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历史演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教师论文,队伍论文,高校论文,我国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9以来,我国女性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表现为高校女教师数量的迅速增长及女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的不断提高和女教师的学科分布不断扩展等方面。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进展情况不尽相同,甚至差别不小,影响我国女性担任高校教师职务的因素也有所不同。鉴于以上情形,须将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的进展情况依据不同的时期进行分析。
一、从1949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女性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无论在人数还是在男女比例上都呈上升状态。但“文化大革命”前17年我国女性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在人数和男女比例上又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0年直到1958年“大跃进”以前,女性担任教师职务在人数和男女比例上都呈较迅速上升的状态。195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女教师有0.19万人,所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11.0%;1957年全国普通高校专任女教师有1.43万人,所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20.4%。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大跃进”后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前。这一阶段,女性担任教师职务呈现较为复杂的状态。高校女教师数量的增长同教师队伍总数的迅速增长保持一致。1958年至1961年平均每年增加约5000人,其中1960年增加0.88万人。女教师所占教师总数比例经过1958年、1959年的下降后,又呈上升的状态,1961年达21.2%,是“文革”前女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的最高比例。1961年至1965年女教师人数呈下降状态。不仅如此,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也呈下降状态,但又保持了相对稳定,1965年最低时也为20.8%。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是影响这一时期我国女性担任教师职务的一个重要因素。1950年至1957年,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呈比较平稳、缓慢的增长状态,女教师的人数增长也因此呈稳定上升状态。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使高等教育也开始了大发展。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由1957年的7万人增至1961年的15.88万人,增长1倍多。高校女教师的人数也相应迅速增加。6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冒进的恶果显露;加之我国经济形势恶化,毕业生分配困难,一些学校被合并、停办、撤消,高校教师队伍也相应进行缩减。196儾年至1965年高校女教师人数也因此呈下降趋势。
但我国女性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的人数和男女教师比例上的变化并非一致,其它一些因素也影响着我国女性对高等教育的参与。1950年至1957年这一阶段,还有一些因素导致了女教师在高校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的增长。其中主要有女性普遍就业(包括在高校任教)已逐渐为社会观念所接受、认可,大众宣传中更期待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的社会性成就及高校在聘任教师时减少了对女性的限制,如废除了以往一些高校的规定:夫妇不可在同一所高校任教(其结果往往是女性放弃了在同一所高校任教的机会)等,有助于增加女性在高校任教上的机会。同时,这一阶段高校女教师的来源较为丰富,也使高校女教师的比例增加。高校女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其一是许多建国前就在国外学习的女留学生,这一阶段回到祖国,如学部委员中就有复旦大学教授谢希德、北京大学教授高小霞、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沈天慧等;其二是以往的女大学毕业生;其三是建国后培养的女大学毕业生。第二阶段女教师占高校教师总数的比例呈相对稳定状态。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女教师的主要来源已转为我国自己培养的女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和一些国外培养的研究生。当时我国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不利状况部分决定了女性担任高校女教师的情况。在压缩高等教育规模的过程中,由于男女教师被缩减的比例不同,结果导致女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总数所占的比例由1961年的21.2%下降到1965年的20.8%。还有部分原因是当时高校让女教师提前退休(45以上就可申请)。
这一时期,某些教育政策(如专门的女子普通高校被撤消、高等学校面向工农开放的方针、大力发展理工科等)也影响我国女性担任高校教师职务。
专门的女子普通高校被撤消后,我国高校女教师已广泛分布在各个大学,但同时在所有男女合校的大学中,女教师在比例和职位上都不占优势。原有的女性在女子大学担任校长的机会也失去了,这可能是这一时期我国没有女性担任大学校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高等学校奉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使这一时期工农出身的女大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她们中的一些人是这一时期大学女教师的重要来源。这就改变了1949年前大学女教师多出身于社会中上层家庭的状况。
大力发展理工科对女教师在各学科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学习理工科的人数激增,加上学习理工科的女大学生比例提高较快,导致学习理工科的女大学生人数大增,从而使担任理工科教师的女性人数增加。对理工科教师的需求,也促使女性进入理工科教师领域。大力发展理工科及当时的政策非常强调男女平等,促使理工科教师这一职业领域进一步向女性开放。1949年前主要是男性担任理工科教师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变。
