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形态(笔谈)——从源头上理解科学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发展观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一种理论,首先要探讨这种理论的发端、渊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形态,要真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要义,就必须对其理论之源——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给予科学定位。
从马克思的理论活动历程考察,马克思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立唯物史观,探讨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个阶段,马克思有三部著作值得我们特别重视。一是《神圣家族》,这部著作的发表,表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重心已从哲学转向社会学,为考察社会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工作基本完成。二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从其阐述的思想看,它一方面充分地描绘了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构成,内在地包含了社会有机体的思想,另一方面也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了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在这本书中,马克思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术语,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作了科学的揭示。三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勾画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图景;第二个阶段是从一般对象研究转向特殊对象研究,即探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马克思通过自己长达四十年的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微观考察,形成了关于西欧的历史发展和现实资本主义状况以及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理论。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动力、社会形态依次更迭的理论;第三个阶段再从特殊上升到一般,对整个社会发展过程的各种具体形态进行研究,力图创立一个完善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晚年把他的主要精力用于对非西方社会的研究,通过对中国社会和印度社会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俄国农村公社的考察,提出了东方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认识,晚年关于俄国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论断等等,都属于其东方社会理论的内容。
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问题的考察,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马克思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变革的最根本、最革命的因素,一切社会发展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他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明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的历史进步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对于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在无产阶级的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见,马克思也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论证其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的。
马克思对社会发展问题考察的另一条主线是突出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题和核心,这是人类在付出了一系列沉重代价后所获得的理性认识。马克思是这一观点最早的倡导者。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出发,批驳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所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把对人的发展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科学地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要依次出现人的依赖性社会(人被自然支配)、物的依赖性社会(人与自然异化)、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相和谐)三种社会形态。“人的依赖社会”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即前资本主义社会,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物的依赖性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即由前资本主义社会人对自然的盲从和敬畏,转化为人对自然的普遍征服和占有,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普遍社会物质交换。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使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范围和形式不断得到深化;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第三个阶段。这一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大的提高,全面消除了各种异化关系,消除了人和自然的对立,从而真正实现了人的解放,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是传统的理性主义发展观,而是现当代意义的理性主义发展观;是兼顾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层与具体运行层的发展观;是立足于实证而又超越实证的发展观;是倡导社会各因素持续协调的发展观;是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个维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发展观。这些特点充分表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现代性、科学性。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基本特性决定着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第一,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去认识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实现现代化。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困难就在于,它既要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又要建构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西方发达国家在较长的时间内所实现的现代化,又要在这同一过程中消除原来意义上的“现代化痛楚”、“发展性危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历时性矛盾在当代中国转化为共时性矛盾。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这种特殊矛盾,要求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而要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就必须重新研究、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前提。从历史上看,马克思是最早揭示现代工业社会本质和特征的思想家。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第一次比较全面地分析了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及其关系,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过程,探讨了现代工业社会中的异化问题。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探讨“后发式”发展问题,但他关于非西方国家社会发展道路、世界市场中的不平等交换以及现代工业社会负面效应的论述,却以一种超前的意识预示着解决“后发式”发展问题的思路。因此,重新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就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践运行与理论建构的双重要求。
第二,必须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社会发展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从根本上说,就是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本身就是在一个复杂的时空背景中确立的社会发展指向。从自然经济转向商品经济必然导致从“人的依赖性”转向“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重新确立企业以及个人的主体地位。然而,这种主体性的确立又是通过物的人格化获得的,因此,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实际上是在自觉地进入痛苦的“物化”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已经在某些重要方面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误会还是历史的必然;社会发展中的跨越现象是偶然现象还是常规现象;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是“重归”资本主义,还是正在探寻“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等等。这里,关键问题就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只有完整准确地把握了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社会发展中的跨越现象,才能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第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统一。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不遗余力地发展生产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唯如此,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未来的新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由此,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指导方针,也是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现在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生产力发展和物质财富的积累,还是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不可能完全做到。因此,必须注意处理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