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全球化条件下工人阶级历史主动性的发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人阶级论文,条件下论文,主动性论文,试论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性,是指工人阶级在了解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对自身的地位、作用、历史使命和本质力量的自觉性,以及在消灭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进程中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其主要包括:反对旧制度的革命坚定性和自我牺牲精神;把自己提升为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政治自觉性;思想上、世界观上的独立性等等。当前,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和日益强劲的全球化进程对工人阶级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阶级结构及前途命运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也使一些人产生了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如: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工人阶级的传统生活方式已逐渐瓦解,工人的阶级利益日益淡漠,内部分歧和冲突极为普遍,他们所关注的只不过是谋求好的职业,保持家庭的舒适和安逸,已不再具有革命性;在信息时代,知识分子是中产阶级,是最先进的,而工人阶级则不是先进的;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批职工下岗、转岗,中国工人阶级已失去先进性等等。因此,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对工人阶级产生的影响,使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与时俱进,更加自觉地创造历史,无疑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一、工人阶级历史主动性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重大推动作用
工人阶级历史主动性的学说,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之点。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明确提出: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恩格斯也曾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觉地——历史人物的动机背后并且构成历史的真正的最后动力的动力,那末应当注意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以及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又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①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这个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作用。”②他指出:如果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不能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保持阶级意识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那么“它在事实上就并不独立,就没有力量对事变的进程刻上自己的无产阶级独立性的标记,而且非常软弱,以致总的说来,归根到底,最后,它熔化在资产阶级民主派之中终将成为一个历史事实。这才是真正危险的所在。”③“所谓在精神方面坚持下去,就是不使自己精神沮丧,组织瓦解,仍保持对情况的清醒估计,保持饱满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退得虽远但退得适度,能及时停下来并重新转入进攻。”④毛泽东更是特别强调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性,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他及时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⑤建国伊始,他又强调:“有了人民的国家,人民才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用民主的方法,教育自己和改造自己,使自己脱离内外反动派的影响(这个影响现在还是很大的,并将在长时期内存在着,不能很快地消灭),改造自己从旧社会得来的坏习惯和坏思想,不使自己走入反动派指引的错误路上去,并继续前进,向着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前进。”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也强调: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工人阶级及其历史主动性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动因,对于实现其伟大的历史使命始终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果说,正是由于工人阶级历史主动性的发挥,才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从理论变成了实践,从一国变成了多国,从一种模式变成了多种模式,那么,工人阶级历史主动性的消蚀,必然使社会主义事业陷于低迷冷清的困境。特别是在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庸俗思想泛滥,造成工人阶级意识形态淡化和对革命大目标的淡漠,从而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这一点,已被社会主义运动的客观历史进程一再证明。十九世纪末期,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经过三十多年的相对和平发展,垄断资本把大批破产的小资产者、农民抛入工人阶级队伍。由于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者没有及时对垄断资产阶级的收买采取相应的对策,反而贬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推崇工人阶级的自发性,其历史主动性和首创精神严重退化,最终导致各种机会主义思潮泛滥和第二国际的破产。二十世纪中后期,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其社会生产力有了空前的发展,社会矛盾相对缓和,工人运动日趋沉寂。与此同时,它调整了对社会主义的斗争策略,从过去的武装干涉、军事进攻为主,转变为以和平演变为主,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大打所谓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东欧党的领导人却淡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历史责任,放弃了工人阶级的独立性,鼓吹“全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利益”,使改革变成了“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空前严重的挫折。由此看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世界范围内物质条件的创造程度,而且取决于各国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自身实力状况、自觉选择程度和把握机遇的能力。
二、全球化进程对工人阶级的深刻影响
全球化进程中劳动者的能力和作用,已不再是传统生产方式下劳动的简单重复,其在推动经济、科学、社会进步中的功能极大地提升了。二战以来,劳动对象的新发现和重大变化,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流程的变革,具体产品的性能、品种和质量的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等等方面,都出现了新形势。新兴部门、新工作岗位、新产品、新规格不断推出,传统工艺不断被取代,智能劳动所占比重日益增大,劳动者需有广泛、扎实的文化、技术、业务基础,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对资产阶级来说,要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挥劳动者的作用,单靠传统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显然不够了。它必须适应当今科技的、生产的、社会的、工人觉悟的现实,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时政府和企业不得不认真开展相当规模的教育、培训事业以全面提高工人的素质。社会保障事业,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津贴、社会救济,在不同范围内开展,以便相对稳定雇员情绪。推行各项宏观政策,如收入政策、住房政策、环境政策等等,以保持工人必要的收入水平、体力素质和生活情绪。正因为如此,劳动者的地位和作用正从“机器的奴隶”、“说话的工具”,转向对社会生产及经济增长起着崭新的推进作用,并成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能动力量。
