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东盟单个国家建立双边FTA对地区经济政治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中国论文,政治论文,关系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参与区域合作是我国机遇期的一项重大策略,推进FTA,无论是多边还是双边,都将是我国经济和外交战略上一项新的重大举措。促进中国-东盟FTA适时建立,意义重大。但是,由于东盟内部政策协调不到位,中国和东盟有关货物贸易的“10+1”谈判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注:AFP, " ASEAN, China may miss first deadline in free trade talks" , The Straits Times, Singapore, 23 June 2004.)。后经协商,2004年万象会议上正式签署了《中国-东盟贸易协议》,“10+1”自由贸易区( FTA) 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从货物贸易谈判几经波折中可以预见,涉及服务贸易和农产品问题的谈判可能要比预期来得棘手。我们不能忽略东盟内部发展阶段上还存在不平衡,这使得东盟成员对推进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的迫切性存有差异,导致东盟部分成员如新加坡和泰国已多次提出同中国率先建立双边FTA的要求。如今,东南亚学者已经着手研究东盟单个成员同中国建立双边FTA的建议(注:Hadi Soesastro, " Indonesia and FTAs in East Asia" , Japan Spotlight, March 17, 2004.还可参阅:Sakulrat Montreevat, " Prospect of Thailand' s Bilateral Trade Pacts" , Viewpoints, 10 December 2003, Institute of South East Asian Studies.Singapore.Web:http://www.iseas.edu.sg.),日本、韩国学者也在加紧研究中国的双边FTA战略(注:Inkyo Cheong, FTA Policies of ASEAN and China and Prospects for a Bilateral FTA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韩国KIEP2004年3月20日学术会议" Rising China and East Asian Economy" 提交的会议论文。)。我们需要在推进“10+1”FTA的同时,研究中国同东盟单个成员建立FTA问题,这里不仅涉及多边和双边经济关系,而且还涉及地区间甚至同域外大国关系。鉴于此,本文在对新、泰提出双边FTA背景和动机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就中国同东盟单个成员推进双边FTA面临的利与弊、困境与方式选择及其对地区国际政治经济的互动进行分析。
一、新加坡、泰国提出双边FTA的背景和动机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以及中国市场的潜在吸引力,中国因素在东盟单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新加坡和泰国为例,两国已经选择中国为建立双边FTA对象国。泰国1997年底提出发展FTA战略,但是同澳大利亚、智利等商谈FTA并不顺利(注:Sakulrat Montreevat, " Prospect of Thailand' s Bilateral Trade Pacts" , Viewpoints, 10 December 2003, Institute of South 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Web:http://www.iseas.edu.sg.)。2001年他信上任后,新政府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主张同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国家首先建立FTA,推动了泰国同中国建立蔬果免税协定。泰国商务部一位高官因此很有信心地认为,泰中从2005年起要把蔬果免税协定扩大到工业产品,而且还要扩大到其他部门和产品,直至全面建立泰中双边FTA(注:泰国商务部常务干事长、前驻日本大使卡伦( Karun Kittisataporn) 发表在泰国驻日本大使馆网站上的文章。www.thaiembassy.jp/news/august14/Thai China FTA.htm.)。
新加坡遭受金融危机的破坏不及泰国那么厉害,但是金融危机的余波、“9·11”事件、美国经济下滑等因素,使新加坡经济在2001年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WTO多边贸易谈判遭受挫折而引发的区域合作、FTA浪潮和东盟一体化进程减缓的背景下,新加坡不得不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提出了寻求东盟区域外的FTA战略( Extra-ASEAN FTA) 。1999年新加坡启动“东盟外FTA战略”,突破其长期依靠东盟整体优势求生存和发展的政策,积极开拓同区域外国家建立双边协定的策略。2000年以来,新加坡同新西兰、欧洲自由贸易协会国家、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约旦分别签署了双边FTA协定,并正在同其他一些国家磋商FTA(注:新加坡正在同加拿大、约旦、印度、韩国、墨西哥、斯里兰卡和智利等商谈双边或三边自由贸易协定。)。2003年起新加坡开始酝酿同中国商谈双边FTA,希望尽快同中国建立新中自贸区。
