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与语文阅读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阅读教学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学的经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学》中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文学接受是发生在文本和读者间的对话,文学阅读就是读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对文本的响应和与文本的交流与交融过程。读者对文本的交融过程就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接受美学认为,阅读活动对文本的建构有两个阶段,即发现和发挥阶段。发现就是读者对文本信息的直接接受,其关键是读者从中发现了什么;发挥即阅读者根据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接受水平等,对文本内涵进行有意识改造和对作品意义进行自觉引申。对作品内涵的有意改造是阅读者一方面复制、选择、利用作家提供的意象和意境,另一方面又渗进自己的情感意志,填补文本中留下的空白,按自己的方式对艺术世界进行具体化甚至某种程度的重组;对作品意义的自觉引申,即阅读者带着自己的问题、理解和思考来阅读文本,进行作品与读者的互相提问和解答活动,阅读就在这种不断推移的对话中得以进行和完成的。
接受美学与语文阅读教学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接受美学是文学阅读学和批评学,也是一种文学接受学和创造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阅读接受和阅读创造活动,况且,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中,大部分是文学,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阅读教学及其语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即使阅读教学中没有文学教育的内容,但根据语文阅读教学把课本只作为教本而未作为学本,把课堂仅作为讲堂而未作为学堂,把学生只作为观众、听众而未作为学习的主人,把阅读教学只认为是传授知识的单一施与活动而未认为它具有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创造性语文能力培养和健全人格塑造的他育与自育相融合的多维立体活动,把教师仅作为授业讲师而未作为授渔导师的现状,接受美学对我们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对课文阅读理解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接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视野融合”,即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相融合,才算真正的接受和理解。这就启发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地减少教师分析的“中介”环节,让学生直接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以改变教师不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自由阅读思考机会,而让学生在自由广阔的阅读天地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认识水平和审美趣味的能力,去确定文本的未定性内容,以达到对文本的真正自我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只有阅读着自己理解了的东西,才能吸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对文本阅读主体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弊端是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容载者,而不是教学的共同参与者和学习的主动活动者。接受美学是一门专门研究读者发挥积极能动性阅读、欣赏、批判作用的科学,接受美学认为,读者是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作者,没有读者的创造性阅读创作活动,文本就不算是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如果真正按照接受美学理论进行阅读教学活动,就真正突出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独立价值,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培养起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和主体意识。
三、对阅读者的审美教育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欣赏就是对文本的创造活动,而这种活动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思想、情感、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修养,有一定的接受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样,语文阅读教学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使命,而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任务不能只靠教师干巴巴的说教来完成,而重在课文内众多审美因子的感染与熏陶。这种感染与熏陶只有学生通过对审美对象亲自用美的心灵、情感、道德等进行审视,才能得到并获得充分的享受。当然,审美教育可通过各种方式去进行,但学生亲自参与文本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是其他任何审美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既然接受美学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语文素质教育中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来提高我们阅读教学的质量呢?笔者认为:
一、做好五个转变,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第一,要变校本观为学本观,让学生把学本作为学习语文知识、获取语文能力的“例子”。第二,要变讲堂观为学堂观,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场所。第三,要变学生观众、听众观为学习主人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第四,要变知识传授观为创造性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创造能力和人文素质,塑造他们健康人格。第五,要变教师讲师观为导师观,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二、紧抓阅读教学“学习语言”这一根本与核心,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老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张志公先生也说:“我还是赞成‘导读’,老师导一导,学生自己去读,不要总是老师析来析去的”,“只要老师少析一些,少灌一些,多导一导,就够了”,“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多讲,给予指点,要学生自己去‘体会’,‘玩索’,‘悟’出文中的道理来,达到‘一旦豁然贯通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给予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理解,自己去发现问题,最后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来增长学生真实的本领。”叶老、张老虽未直接提倡运用接受理论来进行阅读教学,但他们的教学理论揭示了汉语阅读教学的规律,是中国古代接受美学理论在现代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叶老指出阅读教学之目的在于“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让学生“自臻于通篇明晓”;张志公先生直接指明了阅读教学的具体教法即“导读”、“给予启发”,学法即学生自己“思考”、“理解”和达到的教学目的(增长学生的真实的本领)。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可运用“十读法”对学生进行扎实系统的阅读训练。一读,即快速感知性读,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二读,即理解领悟性读,让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层次结构和思想内容;三读,即筛选研究性读,让学生仔细研究课文中精彩段落的精妙之处;四读,即质疑批判性读,让学生指出课文的不足之处或局限性;五读,即审美品味性读,让学生对作品作纵深的挖掘和剖析,作深入的理解和鉴赏,领略课文的美好境界;六读,即积累记忆性读,让学生积累记忆古今中外重要的文化知识,获得真正的语文本领;七读,即借鉴迁移性读,让学生不断扩大知识视野,获得语文实际应用能力,实现语文学习的跨越式发展;八读,即致用提高性读,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广泛应用于平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实践中去,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九读,即创新再生性读,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更大发展和提高;十读,即精神建构性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满足心灵深处的饥渴,满足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获得精神享受和升华,达到阅读者与文本相融相生、“物我”两忘的完美境界。
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核心是“学习语言”,通过“学习语言”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洪镇涛先生认为语文学习的正确途径是在阅读教学中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他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应该是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语言承载着思想、承载着情感、承载着知识、承载着文化;它是思想的外壳,又具有审美内涵。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思想,接受了知识,接受了文化;也就训练了思维,陶冶了情操”,“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洪镇涛先生总结的“学习语言”的理论和找出的施教途径,是对叶圣陶、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前辈阅读教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阅读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新贡献,其中蕴含着许多我国古代接受美学和外国接受美学的优秀因子,我们应很好地学习借鉴。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有很多启发和借鉴意义,我们应学习和借鉴接受美学的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改革我们的阅读教学观念和做法,以期达到真正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创造出阅读教学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