是如何确定候选项链的链头和链尾。下面我们根据汉语材料(天津方言三字组连读变调)来进一步探讨OT-CC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一些跟理论评价相关的问题。

天津方言有四个单字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关于这四个声调的具体调值,学界意见不一,但其调型却可定为低、高、升、降。天津方言两字组有四条变调规则:

(16)四种连读变调 变调规则 例词

a.阴阴→上阴 阴→上/_阴 飞机

b.上上→阳上 上→阳/_上 洗脸

c.去去→阴去 去→阴/_去 教授

d.去阴→阳阴 去→阳/_阴 教师

天津方言三字组共有64种()声调组合,其中37种不发生任何变化,发生变化的27种组合中有20种只发生一次变调,剩下的7种,是争论的焦点,也是所谓的天津方言连读变调之谜的根源(Chen,1986、2000;Wee,2010)。这7种组合运用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变调规则,规则运用方向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变调结果,其连读变化及词例如表4所示⑥

由上表可知,三字组内部结构与连读变调结果无关。只要声调组合相同,1+2、2+1或其他结构,其变调结果一样。上述三字组连读变调可以从两字组推导出来,如下所示:

(17)显示,P1与P2是从左到右运用变调规则,而P3至P7则是从右到左运用变调规则,规则运用的方向决定变调结果正确与否。天津方言三字组连读变调模式存在音系不透明现象。以声调组合模式P2为例,第一个上声变成了阳平,而若仅从表层表达看,它后面的(第二个)声调不是上声,不符合(16b)规则运用的结构描写(structural description)条件,但这一规则却仍然得以运用,这是过度运用(反阻断)的音系不透明现象。迄今为止,所有非推导的音系理论对天津方言连读变调的分析都存在着概念或技术上的问题。OT-CC是带推导性质的OT分析方式,候选项链再现推导的中间阶段。那么,OT-CC究竟能否形成有效的候选项链来体现天津方言三字组变调的推导过程呢?

Chen(2000)认为(16)中的前三条为声调异化规则,是为了满足强制性非等值条件(OCP);而最后一条则表明去声和阴平不能出现在一起,因为这两个声调的音系表征分别为HL与L,它们在一起会导致两个低调特征相邻,部分违反强制性非等值条件(OCP')。如果一个声调组合同时违反OCP和OCP’,应首先修补违反了OCP的形式。因此,天津方言制约条件等级为OCP>OCP'>>。那么,根据这一制约条件等级,OT-CC能否正确预测体现天津方言三字组变调推导过程的形式为有效候选项链呢?

天津方言7种变调组合的正确推导过程如下所示:

(18)P1.[去去阴,阴去阴,阴阳阴]

P2.[上上上,阳上上,阳阳上]

P3.[去去去,去阴去,阳阴去]

P4.[阴阴阴,阴上阴]

P5.[上阴阴,上上阴,阳上阴]

P6.[阴去去,阴阴去,上阴去]

P7.[去阴阴,去上阴]

OT-CC若要正确预测这7种变调模式,其前提是首先要确保(18)中的形式为有效候选项链。然而实际结果却是,OT-CC把P5和P6预测为无效候选项链形式。至于其他5种变调模式,OT-CC虽预测为有效候选项链形式,但反映实际推导过程的候选项链P2仍有问题。下面依次进行分析说明:

(19)P2上上上→阳阳上

a.<上上上> 忠实性分析

<上上上,阳上上> 和谐提升,OCP>IDENT(T)

<上上上,阳上上,阳阳上> 和谐提升,OCP>IDENT(T)

b.<上上上> 忠实性分析

<上上上,上阳上> 和谐提升,OCP>IDENT(T)