由上分析可见,新加坡和泰国选择中国为FTA对象的重要背景是中国崛起,中国因素已经体现在这两个国家调整后的国家发展战略之中,这是一。其次,新、泰战略调整已由原先囿于东盟自由贸易区而发展为超越该区域,面向区域之外。选择中国不是它们当前对外关系的权益之计,不是一个临时的孤立的政策调整,而是其国家发展战略调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内部经济结构不同,从而导致经济发展战略调整途径和方式的差异。新加坡和泰国的国内发展差异和内部构成的实际压力不同,是它们选择中国时在优先顺序上作出不同安排的基本原因和动机。时间排序上的先后表明,选择中国建立FTA,泰新两国的迫切性、要求和动机不同。他信上台立即改变前任政府FTA策略,把同中国等国建立FTA放在重要的工作议程之上。新加坡也有同中国建立FTA的要求,但是,其选择FTA对象的优先顺序首先是发达国家,工作重点和排列组合具有新加坡的特色。
二、新加坡、泰国同中国推进双边FTA的利弊分析
中国市场巨大,经济持续发展,对新泰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至少由于地缘经济因素,新加坡、泰国同中国的双边经济关系日益密切。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不断扩大。2003年,新中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3.5亿美元,新方顺差16亿美元;泰、中进出口总额为126.55亿美元,泰方顺差49.98亿美元(注: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2003年1-12月进出口商品国家(地区)总值表》。引自商务部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200402/20040200180251-1.xml。)。新中FTA的建立可以进一步确保新加坡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也可以利用新加坡市场的枢纽功能,将产品进一步销往海外。
中国和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层次,两者总体上处于一种互补态势。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数据和指标,中国属于中低收入国家,泰国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新加坡属于高收入国家行列(注:1998年,世界银行关于低收入国家的指标是人均GNP为760美元以下者,当年中国是750美元;9360美元以上为高收入国家,当年新加坡是30170美元。2003年,世界银行对这个指标作出调整:745美元以下为低收入国家,745美元以上到9206美元者为中等收入国家,2002年中国的数据是950美元,新加坡是20690美元,中国跨入中等偏低收入门槛,泰国是1980美元,见http://www.worldbank.org/data/countrydata/。)。如果说东盟-中国货物贸易协定的最大特点是发展中国家之间探讨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路子的话,那么,新加坡同中国合建FTA则属于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合作的范畴了,其特点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新加坡则是最小的发达国家之一。新加坡富有,资金充裕,但是缺少劳动力和资源要素;相比之下,中国富裕程度相当低,但是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也有土地和资源。
这种互补性还体现在经济结构方面。新加坡已经基本走完了工业化发展途径,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2002年,在新加坡经济结构中,农业占0.1%,制造业26.5%,如果把制造业同其他工业生产合并计算,则工业占33.6%,服务业60.4%(注:世界银行2003年9月2日更新数据:http://www.worldbank.org/data/countrydata/aag/sgp-aag.pdf。)。同期中国经济结构中,农业占14.5%,工业51.7%,其中制造业为44.5%,服务业为33.7%(注:http://www.worldbank.org/data/countrydata/aag/chn-aag.pdf.)。中国刚刚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2001年,泰国经济结构中,农业为8.5%,工业42.0%,其中制造业为33.3%,服务业49.5%(注:世界银行2003年8月26日更新数据:http://www.worldbank.org/data/countrydata/aag/tha-aag.pdf。)。在新的形势下,新加坡政府已经提出了“打造新的新加坡”,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爬坡的战略规划。由此可见,新加坡同中国、泰国两者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层次,明显反映到各自经济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是新加坡同中国加强合作、发挥互补的优势所在。而泰国和中国各有千秋,发展水平差异有限,但是泰国的服务业高于中国。