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工人阶级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1)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人的绝对增长速度和相对增长速度都显著加快,他们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生产工人的增长速度。直接被吸收参加生产的雇佣劳动者的平均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高度熟练专业工人的数量在增加。(2)工会遇到严重困难,会员人数减少,工会活动明显减弱。政府当局和垄断组织串通一气,向工会施加强大压力。资本家将劳动职能和组织加以改变,以此来增加企业利润,加剧了工人阶级内部的分化,严重破坏了工人阶级队伍的统一。(3)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获得了程度不同的满足。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私人消费,不论是全社会的总规模,还是每个家庭或个人的平均数量,都有明显提高。之后,私人消费结构由基本生活消费品转向耐用消费品,随后又推动向其他相应部分扩展。(4)工人和职员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在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上与资方或其各级代表共同参与制定有关政策,或一定程度参加管理。通过部分减轻其劳动负担,改善其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使雇员产生满足感。(5)重视发扬“企业精神”,激发职工对企业的主体意识,使其为企业的生存发展焕发劳动激情,在集体的大目标中融合个人的小目标,从而缓和、改善了劳资矛盾。(6)工人阶级中出现了自动化生产者和管理者阶层,其核心是由高度熟练的工人组成的,包括:工程技术人员、策划设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这些人工作条件舒适,生活状况稳定,适应能力强,工资待遇丰厚,与传统工人和低级职员有明显不同。
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条件来看,由于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程度还不高,不但在经济上比较落后,在文化上也比较落后,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残余、小生产者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除,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形成也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变和调整的过渡时期,适应新体制要求的法规、政策、管理等一系列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这个转变是一场触及到利益调整、体制转换、观念更新的深刻革命,它必将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诸方面的重大变动,各种矛盾将更加错综复杂。反映到社会精神生活上,将会呈现出积极的、向上的、发展的主流与一些消极东西相伴随的现象。例如:思想解放与思想混乱同时并存,道德进步与道德滑坡同时并存,党风好转与腐败滋生同时并存,法制逐步健全与犯罪时有上升同时并存,科技进步与封建迷信抬头同时并存,教育普及与失学辍学同时并存等等。在这种条件下,拜金主义、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就比较容易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贪污腐化现象严重蔓延等。这些巨大挑战和困难,对工人阶级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发挥其历史主动性形成了严重的障碍机制。
从“一球两制”的大格局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无论在数量还是在发展水平上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言都处于劣势,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必将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1)在全球化条件下的今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颠覆社会主义、一统天下之心并未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又为资本主义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造成了巨大冲击,也给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文化、国家主权带来了巨大威胁。经济科技因素在国际生活中地位凸显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改革,都使意识形态作用相对淡化。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社会主义面临的重大课题。(3)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挑战。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度方面的战略是:把处于过渡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引向完全的资本主义,把已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家演变成为资本主义。为达到这一目的,它们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强加于人,实施“西化、分化”战略。(4)对经济安全提出挑战。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条约、规则、惯例,是由资本主义大国操纵制定的。社会主义参与其中,不得不对经济管理权限做出某些让步,很可能造成经济活动受制于人。金融国际化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资本优势,控制资金流向,制造金融危机,摧毁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其自身的金融危机也会对社会主义国家造成不小的冲击。社会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市场占有份额也面临严峻挑战,跨国公司的经济扩张将挤占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很可能被外资独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造成其在全球范围的领头雁态势,也会导致社会主义就是不如资本主义的闲言。社会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低层次性、单一性和从属性,经济素质低,生产技术落后,竞争力弱,将在相当长时间内陷于被动局面。(5)国家主权面临削弱的挑战。由于全球化被资本主义大国所主导,社会主义参与其中时,它们会以苛刻的条件和手段来对待这些国家。如在我国入关、入世问题上,它们以人权问题为交换条件并要求中国入世后提供性服务,等等。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国家主权提出挑战,也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挑战。(6)全球化可能造成社会主义国家人才外流。目前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收入水平低,知识分子、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全球化很可能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才外流。
三、发挥历史主动性,在不断探索中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目标和规范从某种意义上是相对的、随机的,它的走向是随着参与主体、参与手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兴起和发展,实际上是对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做出的一种反应和斗争。无论是从传统的还是当代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在本质上与经济全球化都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他们全部社会主义思想所遵循的一个基本逻辑是:社会主义随资本主义而产生,依资本主义的变化而变化,直至最终将其打翻,而且在此之前所有国内的和国际的政治活动都是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而进行的,受到由此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架构的限制。因此,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必须放到资本主义的现实和发展的背景下,必须把它与动态的资本主义和变动的世界联系起来。列宁也指出,进入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及其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其发展状况要比《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资本主义深刻得多。资本主义的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主义思想、实现途径及它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关系带来冲击。他认为只有与发达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相联系,落后社会主义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才有希望。否则,“在我国这种小农和最小农生产的情况下,在我国这种经济破坏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支持到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那一天呢?”