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论文_姜雪梅

提高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论文_姜雪梅

姜雪梅

(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枣山镇小学校 广安 6385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过,从实际的教学情况看并不如意,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 作文能力徘徊不前。要改变这一现状, 只有千方百计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这要求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语文 自学能力 提高 策略

一、注重课前预习,增强自学意识

实验研究发现, 培养课前预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更主动地学习课文内容, 提高课堂学习兴趣与效率。预习这个环节, 一般教师都会做,但是流于形式的多, 学生被动进行的多, 效果普遍不高。 为了提高预习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可以进行如下尝试:除了一些简单的常规性要求, 如标出自然段,读生字词, 给生字注音扩词外, 要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预习习题, 如熟读课文,摘抄名言警句,记录疑难问题,让学生独立地解决,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为了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兴趣, 还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 如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文章中做一些批注,把自己对课文或深或浅的理解记录下来,还可多问问自己:我读懂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感受?我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在课堂上怎么关注这个问题?只有充分而有效的的预习,才能为课堂上的进一步学习和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条件。

二、引领学生质疑,提升自主能力

古人云: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是衡量自学能力高低的标志。但许多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不是缄口不语, 就是只浮于字词表面,问一些鸡毛蒜皮的问题。如果养成了善疑善问的习惯, 他们就会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首尾、段与段之间联系起来思考, 这样就能增强 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设一个有力的前提。在引导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时,教师强调学生要一边读一边想,尤其在“想”字上下工夫,学会质疑解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解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学习自觉性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我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启发质疑:“你们发现哪些问题,需要大家帮助的?”一位学生提出:“我觉得课题上的‘借’字用得不恰当,应该是‘骗’字。”他的话音刚落,课堂上便热闹起来。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这正是他们身上闪现出的求异思维的火花。于是我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仔细读课文,展开讨论,学生畅所欲言,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最后统一看法:认为“骗”字含贬义,若用“骗”字就会损害诸葛亮的形象,而用“借”字则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在讨论中发展了求异思维,拓展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励学生质疑解疑,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便重要的是,它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三、教授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力

自学离不开学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打下基础。语文教学的终级目标正如叶圣陶所言:不待老师讲解,学生自能读文;不老师评点,学生自能作文。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如第十册课文《金色的鱼钩》教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堂上我指导学生用略读课文的方法学习。我提前让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故事背景,为理解老班长的高尚品质奠定基础。教学时,在学生自读、轮读、分角色读熟课文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把描写老班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学生深切体会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接着告诉学生,学习课文要抓主要内容和事件,要理解人物的品格必须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才能揭示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境界。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及掌握合理的学习策略,才能切实提升自学能力。

四、养成良好习惯,让其自能学习

培养勤翻工具书的习惯。字典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会不会使用工具书, 有没有用工具书的习惯, 关系到他们一生自学的效果和水平。因此, 要把教学生使用工具书作为培养自学能力的一项基本训练。在教学中,是教师走在前面,还是学生走在前面, 两者有着质的区别。有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问教师某字的读音、某词的含义, 他们等待教师的讲解, 此时不应该告诉、更不允许他们凭主观去盲目猜测, 而是鼓励他们借助工具书解决类似的问题。坚持这样的引导, 效果会比较明显, 学生遇到问题能积极主动地去查工具书, 字典也成了他们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一旦学生进入了高年级, 教师都有这样的要求: 每个学生的书包里必须准备一本《新华字典》 , 便于在课堂学习或者课外阅读中遇到困难时自行解决, 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养成主动参与、勤于动脑的习惯。我们的课文教学强调将课堂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这就要求学生能主动融入其中、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公的作用。 因此 , 学生的勇于参与、乐于参与、积极参与不仅是必需的, 而且是教学过程能否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学生积极参与自然就会勤于用脑, 因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如让学生推荐一篇课文里需要掌握的重点词语及解释,文章重点语段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将自己的理解与全班学生沟通, 互相探讨、互助学习。尝试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自行表演, 因为表演能激发学生的活动欲望,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并帮助其理解课文, 从而主动掌握课文内容、揣摩人物形象。还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 “一个都不能少”, 即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不让一个学生做“看客”。

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经过自己头脑的独立思考,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具体化,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过程。因此,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培养有目的的学习习惯。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强、听课效率提高。教学要强调“一课一得”, 就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而有一方面或一点收获。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重点设置一些重点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掌握重点内容,力求避免面面俱到。

论文作者:姜雪梅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11(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0

标签:;  ;  ;  ;  ;  ;  ;  ;  

提高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策略论文_姜雪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