从双边投资领域看,截止2003年,新加坡对华投资协议资金430.35亿美元,实际投入241.99亿美元(注:数据来源:( http://sg.mofcom.gov.cn/article/200310/20031000141780-1.xml)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提供。)。2002年9月之前,泰国对华投资合同金额为54.07亿美元,实际利用资金为22.02亿美元(注:根据商务部( http://th.mofcom.gov.cn/article/200305/20030500090761-1.xml) 和中国投资指南数据计算。)。新加坡自90年代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在中国已建立了一些重要的合作项目。也已把2004年定为“新加坡国际化年”,表明新加坡正进一步突破东盟区域,向中国和其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新、中FTA签订后,新加坡厂商可藉由相关优惠条件更积极地直接投资中国,既可占领中国内地市场,也可借此提升本身的竞争力。同时,中国也正在推行“走出去”战略,中国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也将逐渐增加,同样会惠泽泰国和新加坡以外的东盟国家。
由此可以发现,首先,由于发展层次不同,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和国际分工中存在差异,因此中国同新加坡两者总体上处于一种互补态势。其次,目前的双边投资主要表现为向中国注入为主,中国的“走出去”战略似乎可以通过FTA方式引导企业进入对方市场,借助对方市场特别是新加坡的转口渠道,进一步进入其他地区。再次,中国已经成为新泰两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为牵引两国经济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双边FTA的磋商和启动。
三、双边FTA面临的难题与策略选择
在东盟与中国正在谈判建立区域FTA的时候来推进双边FTA,无论是东盟还是中国,都面临一个“10+1”(东盟10国加中国)抑或是“1+1”的问题(中国同东盟单个成员,当然还有可能“1+2”等问题)。或者说,这是“10+1”和“1+1”孰先孰后,还是同时并进的问题。这一对困境牵引出一系列难题,对FTA策略的选择影响很大。
难题一:如何妥善处理东盟集团与成员个体关系。这涉及域外大国对大东盟整体是发挥维护者的作用,还是对其凝聚力产生消极作用的问题。日本的作为应当引起警惕。日本在2003年底邀请东盟成员首脑到东京开会,试图加强东盟同日本“10+1”合作,然而日本在会议期间又选择东盟单个成员磋商建立双边FTA。东盟学者认为,这种行为威胁了东盟的凝聚力,甚至是对东盟可信度的降格(注:Hadi Soesastro, " Region sees waning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 The Jakarta Post, December 31, 2003.)。从理论上讲,这是维护东盟自由贸易区( AFTA) 集体利益的重大课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东盟内部的态度和处置方式未必没有灵活性。毫无疑问,东盟成员都有义务维护东盟凝聚力,加强内部团结,强化AFTA,反对成员单独同外界建立FTA,以免打开东盟“后门”,引狼入室,破坏东盟团体的利益(注:Jose L.Tongzon, " US-Singapore Free Trade Agreement:Implications for ASEAN" , ASEAN Economic Bulletin, Vol.20, No.2, August 2003, p.177.)。但是,当前AFTA交易成本居高不下,自贸区合作进程未必十分理想,目前只是处于如何处理和解决关税阶段,重点商谈如何消除非关税壁垒和商品数量的限制问题。当然,东盟内部还在调整之中,要把东盟建成一个社会文化和安全共同体(注:东盟第九次领导人会议于2003年10月7-8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成员国领导人在会议上签署了《东盟第二协约宣言》(又称“巴厘第二协约”),承诺于2020年在东南亚地区建立东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建设东盟经济共同体、东盟社会和文化共同体以及东盟安全共同体。)。东盟国家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对中国具有启示性:东盟整体概念、集体利益必须尊重。作为地区强国,中国在合作进程中对东盟集团作出一些必要的让步,有利于集团和个体利益的平衡,“10+1”合作框架依AFTA方式而“不重砌炉灶”,向一些贫困成员如老挝等提供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从而表明中国重视AFTA集体利益,希望通过“10+1”达到“富邻”目的。同时,可以在不违背AFTA宗旨和原则的前提下,参照东盟成员前期案例,可以接受东盟单个成员的要求,开展双边合作。这种合作,既顾及国家个体利益,也不忘东盟整体利益,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旨在实现共同繁荣。
