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施沿江战略对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的影响_长江流域论文

论实施沿江战略对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的影响_长江流域论文

论实施沿江战略对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沿江论文,西部地区论文,差距论文,战略论文,东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问题的提出和划分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而言的,它是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施了投资重点和战略重点东移的沿海战略。它的实施,对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实践证明,改革开放20年来,沿海地区的经济飞速发展,不仅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带,而且对推动我国内地改革开放的进程也起到了示范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沿海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不但没有得到共同发展,反而使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加大,民族矛盾、地区利益摩擦不断加剧,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90年代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为了尽快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使区域经济得到协调发展,中央除了采取一系列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外,还重点调整了我国的发展战略,即实施以沿江地区为重点,以上海为龙头,大力发展沿江地区经济的沿江战略。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沿江战略的实施能否对缩小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差距起到积极的作用就直接关系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研究沿江战略对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江流域作为我国最大的具有独立经济单元的区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秦岭和南岭的天然阻隔,长江流域先天就存在着地理上的缺陷,即地域上的分割。这种地域上的分割不仅使其本身有着独特的生存环境,并与其它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大别山和巫山的南北走向,又使流域内部形成了三个相互独立的自然经济区域,即上游、中游、下游。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划分来看,长江流域下、中、上游所涵盖的地域范围正好对应于我国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长期以来,长江流域这种地理上的缺陷并没有使其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反而在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支撑下得到了较快发展,并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因此,这种地域上的局限性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也使这种局限性得以长期掩盖。随着经济的发展,长江流域内外联系不畅的缺陷愈益明显,流域的共生性和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和完善的今天,这种地域上的分割不仅弱化了流域固有的共生性,严重地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是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发展差距形成的直接根源,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战略重点和投资重点东移的沿海战略又使这种发展差距呈现出了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长江流域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游地区,更高于上游地区,形成了地域上的发展梯度。长江流域的这种发展格局又正好与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基本走向相吻合,即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与长江流域下、中、上游地区之间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具有一致性的。因此,解决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问题。

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间的不平衡发展问题直接影响到了流域经济的共同发展。但是,这种不平衡发展在客观上是受制于流域地理上的局限,即流域内部的联系不畅,长江大通道出现梗阻,并由此引起流域经济发展在地域上出现断层问题,如重庆与武汉之间的三峡地区、武汉与南京之间的鄂东与皖西地区经济发展明显不足,造成沿江地区经济传递的不畅,形成了以上海、武汉、重庆等几个特大中心城市为中心的相互分割的地域性市场。沿江地区之间难以形成一体,上中下游之间也不存在产业的垂直分工,使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问题在沿江地区相当突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沿江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同时,国家沿海战略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长江作为联系流域上中下游地区间唯一的一条天然大通道,在加强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流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但在“重铁轻水”的思想指导下,国家对长江河道的整治及港口建设明显不足,使长江仍然处于天然状态,长江的航运优势逐渐削弱,航运功能逐渐丧失。长江大通道功能的萎缩直接导致了沿江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弱化。但是,长江两岸的沿江地区本身就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经过广大人民群众长期的辛勤劳作,沿江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工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沿江地区的实际来看,它囊括了华东、华中和西南三大经济区的经济主体,集中了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精华。这里资源丰富、工农业发达、城镇密集、交通方便、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和潜力最大的地区。它的发展对流域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必将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东西联动最具优势和实力的地区。进入90年代以后,国家宣布大力开发浦东,增强上海的经济实力,使上海成为全国的经济、贸易和金融中心。通过大力发展上海来带动和促进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流域地区的发展,并达到振兴全国经济的目的。目前,以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为重点的长江流域地区开发开放已全方位地展开,它标志着沿江战略进入了战略实施阶段。沿江地区大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沿江战略实施以来,沿江地区各地借助国家产业和开发重点向沿江地区倾斜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使沿江地区的投资环境和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沿江城市先后被宣布为对外开放城市,使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带由沿海地区深入到了沿江内地,这就为沿江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二是制约流域上中下游地区共同发展的长江大通道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一批对流域经济发展具有决定影响的基础设施项目陆续兴建和投入使用,如京九铁路、沪蓉沿江高速公路、西南大通道的建设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流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状况。沿江地区仅依赖长江联系的交通格局已一去不复返了。长江大通道的建设不仅为加强流域内外特别是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联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沿江地区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通畅,为大规模地开发和充分利用流域丰富的资源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沿江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的开发建设,不仅为长江流域带来了巨大的投资,而且为沿江三峡等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就为缩小沿江地区的发展差距提供了可能。同时,重庆升格为直辖市,不仅是中央对大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支持,更表明中央要解决我国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局面的决心。西部地区的经济在重庆的带动下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实践证明,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的开工建设已经成为沿江地区经济大发展的动力源。

