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建设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课堂论文,几点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益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点思考。
一、用“最优化”的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说:“所谓最优化教学就是在教养、教育和学生发展方面保证达到当时条件下的尽可能大的成就,而师生用于课堂和课外作业的时间又不超过学校所规定的标准……最优化的基本标准就是尽可能大的成效和师生消耗合理的时间去取得这些成效。现阶段改革的实质……就在于高成效和达到最高成效、最优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1.要全面理解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质
巴班斯基认为,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和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是相互联系的,我们要在相互联系中考虑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取的形式和方法。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该教学系统的特征和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依据地选择的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
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和标准而言的。也就是说在一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就不一定是最优的。“最优的”不等于“最好的”,它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教学成果。“最优的”实际上也体现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
2.要正确把握最优化的评价标准
效果和时间是评价教学过程的两个最基本标准。效果标准,就是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当时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时间标准,就是师生都要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在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都要按照新课程标准和培养目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案,努力减轻学生过重的教学负担,使每节课、每个教学过程和环节都达到最优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华东师大课改专家崔允都教授说得好:“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学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3.要积极开展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
为了保证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我们应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为中心,以新课程的理念、按新课程的要求,改善课堂教学的状态,尽可能地缩小新课标的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优化课堂教学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还应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转变教学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等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1)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调研听课中我们注意到,有一批优秀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效果显著。第一,根据新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标要求,努力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达到最优化,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第二,根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这是对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对教材的进一步开发。第三,为了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努力使每堂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最优化。第四,周密考虑每一个教学环节,以“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为原则,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第五,充满激情,运用准确、生动、精彩、幽默、学科化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努力使教学氛围最优化。优秀的教师还应坚持关爱赏识每一位学生,打造幸福课堂;用人格养成人格,打造魅力课堂;用激情点燃激情,打造快乐课堂。
(2)转变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转变教学方式是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根本出路。我们必须摆脱多年养成的教学惯性,使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要把学习的时间真正还给学生。“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合作者、鼓励者的作用,把时间、自主思维的空间、学习方式的选择权都还给学生。要解决好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二要创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①课堂上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关注全体学生的参与。一方面,教师用适当的方式适时提出有效问题,创设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教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技巧,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②引导学生在教学重点内容上展开探究。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探究内容和探究时机,不断提高组织课堂探究活动的能力。课堂上的探究活动一旦展开,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充分地讨论、实验和研究。③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把学生调动到“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辩论、质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针对教材内容、课外读物、社会热点、科技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专题性系列活动。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3)合理整合、有效运用课程资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服务。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首先要用好教科书,合理重组教材内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其次,不同版本的教材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吸收其他教材的特点和优势。再次,信息技术和学科教材、校本教材、地方教材的合理整合、开发和利用,会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注入无限的生机。
二、以问题研究的方式改造课堂
所谓问题研究,就是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低效甚至是无效劳动或环节、工作中碰到的困惑和矛盾等教学问题,提炼成可以开展研究的专题性问题,找出产生原因和解决对策。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益
在调研听课中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问题是共性的,有些具有学科特点,还有些是教师本人的。现笔者归纳一下,以引起大家的重视。
(1)没有处理好三维目标和双基的关系。有效教学的总体目标是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可是有的教师刻意追求三维教学目标,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不敢讲解知识,或认为“双基”不重要;只强调“学生自学、互相讨论、教师总结”式的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结果是学生“双基”不扎实,给以后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2)“用教材教”实际上还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为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合理重组教材内容、合理整合课程资源、突出探究的知识体系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在听课时发现,有的教师仍然坚持“以本为本”,照本宣科,不能突破教材的束缚,更不能对教材进行精细加工和延伸,大大降低了新课程的作用。