难题二:如何处理双边FTA同区域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关系。这三者关系中,WTO作为多边贸易体制,曾被认为是我们利用全球化机遇发展自己,获得趋利避害、减少风险的一种国际制度安排。但是上世纪90年初期开始,全球兴起了区域FTA和地区贸易安排这一新区域主义浪潮。1999年西雅图WTO部长级会议失败,以及2003年坎昆会议的破裂,使WTO成员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拉紧,促使区域FTA,特别是双边FTA谈判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出现增强趋势,甚至美国和日本都已纷纷改弦易辙,开始实行双边FTA政策。这样一种势头无疑有悖贸易自由化原理,不利于多边贸易体制建设。但是决策者的成本效益观念,绝不会以长远利益来保住当前利益,但也绝不会以牺牲当前利益来作为交换,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既维持当前的国家利益,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损国家的长远利益。现在东盟有学者甚至认为,推动区域和全球合作、建立多边体制的相互依存理论正在日益暗淡,似乎已经不起作用(注:Hadi Soesastro, " Region sees waning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 The Jakarta Post, December 31, 2003.)。这种观点未必表明多边贸易体系已经崩溃,但是我们应当有所警觉和防范,把握并顺应当前双边FTA趋势,对双边、区域和全球三层次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认识,从三个层次入手,制订“立体式”的贸易战略。三层次合作不是孤立和静态的,都应看成是我们改善外部环境、服务国内建设的机遇。对这种机遇和风险的评估,需要把握时间的分寸。
难题三:如何处理既要积极参与又要避免被动的关系。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年依然是世界性经济区域主义和双边FTA高潮的年份,中国将面临这样的两难困境:一方面,中国如果没有及时顺应潮流,不响应东盟单个国家的要求,那么域外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一定会进来同东盟国家订立双边FTA。另一方面,中国如果太过积极,同东盟及其他国家过多过快地订立FTA,有可能引起其他国家猜疑,甚至会刺激其他国家加紧跟进,造成一种制约中国的态势。从前期经验分析,中国在1999年只是建议要同东盟商量建立自贸区,日本立即迫不及待地追赶了进来。从目前的形势看,围堵的态势已经隐约浮现。在美国方面,它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三层次立体式战略,尽管双边FTA策略只是其中一个层面,但是近期则是其重点(注:《美利坚合众国国家安全战略》第六部分,“通过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开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美国新贸易战略对中国及东亚经济的影响》,见中国新闻网http://chinanews.com.cn/2003-08-22/。)。我们可以把这一新贸易战略叫做“进攻性自由化”战略,它把全球、地区和双边三层次贸易谈判设计成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强化这样一种立体性策略。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美国把自己继续定位为当今全球贸易领域的“主心骨”,它要站在自身经济实力的基础上,通过FTA策略同一些地区和国家建立区域性和双边性的贸易协定,给不参加的国家施加压力。这个政策目前来看,主要针对老欧洲。美国认为,欧洲极其需要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有利于这些国家内部改革,特别是农业部门的变革。而这种外部压力惟有美国才能施加。中国也是美国新战略的施压对象,中国难以在短期内成为美国FTA谈判单子中的对象,因为美国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在同美国周旋的同时,不但是抓紧接受东盟国家提出的双边FTA建议,而且还要积极主动地寻觅相关国家,挫败美国的围堵和压力。
由上可见,要从“10+1”抑或是“1+1”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还需首先解决一些难题。为避免东盟对中国的双边FTA行动产生疑虑,对东盟的整体意识必须尊重;我们在理论和政策上要把握双边FTA同区域和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关系,应当不失时机地开展同东盟单个成员的FTA磋商;针对美国的“进攻性自由化”战略,中国在抓紧接受东盟国家双边FTA的同时,要主动寻觅相关国家,展开FTA攻势,化解美国的围堵和压力。由于中国还是崛起中的国家,仍然需要谨慎,摊子铺得太大也不利于收场。