P5上阴阴→阳上阴

a.<上阴阴> 忠实性分析

**<上阴阴,上上阴> 非和谐提升,未消除OCP违规

**<上阴阴,上上阴,阳上阴> 无效候选项链,<上阴阴,上上阴>无效

b.<上阴阴> 忠实性分析

**<上阴阴,阳上阴> 反渐进性原则,一步违反两次忠实性条件

P6阴去去→上阴去

a.<阴去去> 忠实性分析

**<阴去去,阴阴去,> 非和谐提升,未消除OCP违规

**<阴去去,阴阴去,上阴去> 无效候选项链,<阴阴去,上阴去>无效

b.<阴去去> 忠实性分析

**<阴去去,上阴去> 反渐进性原则,一步违反两次忠实性条件

OT-CC在处理变调模式P5和P6上,问题更为严重,根本得不到反映变调过程的实际候选项链形式。以P5a为例,<上阴阴,上上阴>不符合和谐性提升原则,因为“上上阴”只改变了“上阴阴”违反OCP的位置。相对于天津话制约条件等级而言,后者并不比前者更和谐,从而导致整个候选项链**<上阴阴,上上阴,阳上阴>为无效形式。候选项链P5b也是无效形式,因为“上阴阴”直接变成“阳上阴”违反了忠实性制约条件两次,不符合OT-CC的渐进性原则。P6情况和P5一样,从忠实性链头“阴去去”到中间形式“阴阴去”P6a违反OT-CC和谐提升原则,因为这两个声调组合都违反OCP,只是违反的位置不同导致体现实际变调过程的候选项链<阴去去,阴阴去,上阴去>为无效候选项链形式。在OT-CC中,候选项链是一个和谐性连续提升的序列,如果部分候选项链无效,那么整个候选项链也为无效。候选项链P6b则因不符合渐进性原则而被排除。由此可见,OT-CC无法完整预测和解释天津方言三字组连读变调的模式。

纵观OT发展史,很有一些令人反省、深思之处。OT自诞生起,即被狂热追捧,迅速成为音系学研究的主流理论。究其因,当然跟当时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关,比如规则缺乏普遍性、过度生成问题、制约条件和规则混合模式等。但另一原因也是该理论生逢其时,OT电子文档利用网络时代的便利,避开了核心期刊⑦,同时也就避开了持不同见解的语言学家的反对意见,使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传播及盲目接受(在青年学子中传播尤其迅速),以至几乎很难听到对该理论的批评之声⑧。直至二十一世纪,语言学界才开始慢慢理性、客观地评价OT,意识到OT作为所谓最新的音系学理论,在整体上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尤其是为化解因音系不透明问题而带来的危机,OT-CC把有限推导融入了OT理论框架,把当初抛弃的以规则为基础的音系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手段及机制重新引入音系学理论。撇开OT这种修改是否有效不论,这种处理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理论后果。它不仅仅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而是在根本上放弃了经典OT的一些核心原则,在某种程度上打开了理论的防护门,放弃了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使得当初OT得以扬名立万打天下的理论根基不复存在。虽然OT-CC的最初动因是为了拯救OT,欲挽狂澜于既倒,但事与愿违,却从根本上动摇了整个OT大厦的基石。这也算是应验了一句西方谚语:“为了一碗红豆汤而丧失了自己的长子权。”

最新的理论并不等于最好的理论,这也是OT发展史带给我们的反思之一。

①本理论框架取自Kager(1999:8),表中下面相对应的OT组成部分为笔者所加。

③在McCarthy(2007)中未提及他自己提出的比较标记理论,笔者把该理论归于此类。

④闪音规则即t、d在两个非重读音节之间变成闪音

⑤OT-CC面世后,国内学界对此曾有过简略介绍(马秋武,2008;闫小斌,2011)。

⑥7种组合的变调形式及词例主要取自Chen(1986、2000)and Wee(2010)。

⑦Prince和Smolensky两人合著的OT纲领性作品Optimality Theory: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1993年就以手稿形式在网上疯传,但正式出版却在十年之后(2004年)。

⑧那段时间,欧美一些主要的语言学刊物几乎非OT文章不发,连音系学家见面的问候语都是“OT了没有”,一些顶尖音系学家(如Bruce Hayes等)甚至还研发起OT电脑运行软件。只有少数音系学家,比如现代音系学创始人之一的Morris Halle,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从一开始就对OT持理性的否定态度。

标签:;  

论最优选择理论--对现代音韵学研究的几点思考_语法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