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县人民医院 421200
【摘 要】目的:观察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应用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5例患者行以臂丛阻滞麻醉,研究组55例患者行以颈丛臂丛阻滞麻醉,对两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研究组麻醉效果总优良率为96.36%,对照组麻醉效果总优良率为80.00%,研究组麻醉效果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6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应用颈丛臂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良好,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关键词】颈丛臂丛阻滞麻醉;锁骨骨折;内固定;麻醉效果
锁骨骨折属于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在临床中比较常见,通常采取内固定治疗,但在治疗中麻醉措施非常关键,由于锁骨及其皮肤分布颈胸多种神经丛,所以此部位麻醉通常会涉及到阻滞不全等现象[1]。基于此,本文择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观察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应用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110例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患者,所选患者均与ASA分级标准相符合,将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排除。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55例患者中,男33例,女22例,年龄最大为66岁,最小为20年,年龄均值为(36.89±5.45)岁,体质量最多为77kg,最少为46kg,体质量均值为(60.23±10.11)kg;研究组55例患者中,男34例,女21例,年龄最大为67岁,最小为21年,年龄均值为(36.77±5.36)岁,体质量最多为78kg,最少为47kg,体质量均值为(60.40±10.22)kg;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本研究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以臂丛阻滞麻醉,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0.5mg阿托品(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384)、0.1g鲁米那(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381),同时对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进行监测。选择去枕平卧位,于患侧肌间沟部位穿刺,有异感之后进行回抽,若无脑脊液或血液,则注射20-30ml罗哌卡因(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137),浓度为5%。研究组行以颈丛臂丛阻滞麻醉,术前所用药剂、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均同于对照组。基于此,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成功10分钟之后进行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于颈外静脉、胸乳突肌后缘交点下5mm左右位置穿刺,通过7号针进行穿刺,直至C4横突位置,回抽若无脑脊液或血液,可注入3-5ml罗哌卡因,浓度为5%。之后会推穿刺针,直至颈浅筋膜下时再次注入3-5ml罗哌卡因,浓度为5%。对患者行以面罩吸氧,使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8%以上。
1.3临床观察指标
麻醉效果评估结果如下:患者无疼痛感,肌肉松弛状态良好,术中无需辅助使用镇静、镇痛药物为优;手术野无疼痛感,术中有牵拉感和不适感,需要镇静、镇痛药物为良;患者有明显疼痛感,神经阻滞不完善,除辅助应用镇痛及镇静药物之外,还需要使用麻醉药物为差。同时对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研究组麻醉效果总优良率为96.36%,对照组麻醉效果总优良率为80.00%,研究组麻醉效果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麻醉效果对比
3讨论
锁骨骨折属于常见骨折类型,据相关研究指出,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均无法取得理想麻醉效果,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锁骨区域受到臂丛以及颈丛神经支配相关[2]。人体很多部位功能并非单纯受到一个神经丛支配,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神经支配,同时也受臂丛神经支配,只有受到两个神经丛支配才能发挥作用[3]。从解剖上来看,通常认为锁骨皮肤表面所受支配主要来自颈丛神经,由发自C3-C4神经根的颈丛支配。从神经分布特点上来看,如果要想保证锁骨骨折手术麻醉效果,则需要对C3-T1范围进行阻滞,但单纯颈丛麻醉药物扩散有限,所以很难对C5-C6以下部位进行有效阻滞,甚至无麻醉效果[4]。单纯臂丛麻醉效果相比于单纯颈丛麻醉效果,均对C3-C4区域无有效麻醉作用。
与单纯臂丛阻滞麻醉相比,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可以达到以上麻醉要求,据临床研究指出,此种麻醉方式一般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影响。从本次研究结果也可以发现,联合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总优良率为96.36%,而单纯臂丛阻滞麻醉麻醉效果的总优良率为80.00%,另外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臂丛阻滞麻醉,且不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颈丛臂丛阻滞麻醉在局麻醉弥散上可以起到协同作用,使麻醉强度提高,麻醉范围扩大[5]。通过颈丛臂丛阻滞麻醉,尽管相比于单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穿刺点有所增加,但总体麻醉药物用量并无明显增加,因此有较高的安全性。由此可见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颈丛臂丛阻滞麻醉的效果更佳[6]。
结语:
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中应用颈丛臂丛阻滞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良好,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阳.臂丛颈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J].科学技术创新,2016,01(30):7-7.
[2]秦海霞,蔡红刚,王义琛,etal.超声引导下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与单纯颈丛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02(32):138-139.
[3]林小波.臂丛颈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9):72-73.
[4]胡焱,袁嫕,张文超,etal.颈丛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7,57(16):62-64.
[5]张伟华.不同神经阻滞麻醉方式在锁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医药卫生:全文版,2016,01(07):21.
[6]李鑫,吴秀英.颈丛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锁骨骨折患者镇痛效果及神经损伤的影响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8,01(02):119-120.
论文作者:龙俊斐,刘德凤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0
标签:锁骨论文; 效果论文; 神经论文; 患者论文; 对照组论文; 率为论文; 两组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