四、对地区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
一体化进程中的FTA机制有助于推进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和人员往来,并对地区政治经济关系和国际格局产生影响。
中国通过FTA方式同东盟国家加强合作,促进相互间的交往与联系,相互依赖有所加强,因此中国在地区政治经济关系中有可能获取一定的主动权,以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FTA战略的出发点是同东盟单个国家或者集团建立自由贸易区,为的是实现双边的共同利益,体现中国的安邻、睦邻、富邻外交政策,强有力地表现出中国崛起的和平意义。现有的东亚地区秩序不是中国主导的。中国在机遇期发展进程中,既参与现有国际秩序,也积极倡导新型机制,采用FTA等合作方式,完善现有的地区秩序和机制。因此,中国同新加坡、泰国以及其他东盟主要成员磋商建立FTA,符合新世纪东亚区域和平与发展的要求。中国同样欢迎其他大国参与地区FTA及其他形式的经济合作,但是反对借机抵消和“平衡”中国。
日本、美国加大同东盟国家发展FTA的力度,其政治倾向大于经济意义。日本针对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快势头,已订立《东盟与日本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框架协议》( CEP) 。在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2个月以后,日本也已加入,作为东道国还主办了“日本-东盟特别首脑会议”。日本同新加坡已经签订双边FTA,日本的政治动机大于经济。日本不久将同菲马泰分别签订双边FTA(注:《日本同东南亚3国业界同意取消纺织关税》,[日]共同社2004年7月3日报道。)。美国已经调整了它的FTA策略,对东亚,美国更注重政治目标,希望继续获取驾驭区域局势的能力,当前注意力还是在反恐。2002年美国与东盟首脑会议发表了《东盟行动计划》( Enterprise for ASEAN Initiative) ,旨在推进美国同东盟诸国缔结FTA的意向。美国同新加坡已经签订FTA,同泰国的FTA谈判2004年6月底刚刚开始。美国同新加坡两国经济规模无法类比,但是美国率先同新订立FTA协议,政治意图明显大于经济,美国试图利用这份协议同新建立安全关系。美国介入东南亚经济一体化具有牵制中国的意图,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说过:“一旦东盟同美国的一系列协议全部完成,那么其价值就远远超出中国同东盟的一系列协议了。”(注:Macabe Keliher, " Dragon seizes market share" , Asia Times, Febuary 10, 2004.) 这是中国推进地区经济合作之际面临的挑战,也是中国进一步实行FTA战略,推进新中、泰中FTA所面临的错综复杂的地区政治经济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根据机遇期中国发展战略和地区政治经济关系态势,中国应当毅然加紧同东盟单个国家磋商并建立双边FTA。中国同周边国家进一步加强地区合作,这符合东盟各成员国家的发展需求,他们选择中国不是任何一个国家当前对外关系中的权益之计,而是其发展战略调整中的重要抉择。具体而言,中国已经成为新加坡、泰国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FTA可以为牵引两国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这是其一。
其二,新中FTA、泰中FTA基本上是在中国东盟FTA协定原则范围内推进,时间框架上的顺序应当不再成为问题。笔者认为,泰中FTA前期进程的蔬果免税协议是一个更优的选择,容易为东盟成员默认并接受。东盟10国整体同中国谈判解决自由贸易区难题,毕竟不如一国对一国对谈来得容易,而且,历史上东盟成员曾经在“例外产品”等问题上做文章,结果阻碍东盟自身区域合作进程,应当引起关注。而且AFTA内部的贸易流量还是有限,东盟成员关注重点在美国、中国的域外市场,AFTA当前真正意图还在于吸引外资,因此,要关注建立于AFTA框架内的“10+1”有否及时完成的可能性。同时推进与新加坡及其他东盟主要成员的双边FTA磋商,对中国东盟FTA谈判可以形成互动效果。
其三,域外大国关注本地区FTA趋势,并且调整政策介入,给地区政治经济关系带来变数。但是事物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沿着冷战的思路前进,亚洲金融危机使受害国家对美国产生疑虑,FTA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强化地区意识的一种新型机制。中国和平崛起及其影响力的与日俱增,对地区多边合作机制的产生发挥着作用,FTA有助于推动多极化国际格局的发展。东亚次区域经济合作或自由贸易区的初具规模并且稳步发展,一系列国家加入一个或者多个合作机制进而形成多边交织网络,使得本地区任何国家行为体都得寻觅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在多边互动中为确保自己利益而发掘拓展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