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研究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研究

摘 要:人类社会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等,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系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全面认识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问题提供了科学视角,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社会发展动力;基本矛盾;历史合力;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这些方面不是孤立的、单个的存在,而是在发展中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彼此间既相互联系又互为制约的特性构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着力点是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考察,放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思考,从而探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

一、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认识论诠释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又是主体能动实践的过程,还是主体自我认识的过程。[1]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前,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者作了大量研究和探讨,在对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上主要归纳为四种理论:一是古希腊哲学家以自然科学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自然动力论;二是中西方为巩固封建统治而提出的神学动力论;三是近代哲学家从理性思维的视角说明社会发展,提出理性动力论;四是近代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提出了竞争动力论等。这些理论观点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考察与推论,从历史维度看这些观点,或割裂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或夸大了认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或偏重于实践的作用。19世纪上半叶,欧洲工业革命相继完成,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其所生活的现实状况,考察分析了工业革命完成后欧洲社会整体状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着手,深入剖析了无产阶级愈加贫困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原因及矛盾问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等要素出发,用系统的观点,从客观的角度,俯瞰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从中剖析把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这些系统的理论认识和思想观点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思想。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和批判基础上的,阐释了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在实践基础上科学预测了人类社会将走向共产主义的最终发展目标。

二、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基本观点

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基本理论的组合,揭示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中的基本表现,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第一次系统回答了人类社会历史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综合动力问题,从多个方面论证了社会发展动力应该从人类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发现和寻找。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196马克思恩格斯在全面考察和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现状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深刻地剖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加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的关系,阐释描述了社会基本矛盾观,指出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3]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社会经济结构是由生产关系的总和构筑而成,意即是法律和政治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竖立其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论述了“两个决不会”:“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4]2-3以上论述界定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内涵,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加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即相互依存与互为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加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规定着社会的基本结构与基本社会性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加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决定和反作用的关系,作为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辩证的运动,以生产力发展为其最终的动因,表现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之中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随着社会生产的再扩大,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从而产生了利益冲突,而这种利益冲突的加剧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现实》一文中指出,“生产出来的社会性产品,被个别的资本家占有,以此产生出现代社会一切矛盾之中的基本矛盾。”[5]816“在大工业时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所有矛盾的根源,即基本矛盾。”[6]4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认为社会矛盾在表面上是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表现为在社会交往中的对抗性关系,其本质是由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而导致的社会性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有矛盾的根源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经济基础,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表现形态,而属于社会意识层面的上层建筑在推进社会发展中产生着能动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加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根本的动力,贯穿于人类的社会发展始终并且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阶级斗争或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综上所述,科技进步助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使社会分裂为阶级,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即是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动因存在于阶级斗争与经济发展之中。由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加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一旦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有着阶级烙印,会通过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社会发展动力与阶级矛盾紧密相连,与社会革命密切相关,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

19世纪以来,阶级作为研究社会发展问题和社会结构状况的核心概念,深刻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生活,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阶级斗争学说开辟到了一个新高度,科学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成功预见到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体现在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关系上则是阶级加之阶级斗争。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认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到目前为止,生产力就是由于这种阶级对抗的规律而发展起来。”[7]104马克思还指出,“根据我们的全部经历,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近四十年来,我们一贯坚持阶级斗争,认为它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马克思恩格斯从多角度考察和分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形态和发展阶段,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恩格斯后来指出不包括原始社会)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400恩格斯于1892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进行阐释:“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5]760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其最激烈方式则是发展为社会革命。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阶级之间的冲突,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政治斗争,等等”,不可避免要“爆发为革命”。[2]195-196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关注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5]574科学技术每前进一步,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再进一步,是人的本质力量发展的助动力。

(三)社会历史发展合力论

现在回头看来,大可不必,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我应该顺应我的“道”,演好我的角色,不应该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占主体地位,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加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以此规定了社会历史的开端,认为其首先表现为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亦既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首先,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8]580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人的本质的研究走向对社会关系总和的研究,扩展到对社会实践的研究。在本质上,社会生活是实践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人作为物质生产的主体和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既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又表现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历史活动。其次,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唯一源泉,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需要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着上层建筑的生产。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文中,对市民社会决定国家、法这一观点进行阐释时指出:“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9]281第三,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在马克思看来,生活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变革生产力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是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自觉选择性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但也应看到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四)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对此,Joseph [10]63-64是这样解释的:音响形象的所指是概念,概念的所指是事物。但通过对比,我们发现,Joseph所持的是词语—概念—事物观,跟索绪尔的符号观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前者假定存在语言世界和外部世界两个世界,符号的最终指向是外部世界的事物,而索绪尔语言学只有一个语言的世界,能指和所指是语言符号内部的两个要素,没有外部基础[11]80-82。换句话说,Joseph的符号观和索绪尔的符号观完全是两码事,没有可比性可言,因此用词语—概念—事物观来解释上述现象肯定是说不通的。