因此,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在封闭状态条件下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而必须在同其他制度竞争比较过程中进行自我创新。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尽管给工人阶级以巨大的政治、精神的冲击和压力,但决不是说工人阶级只能被动承受,不能有所作为。恰恰相反,全球化为工人阶级历史主动性的发挥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和广阔天地,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吸取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良好机遇。首先,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了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需要同社会主义国家扩大和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发展和其他世界性问题。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在增加,交流与协作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这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十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其次,全球化为社会主义国家发挥后发优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借助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关系的机会,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发展的步伐,使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有一个高的起点,增强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竞争力。再次,全球化进程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束缚自身发展的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的变革和更新。全球化条件下的社会交往不再将自己的“赢”建立在对方的“输”上,而是力图通过满足对方的合理需求,在双方的理解、沟通默契、合作中实现利益均沾或共享,达到一种“双赢”境界。这无疑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理性地去思考、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发展模式。第四,世界市场促成的普遍交往有助于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的广泛传播,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的丰富。个人的解放与世界市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了人力基础。广泛经常的全球性交换,有助于人的需要和消费的社会标准的提高,丰富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发展着人们的能力,有助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只有普遍的交往才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出广大的无产阶级,世界市场促成的普遍交往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准备了阶级基础。
就我国具体情况而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历史主动性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1)树立全球意识,用宽广的世界眼光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开放性的、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从世界大局看中国,在世界大局中发展中国。善于抓住有利的机会和条件,又巧妙地化解对我的压力和困难,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扩大对世界的影响。争取全球化进程中的应有地位。为此目的,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国际活动的各种规则,努力争取世界规则的制定权,保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动与自由;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在创造条件推进商品、资本、技术自由流动的同时,使中国利益在全球化进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和维护。(2)实施积极有效的国际战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并努力发挥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推动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在全球化条件下,整个国家的对外事务有了更高程度的系统性、整体性、主动性和长远性。我们的国际战略,应该是与国内事务紧密结合、面向世界所有领域和所有区域、具有全球性特点的整体战略。这样的战略,要求有更广泛的外延,有更高层次的内涵,有全局性、整体性的谋划,有主动进取的精神,有所有相关领域的联系和配合,有更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方式。要全面分析世界形势的动态和走向,及时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因势利导,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促使其向着更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3)始终不渝地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社会主义的魅力来自社会主义的实力。为此,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高举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旗帜,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拓进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经验,探索新规律,不断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从而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的感召力、吸引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兴与发展,更加有力地维护世界进步力量的利益。(4)在改革创新中把社会主义推向前进。创新是社会主义前进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中国要实现复兴中华民族的光荣梦想,更好地迎接全球化的挑战,就必须在实践探索中全面改革创新。我们不仅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创新,尽快实现与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接轨,而且还要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调整政府职能,提升政府能力,确立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积极争取人类共同利益的新型政治思维。同时,也要对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进行改革创新,加快技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加速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切实解决党的自身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使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坚强有力地领导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的党的自身建设状况如何,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党作为坚强领导核心,发挥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性是无从谈起的。“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说,关键在人。”“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⑦“三个代表”思想,突出概括了党的先进性质和伟大作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面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就要发扬江泽民同志最近提出的“五种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创业,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五种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工人阶级的历史主动性的精辟概括和总结。
标签:工人阶级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阶级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