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检查对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廖志盛

CT检查对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廖志盛

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 广东佛山 528000

【摘 要】目的:分析CT检查对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35例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患者资料,患者均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同时行MPR与MIP检查。结果:经CT检查结果发现,4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畸胎瘤),7例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4例神经组织源性肿瘤,4例其他类型肿瘤;CT定位准确率85.7%,良恶性诊断准确率82.9%。结论:CT检查对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具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良性肿瘤可进行准确定位与定性诊断,并辅助区分良恶性肿瘤,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T;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诊断

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PBRT)较为少见,其为腹膜后间隙,除腹膜后胰腺、肾脏等固有脏器外的良心肿瘤,PBRT病变部位隐秘,且组织学较复杂,因此对其术前定位与定性诊断均较困难[1]。医学实践证明,CT检查可确定PBRT的位置、形态、大小及生长方式等,有利于提高其确诊率[2]。为进一步探讨CT检查对PBRT的诊断价值,本研究以回顾性方式分析本院35例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诊断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本院收治的35例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且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0-68岁,平均(35.4±5.8)岁,病程1-10y,平均(5.1±3.2)y,盆腔、腹部包块14例,腹胀腹痛9例,头疼3例,肢体偏侧麻木3例,脊柱受限3例,泌尿系统刺激3例。

1.2方法

35例患者均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采用GE HispeedDXI单排螺旋CT机,检查前8h禁食,30min前口服1%的泛影葡胺500ml,充盈肠胃。参数设置:层厚5mm,间隔5mm,螺距1.0,行螺旋式扫描,经肘静脉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射9碘海醇,90-100ml,注速3.5ml/s,注入对比剂,动脉期扫描23-28s,静脉期扫描65-75s,5min后部分患者行延迟扫描。CT扫描后,所有患者均行多平面重建(MPR检查)与最大密度投影(MIP)检查。

1.3观察指标

根据CT检查所得影像图,观察所有患者肿瘤位置、形态、大小等与周围器官及组织的联系,判断肿瘤的类型、良恶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35例患者经CT检查后,4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畸胎瘤);7例间叶组织源性肿瘤:4例平滑肌瘤,1例脂肪瘤,1例纤维瘤病,1例淋巴管瘤;14例神经组织源性肿瘤:8例神经鞘瘤,4例副神经节瘤,1例神经纤维瘤,1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其他类型肿瘤:3例囊肿,1例巨淋巴结增生。35例患者中,CT准确定位30例,比例为85.7%,良恶性准确区分29例,准确率82.9%,病理学组织类型确诊18例,确诊率51.4%。

3 讨论

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属于罕见肿瘤疾病,主要来自腹膜后脂肪、神经、淋巴管等,其按组织学可分为4个类型:神经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胚胎残余组织肿瘤、其他型肿瘤,其中神经组织肿瘤最为常见,约为50%以上[3]。CT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肿瘤位置与周围器官的联系,可帮助PBRT定位诊断;加之其可显示腹膜后肿瘤大小、形态等与周围器官有无淋巴结转移、腹水等,帮助PBRT定性诊断。

通过对本院35例病理学确诊的PBRT患者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发现:4例胚胎残余组织源性肿瘤(畸胎瘤),7例间叶组织源性肿瘤,14例神经组织源性肿瘤,4例其他类型肿瘤,CT准确定位30例,比例为85.7%,表明CT检查可提高PBRT定位准确率。分析原因可能为:CT图像对肿瘤组织的分辨率较高,且多平面重建与最大密度投影检查均为动态图,可从不同方位、角度观察到肿瘤位置与周围组织器官的结构关系,从而帮助判断肿瘤来自腹膜后间隙,其判断依据如下:①肾上腺与肾脏受压发生移位,图像显示压痕,显影模糊,受累器官内未见肿块轮廓,CT显示12例;②腹膜后血管及其腹主动脉、静脉等分支受压变形,或前后及侧方发生移位,CT显示13例;③肿块在腰大肌、输尿管部位受压变形,CT显示5例;④肿瘤使胰腺、十二指肠等向前推移,且后方肠管无包绕,CT显示7例;⑤脊柱受压后形变,且周围椎间孔增大,CT显示3例[4]。

本研究结果显示:35例患者中,CT检查良恶性肿瘤准确区分29例,准确率82.9%,病理学组织类型确诊18例,确诊率51.4%,表明CT检查可提高PBRT良性肿瘤诊断的定性准确率。分析原因可能为:PBRT的肿瘤组织体积较大,且大部分为可见的坏死囊变,从而表明肿瘤的大小、密度是否均质属于非特异性征象,其不可用作判断肿瘤良恶性的标准。通过CT检查,图像可显示肿瘤良恶性与其边缘、形态及周围组织有无受侵或发生转移,本组CT显示有29例良恶性肿瘤区分准确,准确率为82.9%。图像观察到良性肿瘤的包膜较完整,边缘平滑清晰,形态规整,使周围组织器官发生推移,基本未粘连周围器官,未表现出侵犯行为;恶性肿瘤通常形态各异,多呈结节聚合,边界模糊,大部分与周围血管、脂肪及脏器等发生粘连,表现出侵犯行为,由此可知,判断恶性肿瘤的依据为腹部大血管包绕肿块,或下腔静脉瘤栓、淋巴结转移[5]。关于CT检查对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的研究,还需加强对CT检查的特异性探究。

综上所述,CT检查对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具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作出准确的定位与定性诊断,具推广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朱亚敏,徐忠华.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1):63-66.

[2]丁建伟.原发性腹膜后良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探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943-1944.

[3]李玲,郎景和,樊庆泊,等.原发性盆腔腹膜后肿瘤36例临床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4,49(11):838-841.

[4]梁林.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7):54-56.

[5]凌日宣.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螺旋CT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6):697-698.

论文作者:廖志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CT检查对腹膜后原发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廖志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