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稳定的关系研究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稳定的关系研究

李明阳[1]2017年在《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2014年11月,中国股市总市值首次超越日本股市,成为仅次于美国股市的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相较于股市总规模的节节攀升,我国股市“过山车”式的市场走势更为引人注目。2015年注定是中国股票市场难以忘怀的一年,从牛市形成到疯牛行情再到股灾的到来,这一年我国股市如“过山车”一样,基准股指上证综指在6月中旬后一个季度内一度重挫45%,“暴涨暴跌”成为我国股市的代名词。而“偏科”的市场投资者机构则被视为引发我国股市剧烈波动的原因之一,散户特质明显、机构投资者力量不足一直是我国A股市场的一大痛点。从海外成熟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与经验来看,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化的市场参与者,以其通畅的信息渠道、理性且专业的投资方式,被视作引导资金走向、优化投资者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增强股票市场稳定、促进金融深化与创新的中坚力量。在借鉴海外股票市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管理层积极引入机构投资者,并大力推动其发展。从1991年第一支基金成立至今,我国逐渐形成了以证券投资基金为核心,证券公司、社保基金、保险公司、企业等在内的多元化机构投资者发展格局。但在机构投资者整体发展规模、机构类型等跨越式大发展的同时,我国股票市场剧烈波动的状况仍时有发生且威力巨大。在此基础之上,有必要从理论角度辩证地分析机构投资者基本特征、行为模式等对股票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同时立足我国机构投资者与股票市场的发展现状,从实证研究角度深入分析机构持股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理论研究部分,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机构投资者与股票市场波动进行概念界定;其次对有效市场理论、行为金融学与产权理论进行阐述,并从有效市场角度与行为金融学角度出发,探究机构投资者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机理;再次,从机构投资者基本特征、行为模式等方面入手,分析机构对股市波动带来的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同时由于机构并非引发股市波动的唯一原因,本文将对影响股市波动的其他因素进行分析,为实证研究做铺垫;最后本文将对我国机构投资者2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对当前我国主要机构投资者类型及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实证研究部分,本文将从宏观与微观双重角度探究机构投资者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具体而言。宏观角度中,本文将采用TARCH(1,1)模型探究机构投资者整体发展规模变动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机构规模发展同股票整体规模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且基金中货币市场型、债券型等基金类型的投资方向与股市无关,因此本文将选取偏股型基金(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相对于A股市场资产总市值的相对发展规模作为变量进行实证检验,样本区间为2008年1月到2016年12月,实证结果显示:(1)机构投资者整体发展规模的扩大并未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积极作用,反而加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这与我国管理层提出“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初衷背道而驰;(2)我国股票市场波动具有显着的非对称性,股市对利好消息的反应明显大于对利空消息的反应,这样的非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投资渠道较少,股票参与者理性程度较低与信息披露的不完善;(3)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金融联动不断加剧,国家金融市场波动也会影响我国股票市场的稳定,二者波动具有一定的同步性。微观研究中,本文将从我国创业板出发,运用面板数据计量分析方法探究机构持股比例及其变动对上市公司股价收益率波动的影响。同时,本文将采用非参数方法对样本区间(2013年1季度到2016年3季度)的牛熊市市场行情进行划分,以进一步研究不同市场行情下机构持股对股价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1)不区分牛熊市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上市公司股价收益率波动呈正向关系,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较高的股票反而波动性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机构投资者发生并不成熟,非理性与不规范投资行为加剧了股市波动;但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变动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并不显着。(2)牛熊市下,机构持股比例及其变动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不尽相同。牛市中,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股票波动性较低,而熊市中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股票波动性较大,且熊市中机构持股比例对股市波动的影响较为显着。同时,牛市中,机构持股比例变动将加剧股市波动,而熊市中机构持股比例变动将起到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但机构持股比例变动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在牛市中更为显着。基于以上结论,本文第六章将从加强机构投资者监管力度、规范机构投资者行为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胡乔[2]2009年在《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波动性》文中提出在中国股市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股市波动剧烈的主要原因。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就是为了发挥其稳定市场的功能,但是,基金的实际市场运作与预期存在很大偏差。基金如何影响市场以及是否具有稳定市场功能方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论文以投资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等金融投资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从理性投资者特征、委托-代理理论和投资组合理论几个方面展开理论分析后得出结论:基金并不具有稳定股市的动机,其行为的选择及其对股市稳定的影响并不能绝对的说是有利还是无利,而是具有双面性,受到基金治理结构完善程度、证券市场制度安排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只有在某些特定的内外部条件都具备的前提下,基金的行为才能规范,才能对股市起到稳定的作用,否则会加大股市的波动性。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基金的投资行为和投资组合两条主线出发,从基金的反馈交易策略和羊群行为与基金的持仓比例、持股集中度和持股期限分别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论文采用参数方法(如ARCH模型族)就基金进入市场后对我国股市波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GARCH(1,1)和EGARCH(1,1)模型对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证A股指数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深证A股指数的每个工作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拟合。以基金推出的时间作为分类依据,在市场的不同状态下研究股市波动性的变化情况,并判断股市波动性结构是否发生变化。本文的实证结果认为:证券投资基金的推出,对中国股市没有起到稳定股市、降低波动性的作用。中国A股市场存在明显的ARCH效应,在证券投资基金进入市场后,波动性水平并没有得到下降,波动性特征随着股市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处于低迷期时,投资基金阶段性地降低了股市的波动性;当市场处于高涨期时,投资基金反而加剧了股市的波动性。中国A股市场波动性在市场低迷期时存在明显的负向“杠杆效应”,股市负面信息的冲击比正面信息的冲击对股市波动性产生更大的影响,基金助跌作用显着;当市场处于高涨期时则存在正向“杠杆效应”。实证结果并不支持我国证券监管当局关于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来稳定市场的政策意图,这与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得出的基金稳定股市、降低波动性的结论不一致。论文还对基金影响股市波动性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基金投资行为方面,我国基金投资行为存在明显的正反馈交易策略效应和羊群效应。基金在买入时存在显着的追涨特征,在卖出时存在显着的高卖特征,即基金的操作策略是以“高买高卖”为主,整体偏好于追涨杀跌的正反馈交易策略;从基金的整体和分类实证结果分析得到,我国基金存在较高的羊群行为度。在基金投资组合方面,我国基金持仓比例的变化在不同时期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呈现不同的正负效应,大部分情况下负效应更为明显;我国基金基本上保持着较高的持股集中度水平,并且与大盘A股指数波动保持着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基金属于中短线投资,即基金持股期限一般小于2个季度。实证结果说明,目前我国基金并没有对股市起到稳定作用,在不同市场周期下,有时候反而加剧了我国股市的波动。最后,论文针对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从证券市场和基金自身两方面对我国基金不能发挥稳定市场功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对我国基金的发展和合理定位,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李柳[3]2017年在《分级基金与股市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股票市场诞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是为国企融资服务的。可到了2005年之后,随着股改的基本完成,其发展迅猛,股市支持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但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中小投资者众多、政策市痕迹明显等因素的存在,暴涨暴跌的情况时有发生。就近两年的情况看,2015年7—8月,发生了5178?3373点、4184?2850点两次股灾,2015年11月—2016年2月,又发生了3684?2638点股灾。短短的半年多时间竟然发生了叁次股灾,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由此可见,要使我们的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急需大量的机构投资者,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正是这样一只主力军。如何发挥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重要作用,关系到证券市场能否健康发展,进而会影响我国经济的转型能否成功,所以,投资基金对股市的影响作用越来越重要。而随着证券投资基金加速发行,其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分级基金就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投资产品之一,它不同风险的结构性设计吸引了众多投资者,分级基金从2007年诞生,到2015年就已经发行了220只,其总体规模也在迅速增加。但随着2015年股灾的出现,分级基金的B类份额出现下折潮,这既暴露了分级基金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加剧了股市的动荡,因此,对分级基金未来发展及其对股市稳定性影响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研究了分级基金对股市稳定性的影响作用,首先从理论层面来分析,基于分级基金和股价波动的发展现状,从投资组合、交易策略和规模效应等角度分析了分级基金的推出对股市稳定性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其次从实证方面来分析,主要运用GARCH(1,1)和EGARCH(1,1)模型对深圳证券市场股指日收益率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以分级基金的入市交易时间作为数据区间划分依据,对比分析分级基金入市前后股价的波动情况。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分级基金的推出并没有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反而还加剧了股价的异常波动,而且杠杆效应更加显着。分级基金未能发挥维稳股市作用的主要原因有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分级基金自身的问题和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等。对此,本文从证券市场、分级基金和投资者叁个角度出发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对策,可以为证券市场的完善和分级基金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建议。