三、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的探索使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类正确认识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导,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继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以及实践上的参考。

恩格斯在其晚年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出经济因素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社会历史发展是社会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历史合力论思想。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所写的文章中,基本都贯穿着这个理论。在1890年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完整阐述了合力论思想,“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由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6]605-6061894年,恩格斯在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又指出“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其基础都是经济发展。然而,这些领域之间又都相互作用,并且,这些领域也与经济基础发生着作用。[6]649历史合力论认为,个人的意志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对合力有所贡献,但个人的意志是难以决定历史的发展进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经济基础与人的主观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所谓历史发展是由平行四边形的合力来推进的,这种合力并不是历史活动参与者个人的意志或力量按照一定的数学公式计算出来的。个人、阶级阶层或不同社会团体的意志中,能够融入“合力”并发挥作用,并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归根到底是由这些影响是否顺应了生产力发展方向决定的,能否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所决定的。在实践中,既不能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明确历史的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一客观规律,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经济因素。恩格斯在晚年提出的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思想,再次重申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加之个人意志与历史合力辩证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这一观点,揭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合力论对个人、团体和阶级的意志在社会历史发展走向中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强调,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合力统一起来,是对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新发展。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社会基本矛盾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具体呈现,总体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及其发展水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论断是准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依据。辩证唯物论认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转化,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物质文化需要”和“社会生产”的矛盾转变为“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反映了现阶段人们“需要”层次的提升,由基本生活需求供给扩大到经济文化等资源供给,从实现外在物质文化需要向追求精神价值层面转变。当前城乡、区域、收入分配等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但其实质上仍是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不充分问题,是社会供给精神产品不均衡问题。[10]坚持问题导向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鲜明特点,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一重大政治判断为我国谋划新时代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面,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标准,而且对民主、法治、正义等价值层面提出更高要求,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更高目标。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社会发展动力的主体性活动,在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即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新时代最广泛的价值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以百姓心为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指导。“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今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定人民是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的观点,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赋予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使命,定位的价值取向准不准,建设道路选择对不对,发展成效好不好,最终都要通过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个最高标准来评判。[11]

与新西兰明确的禁令不一致的是,澳大利亚在塑料微珠方面一向采取的是行业自愿协议的原则,但两者的目标都是希望通过禁令或签署的自愿协议能够减少甚至停止在个人护理产品,清洁用品及化妆品中使用塑料微珠。

(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时代的发展对社会主义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取得创新性发展必须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结构中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方面进行改进与革新。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开启了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四十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球发展的地位中举足轻重,当前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工业国、货物贸易国以及外汇储备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相互嵌入,互为促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四十年的成就也告诉我们,中国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战略,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形成强大发展合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食品实验项目开展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应用可以保障食品实验室的环境符合实验要求,为食品实验营造良好的条件,保障食品实验的顺利开展和食品实验的结果更为准确,便于检验人员对食品实验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食品实验室研究水平的提升。但是在实际的食品实验室管理工作中,检验人员缺乏对质量管理的重视,导致质量管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由此可以看出,食品实验室人员需要加强质量管理,促进食品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1]。

参考文献:

[1]娄本东.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湖湘论坛,2016(2):11-1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王怀超.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马克思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 陈晋.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N].北京日报, 2017-11-13.

[11]刘林宗.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重大判断的历史性贡献[J].红旗文稿,2018(3):9-11.

[1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A Study of Marx and Engels’ Thoughts on the Motiv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ZHANG Wen-hui

(Graduate School,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 China)

Abstract: Human society is a natural historical process from the lower stage to the higher one.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t economy and society, Marx and Engels put forward that the movement of basic social contradictions is the fundamental motive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class struggle is the direct motive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synergy, which fully affirms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people in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Marx and Engels'thought system of social development motivation reveals the general law of human social development, provides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for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the motive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motive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basic contradiction; historical resultant force; people

文章编号:1673-2103(2019)01-0042-05

*收稿日期:2018-12-15

作者简介:张文汇(1973—),女,山东菏泽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责任编辑:王佩)

标签:;  ;  ;  ;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