(3)满堂问答阻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有些课堂,教师的问题像连珠炮,一个接一个,而且又多是一些简单化、填空式的问题,学生回答整齐划一,看似积极主动地参与了,实际上没有思维的冲突和训练,更谈不上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了。这种简单的“问答式”课堂,低思维量的“假问题”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展开,影响了教学重点的解决和难点的突破。
(4)小组讨论代替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小组或团体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大多数教师都在课堂上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是出现了几种与合作学习不吻合的现象:一是讨论的内容不恰当,讨论活动太多、频率太高;二是讨论的目的不明确,学生不得要领,各行其是;三是讨论的时间分配不合理,多数问题讨论的不深不透,不了了之。
(5)探究性学习“活动化”。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因为,探究性学习需要花费很多时间,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不可能每节课都采用探究式。在听课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把“自主、合作、探究”作为一种固定的教学程序,每节课都按照这个程序去做,认为开展活动就是进行探究式教学,只是为进行所谓的探究式教学而活动,却很少考虑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这种“走过场”式的学习活动,从表面上看学生都积极参与了,但因时间不充分,学生的体验、感悟和思维都很肤浅。
(6)刻意追求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的使用,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是,在听课中发现有好多教师运用多媒体代替传统的板书,完全直观化的信息弱化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甚至出现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教学活动中很难进行师生情感的交流。课堂出现了新因素,而教师却视而不见,学生的思维冲突被电子教案的程序掐断……多媒体似乎成了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这样滥用多媒体,非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益,反而会影响教学过程的优化。
2.积极进行课堂教学问题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坚持“问题就是课题”的理念,开展全员参与“问题研究”的教科研工作。每个学校都要认真梳理本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按共性问题、学科性问题和教师个案问题或其他方式进行分类后,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让年级组、学科组或教师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科研成果,这是最实用、最见成效、教师们最喜欢的教科研形式,这种形式最能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要构建问题研究的教科研网络,形成攻关合力。我们要构建县、乡、校三位一体网络,县教研室(教科室)要积极引领这项工作,校长作为新课改的第一责任人要扎实抓好这项工作。一是把课堂教学问题研究与高效课堂的构建结合起来,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逐步推进。二是对全县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搭建研究平台。对同一个问题,让多个学校立项研究,我们就会从中找到不同的解决办法,形成解决重大问题的多维策略。三是要建立科研成果奖励机制,及时推广研究成果,进一步使全县的教学研究氛围浓厚起来,促进高效课堂的建设。
三、提高日常教学质量,打造高效常态课堂
教育教学任务和学生培养目标的达成主要是在常态课上进行的,常态课能充分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而且常态课关乎新课程的实施水平、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学校的真正生命在课堂,常态课堂的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保障。教师只有用心抓住常态课的教育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中有所收获,让教师从每一天的教学中得到成长,“让教育的每一天都变得有意义”。因此,常态课的研究应成为校本教研的核心,改进常态课教学是教育管理者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让公开课引领常态课
公开课有很强的观摩性和展示性,可以展示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研究成果;可以展示教师的思想与理念、素质与水平;可以展示学生的优良学习状况。因此,教育管理者要花大力气精心打造公开课堂。学校每一两个月以年级和学科组为单位推选出教师代表轮流上课;学校教研处组织学校课改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对公开课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估,形成评估报告,重点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意见。每年的第二个学期,大约在10月份后,用一至两个月的时间进行优质课比赛,邀请校内外专家参与评审,做好点评工作。
进行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实验研究,就需要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成广大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优化常态课教学过程。公开课和优质课对于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有着很大的引领作用。
2.让听评课提升常态课
听评课活动是常规的教研方式,抓不好,往往会出现执教者“作秀”、评课者“忽悠”的现象。为把这项工作引向深入,教育管理者有必要采取“点面互补、跟踪深入”的方式。面就是“教师全员参与听评课,每人上好一堂课”;点就是跟踪一个教师或一个教研组进行系统性听评课。听评课后,要求教师写出教学反思,课堂案例分析。学校教研处要在常规听评课、公开课、优质课等系列听评课后,收集、研究、交流、评选、奖励教师的教学反思、随笔、案例分析等。在此基础上,学校不定期跟踪检查听评课后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新变化。随着听评课的深入研究和督导,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就会明显提升,常态课的效益和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3.让常态课也精彩
我们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效益:
(1)加强常态课的管理。多年来,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偏重于依靠教师个人的素质和水平,而轻视对常态课的过程管理。要改变这种倾向,首先要以创新思维构建新的教学常规,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行为。对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测试、反思等校本教研工作实行细化管理,引导教师有效工作,指导学生制订自主学习和发展计划,并配合教师的课堂内外学习指导方案而进行有效学习。其次,教学常规管理既要量,更要质。管理细则上不能只看重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量,还要对教学质量提出具体指标,否则,很容易助长教师浅尝辄止、不思进取的工作作风。再次,教学检查要深入。教学督导中我们常发现学校在检查教师教案时,很少顾及教案的规范、质量和原创性,更没有作出对教案的评价,而只是草草签上时间、盖章了事。这就造成教师只为应付检查而写教案,甚至是抄写教案、重复使用教案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入调查研究,研制出符合校情、学情和教情的教学常规管理和评价机制,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为常态课教学注入活力。
(2)不定期地随机听课,及时反馈听评课信息,督检整改出现的问题。
(3)组织研讨会、教研沙龙等活动,就课堂教学存在的有关问题让教师们进行主题研讨。
(4)让教师自觉进行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对于每个教师都会产生缺憾,所以说“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如果教师只注重教学实践,不进行教学反思,那么自己的教学就不会长进,甚至会出现滑坡,课堂教学也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笔者认为,教学反思有两层含义:一是对课堂教学反反复复地思考,努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二是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与措施。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解剖自己的课堂教学,就是寻求自己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创新。解剖了课堂教学,反思了教学中的不足和失误,你就朝着高效课堂的建设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