王亮[4]2003年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稳定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证监委1997年11月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其中明确指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宗旨。我国政府在大力扶持证券投资基金的同时也对其稳定股市的积极作用寄予厚望。但是,在证券投资基金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其到底能否对股市起到稳定作用一直是舆论争论的焦点。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对股市稳定的影响具有双面性;接着从实证角度分析,得出结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对股票市场稳定的作用并不尽如人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股市的波动性;但这是由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所处的特定内、外部环境所造成的;最后,本文就如何促使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更好发挥其正面作用的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采用层层深入的分析方式,论证全面、客观,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和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葛星[5]2014年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市场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市场是国家金融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对资金的合理配置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资本市场中存在着两类不同的投资者,即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受投资规模和信息不对称等条件的限制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较小,多处于被动局面。而机构投资者持有的资金规模巨大,能够获取充足的信息,管理理念更加规范,其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主力军,证券投资基金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得到快速发展,其投资行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逐渐增强。虽然证券投资基金在整合社会资金、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和调整机构投资者投资结构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投资行为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加大了股票市场的波动,不利于资本市场的平稳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市场的波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整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发现对于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中学者们得到的结论并不一致。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实证理论模型从多个角度研究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1)利用宏观数据对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和股票市场波动建立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二者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2)从微观层面上选取市场收益率、基金持股比重等多个指标构造动态面板模型,对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和股票市场波动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3)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羊群行为和正反馈交易进行测度,研究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上不同的投资行为对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的整体思路是:首先,阐明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市场波动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并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可能的影响进行分析。其次,从不同角度分析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最后,对于造成的这种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在研究方法上,宏观层面上采用的是向量自回归模型,对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和股票市场波动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微观层面上构造动态面板模型,研究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和股票波动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宏观层面上,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与股票市场波动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的增大将增强股票市场的波动,证券投资基金并不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2)微观层面上,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比例的增加会造成股票市场波动的加强,证券投资基金不利于股票市场的稳定。(3)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上的投资存在有明显的羊群行为和正交易反馈行为,即证券投资基金市场的投资行为具有明显“追涨杀跌”的倾向。而且这两种行为从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股票市场波动的加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从不同角度研究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市场波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市场波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另一方面,考虑研究证券投资行为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通过构造模型对证券投资市场中存在的“羊群行为”和“正交易反馈行为”进行了测度和实证研究。将宏观、微观和投资者行为相结合分析角度较多,研究层面相对丰富。