这一时期与高校女教师比例的迅速提高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高校正副校长男女比例差距悬殊。虽尚有几位女性担任大学副校长,但无一女性为正校长。中国是一个重权力地位的国家,在大学正副校长中男性有非常高的比例,女性难得有几位,反映了大学教师队伍中仍然是男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
二、从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这一时期,高校教师总数减少。1973、1974年高校教师总数分别为13.20万人、13.44万人,低于1966年高校专任教师队伍的总人数。1975年、1976年高校教师队伍总人数才回升。但这一时期,特别是从1973年起,高校女教师的人数及所占教师队伍的比例相对呈上升的趋势。1973年至1976年高校女教师的人数分别为3.00万人、3.16万人、3.80万人、4.13万人,所占高校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22.7%、23.5%、24.4%、24.7%。其中原因可能是所谓的“走资派”、“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被批斗的对象中女性比例较低,因而高校女教师队伍受到的冲击要比男教师队伍小。同时,当时女大学毕业生所占比例较高,从而使高校教师队伍的来源中女性比例较高。此外,当时空前的“男女平等”社会环境也减少了女性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观念上的障碍。
这一时期确定与提高教师职称的工作中断。新进入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教师多为助教和尚未定职称的教员。考虑到这一时期高校女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女教师在助教、教员中的比例也应相对较高。确定与提升教师职称的工作中断,对高校女教师的负面影响更大,减少了高校女教师提升职称的机会。
三、1977年至今:改革开放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高校女教师无论在人数还是在男女教师比例上都呈上升状态。但这一时期,我国高校女教师在人数和男女教师比例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7年直到1985年。这一阶段高校女教师在人数上呈迅速上升的状态,但在男女教师比例上却出现停滞现象,甚至略有下降。1977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女教师有4.99万人,占教师总数的26.8%,1985年专任女教师有9.19万人,占教师总数的26.7%。第二阶段是1986年直到1993年,这个阶段高校女教师在人数和男女比例上都呈上升状态。198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任女教师有10.71万人,所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0.9%。高校女教师的比例接近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但这一阶段,高校女教师人数增加相对缓慢,而女教师所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增长相对较快。
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是影响我国女性担任高校教师职务的重要因素。1977年至1985年,高等学校每年招收的新生数增长较快。高校对教师的需求变得急切,因而这一阶段高校教师人数增加较快,1977年教师总数为18.65万人,1985年教师总数为34.43万人,增加近1倍。高校女教师的人数也相应增长。1986年至今,高等学校数增长缓慢,由1986年的1016所增至1993年的1065所。因而教师总数增加不多。1986年教师总数为37.24万人,1993年为38.78万人,女教师人数增加不多。
但这一时期女性担任高校教师职务人数和男女教师比例的变化也不一致。影响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因素比较复杂。1977年至1985年,高校女教师在教师队伍总数中所占比例增长出现暂时的停滞,甚至略有下降。除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外,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制约。这一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平反冤案、假案、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不少因政治原因中断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重新回到高校工作,由于其中男教师比例较高,因此这一阶段重新恢复工作的男教师也相应较多。同时,这一阶段接受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比例较低,而研究生逐渐代替本、专科毕业生成为大学教师的来源,是直接导致女教师在高校教师总数中所占比例较低的重要原因。此外,随着竞争机制引入高校,教师晋升、晋级上的论资排辈、平均主义被打破了,一些高校开始少用或拒用女大学毕业生[①]。其原因是当“大锅饭”制度刚被打破时,部分高校女教师的暂时不适应和当时对女性的事业成就评价进入了一个特定的“低谷”区,再加上我国长期形成的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1986年以后,高校女教师在人数上增长缓慢,但在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上增长较快。其原因主要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提高,特别是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比例提高及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失造成的。高等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育,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只能有高学历的教师来培养。高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近些年来在向高学历方向发展。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比例提高使女性进入高校教师队伍的竞争能力增强。不仅如此,这一阶段高校教师队伍开始出现流失现象。但就性别而言,高校男教师流失的比例比女教师的要高。1989年、1993年,普通高校专任教师队伍数呈下降趋势。1989年为39.74万人,1993年为38.78万人。除了自然减员的原因外,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失起了重要作用。因而高校女教师的人数及所占教师总数的比例都在增长。