沿江战略的实施,使长江流域成为我国内外资投资和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在大规模开发长江流域之际,流域的资源、自然条件以及科技优势的充分发挥,沿江地区的迅猛发展和流域经济的空前繁荣指日可待,这无疑会为解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沿江战略的实施不仅为解决流域内上中下游地区的不平衡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流域经济得到了共同发展,而且是我国区域经济走向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沿江战略的实施主要是以城市为依托,以沿江地区为发展重点,以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为先导,以开发开放为指针,以产业为纽带,充分利用国家向沿江地区产业倾斜的有利条件,通过产业重组和结构调整,使经济布局向沿江地区集聚、南北延伸、上下拓展,点——线——面扩散。在流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加快改革的步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逐步形成具有流域特色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信息、能源、商贸、城市和生态体系,促进流域经济的全面振兴,从而达到带动和促进内地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它不仅可以使流域经济成为一体,而且使东中西部三大地带能同时启动,共同发展。因而,实施沿江战略是我国地区经济走向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沿江战略在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方面具有其他战略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是因为长江流域横跨我国的中部,并兼有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特点,更重要的是由其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首先,长江流域的面积和人口如果以长江支流所流经的19个省市自治区来计算,面积将达到全国国土的1/2、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无论是地域范围、面积,还是人口,都是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实施沿江战略不仅可以使全国1/2的国土得到有效的开发,而且可以使60%的人口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其次,长江流域本身就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长江流域以其占全国1/5的耕地,一直生产着占全国1/2的粮食和淡水产品,40%的棉油、提供着40%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以及近1/2的财政上交。长江流域的健康发展不仅支持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平衡、协调作用,也起到了稳定大局的作用。

最后,长江流域有着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地缘优势。长江流域地处我国的中部腹地,跨越东中西三大地带,又是我国南北经济的过渡地带,兼有南北经济的两大特点,与其他区域天然地存在着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它的发展将对我国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沿江战略能够得到成功的实施,不仅可以实现流域经济的腾飞,而且也会对南北经济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经济产生根本的影响,从而为缩小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促进全国经济的振兴提供根本的保障。

沿江战略在缩小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沿江战略不仅仅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实施沿江战略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对流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尽快完善流域的交通网络。长江流域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是制约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实施沿江战略以来,国家投入了巨资陆续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如京九铁路、西南出口大通道、沪蓉高速公路的部分地段等,对缓解流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表明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的时期。但由于欠帐太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状况仍然没有消除,如长江流域的对外出口通道不足,东西交通不便的状况依然存在。继续加大对流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仍然必要,而且是必需的。在对长江流域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的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注重配套性,包括水路、铁路、公路和管道建设的衔接问题,使之尽快形成网络。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要体现高标准、高起点;其次是综合性。长江流域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交通问题,还有许多涉及流域共同发展的问题,如堤防的建设问题等等。长江的堤防建设涉及沿江地区的长治久安,必须尽快高标准建成。但长江的堤防建设必须与河道的整治、长江的航运和南水北调等等问题相协调,尽量做到同步建设;最后是超前性。长江流域东西交通不畅已经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如在沿江地区不仅有“黄金水道”——长江,还规划和建设了沪蓉高速公路、沿江铁路,这对加强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的联系,缓解东西客货运输的紧张状况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长江流域的交通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路网密度过小,骨干线路不足,特别是流域的广大腹地没有规划一条东西骨干交通线等等,这显然不利于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也不能满足流域发展的需要。

二是要加快对沿江地区的综合开发,增强沿江地区的经济实力,使流域的贯通性更强。目前,沿江地区作为实施沿江战略的主轴地带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包括长江大通道还没有形成、沿江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充分、贯通性不强,特别是沿江地区的经济实力不够等,与沿江战略实施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仅仅依靠沿江地区目前的经济状况是不可能带动流域经济的发展,更不可能对缩小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发展差距起到应有的作用。培植沿江地区的经济,使之成为经济极核是当务之急。

三是要尽快落实中央的产业倾斜政策和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为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产业的角度来讲,首先就是要从长江流域的资源分布状况出发,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以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企业向沿江地区迁移,形成规模经营;其次是国家要把长江流域特别是沿江地区作为产业布局的重点地区来规划和开发,把大运量、大耗水、大耗能的项目向沿江地区集中;同时,要对流域的产业进行重组,提高其规模效益。通过产业之间的联系,把沿江地区的经济连成一体,为流域,特别是沿江地区的经济走向一体化创造条件。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落实来看,中央鼓励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一些措施已初见成效,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资源性项目开发的力度不够等。长江流域的优势在资源,而流域的资源又大多分布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对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全面、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不仅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上中下游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缩小,也必将成为流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要切实搞好以水资源为重点的综合开发。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在水资源短缺日益成为制约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长江流域丰富的水资源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但是,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必须体现综合性。因为,流域的水资源不仅具有发电优势,还具有航运、养殖、灌溉等优势,全面开发,综合利用,可以取得综合经济效益,为流域经济的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长江流域是一个降雨比较集中,且降雨量比较大的地区,丰富的水资源为流域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洪涝灾害的濒繁发生也给流域的正常发展留下了许多隐患。开发利用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必须与江河的整治相衔接。

标签:;  ;  ;  ;  ;  ;  ;  

论实施沿江战略对缩小我国东、中、西部发展差距的影响_长江流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