陈人欢[6]2007年在《香港、新加坡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证券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售基金份额,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独立财产,由基金托管人托管,基金管理人管理,以投资组合的方法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2006年,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净资产总额达到8550亿元,发行总份额为6208亿份。基金资产净值占到A股流通市值的30%左右,成为占股市市值第一位的机构投资者。2006年,53家基金公司管理的287只基金全年为投资者奉献了2713.36亿元的投资收益,基金正成为居民家庭除储蓄之外拥有最多的金融资产①。虽然目前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出现了大发展的势头,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借鉴国外基金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基金业的发展与成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亚洲地区,香港和新加坡是重要的基金管理中心,两地的基金业发展较早,法规完善,规模较大。研究香港、新加坡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基金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对香港、新加坡证券投资基金情况展开全面研究。结构上,本文在导论之后,首先介绍了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概念,接着分别对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内地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历程,特点和经验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香港、新加坡基金业发展对中国的借鉴之处:加强监管和自律,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推动金融创新,建立权威、公正的基金评价体系,规范发展私募基金,积极推动社保基金、外汇基金入市、大力发展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戎雪峰[7]2008年在《中国股票市场稳定性与证券投资基金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股票市场的稳定状况与市场投资者的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证券投资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股票市场的稳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而言的。影响股市稳定的因素很多,一定程度上,证券投资基金是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传导途径。在理论层面,证券投资基金具有四个特征,这些特征对股票市场的稳定有着直接的影响,包括资金的规模效应、专业分工优势、双重委托代理机制、资产组合投资方式。资金的规模效应一方面可以使基金进行价值投资,长期持有;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基金操纵股价即“做庄”行为。证券投资基金的专业分工优势可能会使基金围绕股票价值套利,也可能会使其进行正反馈交易,促使股票价格泡沫的产生。证券投资基金同时具备的另一个特征是双重委托代理机制。基金的这一特点其实是增加了其投资行为的不确定性,不利于股市的稳定。最后,基金的基本投资方式是资产组合投资,这一方式本身是有利于股市稳定的,可是其需要一个相应的环境才会真正发挥作用。这个环境就是非系统风险一定要在总风险中占据一定比例,同时,证券市场还需要达到基本有效及完善。由于单纯的理论分析无法确定二者关系的方向如何,强度如何。因此,本文又引入了实证分析对其进行检验。实证检验主要从叁个方面入手,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对上市公司质地的影响;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方式对股市整体稳定的影响;证券投资基金现有模式的持续性分析。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并没有有效稳定股市。最后根据检验的结论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董小轶[8]2017年在《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股市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股票市场是一国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经济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主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股票市场的蓬勃发展是推动一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坚实保障。一般而言,投资者可以分为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观念不成熟,赌性强,期望赚快钱的心态促使其在市场中追涨杀跌、短线搏杀,这加大了系统性风险。我国股票市场早期所表现的各种不理性表现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市场特性密不可分。相较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及信息优势巨大,投资观念比较成熟。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的表现更为健康稳定。因此,我国自2001年开始大力扶持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截止目前并没有对股票市场取得预期的稳定作用,老鼠仓、内幕交易等层出不穷。另外,虽然市场波动性较市场成立之初小,但是熊长牛短的特性更为明显。最近两年出现的千股涨停、千股跌停的异常波动现象更是表明市场并没有真正成熟。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于我国股市稳定性的影响到底如何?如何才能引导机构投资者为股市的稳定繁荣贡献力量?这是具有现实价值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与机构投资者及股市稳定性相关的文献后,清晰界定了机构投资者以及股市稳定性的内涵,回顾我国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历程,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现实状况,以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代表,基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对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股市稳定性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分析方面,从投资组合理论、博弈论以及行为金融等不同学说剖析机构投资者行为对我国股市稳定性的影响;在实证分析方面,首先在统计上对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持股行为作描述性分析,再分别从市场角度及个股角度对基金与市场波动,基金与股价波动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股市来说,基金持股并没有真正起到稳定股市的作用;对于个股来说,基金对个股的持股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股票的波动,而且在投资者情绪的变化将这种波动进一步放大。最后,对相关决策部门、监管部门以及机构投资者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政策建议,以促进机构投资者以及股市良性健康的发展。

