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斯潘的平衡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格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格林斯潘这位迄今干得最成功的美联储主席是美国经济的实际掌舵人。在全球财经人士的眼里,格林斯潘是个仅次于上帝的人物。只要他一开金口,嘈杂的华尔街马上便会屏住呼吸,生怕漏掉了一个字;华尔街是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中枢,而格林斯潘则是这个中枢的中枢。天底下还有哪个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像他那样被这么多的人所关注和揣测的呢?
中国有句俗话,乱世出英雄,这句话用在格林斯潘身上,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又一次使格林斯潘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他频频在我国的报刊杂志上露面,使得本来对他不太熟悉的中国普通民众对他的名字也耳熟能详了。
其实,格林斯潘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早已是大名鼎鼎的人物。由于货币政策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决策机构——联邦储备委员会的主席,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当今世界,不少国家的经济都陷入了困境,严重的如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甚至跌入金融危机之中,而在此环境下美国经济却能继续维持繁荣,经济表现从任一主要指标来看都为战后罕见:1995~1997年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2.3%、3.4%和3.9%,1998 年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甚至达到5.4%,1998年的失业率一直保持在4.5%以下,而这三年的物价上涨指数则分别仅为2.3%、1.8%和1.6%。 这一被称为“新经济”的局面形成的原因,虽然有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对美国工资物价的抑制作用等客观原因,但在美国有许多人认为,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国联储所采取的正确的货币政策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如在1996年美国大选如火如荼之际,华盛顿的某报就有文章:“笨蛋!谁当总统都不要紧,只要格林斯潘还当联储主席就行。”
或许是因为身居高位的缘故,虽然有关格林斯潘的文章并不罕见,但比起另一位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人物索罗斯来,有关这位大名鼎鼎人物的著作却显得较为罕见,直到1998年,笔者才看到由美国《市场新闻服务》记者所写的格林斯潘传记《格林斯潘——谁在主宰世界金融》。虽然该书也描写了格林斯潘的青少年事迹,但其主要部分则是叙述格林斯潘自1987年接替同样名声显赫的保罗·沃尔克首次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到他在1996年被第三次任命为该委员会主席为止这段时间内的经历。实际上这本书也可以看成是联邦储备委员会在这段时间内工作的实录。书中详细记述了联邦储备委员会及其决策机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政策决定过程,以及它与行政部门、国会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由于作者本身就是一名著名的金融新闻的记者,曾亲身参与了书中所涉及的许多重大事件的采访,为了本书的写作,作者又查阅了大量的已公布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的原始记录,并专门为此对有关当事人作了采访,因此该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光是有关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的记述就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在这段时间内美国国内外的重要金融事件几乎都有所涉及。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这些事件都有相当精辟的论述,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人观点。但该书又不像一般的经济学专著那样枯燥乏味,晦涩艰深,书中的论述都非常浅显易懂,书中充满记者所特有的幽默笔调,并不时穿插一些趣闻轶事,使得本书读来饶有趣味。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书是为大众而写的,作者撰写本书的“野心”颇大:对于金融专业人士,作者希望这本书能够使其能更清楚地了解联储的思想和战术,并从中获得预期政策变化的线索。对于一般的投资者,作者也希望这本书能够使其学会预测联储可能对经济现状做出的反应,从而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投资。
这本书涉及的方面非常多,然而,通观全书,给笔者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还是格林斯潘在90年代初在紧缩与放松的货币政策之间所采取的平衡术。笔者认为,美国在90年代初的情况与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我国的经济现状,摸索解决我国经济问题的策略也是很有帮助的。
有人说,经济是一架钢琴,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则好比一位钢琴调音师,琴弦松了就紧一紧,紧了就松一松,以使钢琴能处于最佳状态,能发出最为纯正美妙的音符。实际上,货币政策的制定要比这凶险得多,因为你要调整的对象不是钢琴,而是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福祉的经济,糟糕的货币政策可能造成的后果,人们从80年代的拉美和目前的日本及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货币政策的制定其实更像《格林斯潘》的作者所形容的那样,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必须像在悬崖峭壁边缘那样保持平衡,小心翼翼地前进,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入万丈深渊。本书原书名为《绝处逢生》(Back from the Brink), 就是此意吧!这是一项既需要巨大的勇气,又需要高度技巧的工作。
这一平衡术之所以是困难的,首先是因为要准确地判断经济现状往往是困难的,更不用说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了,而且货币政策是有时滞的,时滞的长短也并非是确定的,这使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这方面并没有固定的规则可以遵循,政策制定者的经验和技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本书作者为什么认为货币政策更多的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的原因。格林斯潘虽然在这方面享有很高声誉,但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突出的如在90年代初,格林斯潘未能充分估计当时美国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在放松货币方面行动迟缓,直到1991年末都没有积极地放松货币,结果使得联储在1992年~1993年底不得不连续降低利率,一直把利率降至名义短期利率为3%,实际短期利率几乎为零的罕见水平。 如果格林斯潘行动能够早一些,那么就没有必要为缓解衰退而把利率降至如此之低的水平,经济也许能够早一些出现复苏。不过到后来,格林斯潘的技艺已越来越炉火纯青,他的声誉也主要是自90年代中期以后树立起来的。这主要是因为格林斯潘在1994年以后采取一种被称为预防性的,或是说先发制人的(Preemptive)策略,即在实际出现通货膨胀的迹象之前就采取紧缩措施,或是在实际出现衰退的迹象之前就采取放松政策,也就是不跟在经济发展趋势的后面采取补救措施,而是走在经济发展趋势的前头采取预防性的措施。这是因为一旦某种不利的经济势头已经形成,要纠正它往往需要付出数倍的努力,不论是出现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都是如此。
目前东南亚地区尚未摆脱金融危机,有关国家纷纷贬值本国货币以图摆脱困难,我国的人民币也承受了很大的贬值压力。阅读本书,可以使我们对此问题有更为深刻的了解。该书作者反对疲软美元的主要理由,是认为美元的疲软会使外国投资者投资美国资产的收益下降,这会使外国资金流出美国,或为了留住这些资金,美国利率将不得不提高,从而对经济造成伤害,并可能导致美国证券市场的崩溃。这个观点可能对非常依赖外部资金的美国更具有重要意义,但对我国也具有借鉴意义。
正如本文开头所言,是这个金融动荡的时代造就了像格林斯潘这样的英雄。在本书的结尾,作者也感慨地说,不让沃尔克和格林斯潘这样的人成为英雄是美妙的,但我们也可以回到没有多少人知道或是不在乎谁当联储主席的时代。果真如此,那将不仅是美国人民的福气,也是世界人民的幸运了。
(《格林斯潘——谁在主宰世界金融》,[美]史蒂文·贝克纳著,赵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