改革开放后,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女性社会角色压力增大。在高校内部,教师在科研和学术上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社会对高校女教师与男教师的社会角色期待不会因性别的不同而不同,都要求他们胜任职业。然而,竞争机制的引入对高校男女教师的影响不尽相同。女教师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弱势。原因主要是,女教师在科研上处于弱势及她们的双重角色冲突。一般来讲,高校女教师在教学上与男教师差别不大,大部分女教师都能从事教学而且是适宜和胜任的,而在科研上与男教师差别较大。据调查,在科研成果方面,男女教师的差别比较明显,而且越往高难度方面靠拢,男女教师的差别就越明显,例如从重大科研成果和较高奖级方面看,女教师所占比例越往上越小,远没有达到女教师人数应占的比例[②]。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大学一定程度上也在朝着“科研第一,教学第二”的方向发展,晋升和任职中教学往往被认为是软指标,科研才认为是硬指标,因此,相当一部分高校女教师在晋升和任职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破格提拔中,由于科研成果非常重要,因此男教师在科研上的优势地位使他们的机会更多,被破格提拔的男教师所占比例要比女教师的比例高得多。与之相适应,男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起始年龄要比女教师的低。以研究生导师为例,1993年30岁以下的女研究生指导教师仅占总数的2.1%,31—45岁的女研究生指导教师仅占总数的4.2%,远低于女研究生指导教师占研究生指导教师总数中的14.1%[③]。女教师中能获得高级职称或较高管理职务,从而能较充分施展才能的比例大大低于她们占高校教师总数的比例。因此,高校女教师中的相当部分人深感社会角色的压力。女教师必须积极投身于科研和学术上的竞争,取得毫不逊色于男教师的职业成就,才会有事业的成就感,并争取到更多的晋升、晋级的机会。但这样,社会角色势必与家庭角色争取时间。近年来,家庭内社会分工(男外女内)的复归与强化,与激烈的科研与学术上的竞争交织在一起,对部分女教师产生了影响,她们感到事业成功之路难走,在新的挑战面前畏难退缩,放弃或降低了自己的事业成就目标,甘居低职称和低职位,影响了她们对高等教育的参与。
但高校女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没象一些人所预言的那样,随着竞争机制的全面引入而进入一个“低谷”[④]。除了寻求成为高校女教师的女性人数相对增多(原因是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女性人数增加及她们在其它领域就业更受排斥),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失也起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调离高校的中青年教师中男教师所占的比例较高,而新毕业的大学生进入高校任教的女性比例较高。高校教职对女性相对有吸引力。原因主要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弹性工作时间部分可缓解知识女性事业和家庭的矛盾,这在其它行业很难做到。目前高校职业的相对稳定,对于某些不愿意冒风险、不愿竞争过于激烈的知识女性来说,自然是比较可取的了。社会观念近年来多认为女性在高校任教是比较好的选择,但对男性则不同了。这种社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男女两性的选择。就业市场对女性的相对排斥,不仅使现有的高校中青年教师流向其它行业较为困难,而且使女大学生毕业后进入报酬优厚的行业就业比男大学生相对要困难,她们中的一部分只好退而求其次了。而高校在人才交流中作为“买”方市场的优势在逐渐消失,虽不情愿也只有接受更多的女大学毕业生了,结果导致高校女教师人数的增加和所占教师总数比例的提高。这种现象在某些学科表现得尤为突出,已使一些研究者呼吁重视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高校文科教师队伍女性化的问题[⑤]。
评估我国女性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的进展,还要看女教师的职称情况和女教师担任行政职务的情况。这一时期,高级职称中女教师的比例增加,女教授和副教授人数1985年分别为0.03万人、0.4万人,所占教授、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6%、13.8%;1992年则为0.2万人、1.8万人,所占比例为10.5%、20.9%。高级职称中女教师在人数和男女比例上都呈上升的状态。不仅如此,女教师在担任行政职位上也取得了一些进展,最明显的是这一时期有一些女性担任大学校长职位,如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韦钰担任东南大学校长、吴启迪担任同济大学校长、郑树担任浙江医科大学校长、华静娟担任无锡轻工业学院(现无锡轻工大学)院长、蔡兰担任江苏理工大学校长,等等。需注意的是,她们担任校长的学校大多是我国一流的大学,这几位都是学习理工科和医科的,且多数曾在国外留学过。从地理分布上看,都在江苏、浙江、上海这个区域,可能与这个区域女性的教育程度较高、社会参与能力强,人们也较能接受女性担任高校领导职位有关。
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女教师队伍有了明显的扩展。这种扩展与我国女性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的改善有密切的联系。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及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扩大为女性进入高校教师队伍提供了机遇。我国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状况的改善使女性进入高校教师队伍成为可能。改革开放后,我国女性担任高校教师职务的状况又发生着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影响因素。同时,我国女性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其进展情况仍很难使人满意。因此,改善我国女性在担任高校教师职务方面的状况,仍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既需要我国政府和高校当局的努力,又需要我国高校女教师自身的努力。
注释:
[①]《聘任制——女知识分子的反馈和对策》,《中国妇女》,1988年第9期。
[②]黄青华:《一所大学知识女性角色分析》,1993年10月26至28日,《当代职业妇女角色冲突》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③]《中国妇女教育》,附表24。
[④]王宏维:《武汉高校女知识分子竞争态势分析》,《中国妇女分层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第199—211页。
[⑤]刘晓明等:《高校文科教师队伍女性化探析》,《光明日报》,1995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