翟新[9]2016年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股变动对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市场中,投资基金占据着主导地位。投资基金由专业的投资基金经理管理,被认为能够降低投资风险,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为控制市场风险,改善投资主体结构,我国正在努力推进证券投资基金健康发展。但改革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受市场投机情绪影响,基金经理人行为可能存在非理性,更加加剧市场风险。市场实际情况如何,投资基金是加剧还是减缓了市场风险,本文将试图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基金概念、分类、运作模式等方面,股票市场概念、作用、波动性特征等方面。为下文研究基金持股变动对股价波动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我国基金与股票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基金市场在近几年的高速发展中,体现出基金规模不断壮大、基金类型丰富、基金监管制度逐渐完善等特征。但股票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股价波动性加剧的问题,针对基金、股票两个市场的现状的研究为文章实证部分的分析提供现实基础。再次,从指数数据、个股数据两个层面研究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市场波动性之间的关系。在指数数据层面的研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上证综指与上证基金指数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并且上证基金指数是上证综指的格兰杰原因。在个股层面的研究中,首先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股价波动性作为被解释变量,基金持股比例变动、换手率、股票流通市值、前期股票波动性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得出在整个研究期间内,基金持股比例的增加减缓了股票市场的波动。然后在24个季度期间内利用横截面数据模型进行细化研究,得出在所研究的24个季度内,有15个季度研究结果显示,基金能够减缓股票市场的波动。最后根据前文得出的研究结论,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稳定股票市场作用失效的一些原因。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善证券市场,促进证券投资基金稳定股市作用发挥的相关政策建议。

王静涛[10]2005年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对股市稳定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发展证券投资基金的主要宗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是否起到该作用,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稳定性的关系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基金持股情况和“羊群行为”两方面着手,研究我国基金的发展对股票市场稳定性的影响情况。对基金持股情况的研究表明,基金持股比重与大盘涨跌幅之间存在明显正相关,基金持股比例的变化明显影响到大盘股指的涨跌,随着基金业的发展和完善,基金持股比例有下跌的趋势,基金对股市的影响会加大;基金仍倾向于短期投机,投资组合变动频繁,不利股市的稳定。本文用LSV模型来测度基金的“羊群行为”情况,研究通过两个指标来测度:羊群行为度和超额需求度。两个指标的研究分析得出相反的结论,羊群行为度认为我国基金羊群行为仍然严重,加大了股市的波动性;而超额需求度认为基金的集中投资行为对股价影响不大,相反具有平抑股价波动的作用。得出不同结论的原因在于研究样本的不同,前者更具有普遍意义,而后者以多数基会都会投资的优质股票为对象。研究结论认为基会稳定股市的作用还没有显现,并就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D]. 李明阳. 西南大学. 2017

[2]. 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波动性[D]. 胡乔. 江西财经大学. 2009

[3]. 分级基金与股市稳定性研究[D]. 李柳. 长春工业大学. 2017

[4].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稳定的关系研究[D]. 王亮. 苏州大学. 2003

[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票市场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D]. 葛星. 东北财经大学. 2014

[6]. 香港、新加坡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 陈人欢. 厦门大学. 2007

[7]. 中国股票市场稳定性与证券投资基金关系的研究[D]. 戎雪峰. 西北大学. 2008

[8]. 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对股市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 董小轶. 华南理工大学. 2017

[9].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持股变动对股价波动的影响研究[D]. 翟新. 燕山大学. 2016

[10].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对股市稳定的影响研究[D]. 王静涛. 暨南大学. 2005

标签:;  ;  ;  ;  ;  ;  ;  ;  ;  ;  ;  ;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与股市稳定的关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