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向文化产业转型的另类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产业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思路论文,另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3-0013-04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两型社会”的突破口就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是无烟生产、绿色消费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符合“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对GDP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是后工业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是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转型的切入点。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由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向后工业文明时代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超过金融业,其产值超过任何制造业门类对GDP的贡献,2001年达到8.2%。韩国的国民经济因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而富有成长活力,2005年文化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6.57%。美国既是文化产业大国,也是文化产业强国。以文化产品出口为例,2001年达700亿美元,超过汽车与航天产品的出口总额①。
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首次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03年开始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一些经营性文化单位先行试点;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在对试点经验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2007年全面铺开。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和资源重组,催生了一大批很有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集团。据2007年5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测算报告》,文化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1%。虽然这个数字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但它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期刊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文化生活类期刊通过制度创新,确立了市场主体地位,发展成为很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如《知音》《读者》《特别关注》等。但是,为数众多的学术期刊却由于发行量小、无直接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较低、学术影响力不高而广受质疑和批评。例如高校学报,被某些人斥之为“学术垃圾的制造场”,提出“取消一批刊号”的呼声也为数不小。一些期刊业内人士也批评“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普遍质量低下,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堆积学术次品的场所,造成不小的资源浪费”,因此,保留“几百种即可”②。
1 学术期刊向文化产业转型的间接路径
学术期刊是不是真的与文化产业无缘?从表象上看,似乎应该给予肯定的回答。因为就期刊质量而言,影响力高、竞争力强的学术期刊确实不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学术期刊为数更少;就经济效益而言,与文化生活类期刊确实无法相比,而且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基本上都是赔本生意。
但是,这些表象的背后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同时也存在对学术期刊不能正确认识的问题。学术期刊与文化生活类期刊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期刊,前者集中体现为学术性和公益性,其消费群体是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少数精英;后者集中体现为娱乐性和盈利性,其消费对象是大众。由此决定它们不可能走相同的发展路径。文化生活类期刊的娱乐性和盈利性特征,决定它可以直接向文化产业转型,甚至通过资源重组做大做强,成为文化产业集团,这已被实践所证实。如知音传媒集团,总资产逾10亿元,年经营收入3.5亿元,利税1.4亿元,净利润8000多万元。但学术期刊学术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决定了它赖以生存的资金主要靠主办单位提供或社会资助,其生存和发展主要靠提升学术影响力,不可能直接向文化产业转型,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学术期刊虽然不能直接向文化产业转型,但其显性社会价值和潜在经济价值很大,通过经纪人进行市场化运作后,能以间接的方式转化为文化产业,这已为国内外的一些成功事例证实。
国内以“中国知网”为例:2008年系列数据库共出版6622种学术期刊的232万篇文献,机构用户扩展到43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机构用户扩大到556家,国内机构用户达7813家,最终用户达到3200余万人,扩散范围达到128个国家和地区。总访问次数26.63亿次,同比增长45.6%,文献总下载量达8.1亿篇次,同比增长34.5%。系列数据库销售收入为1.8亿元,税后发行收入4028.5万元。可见,学术期刊经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进行资源整合和市场运作后,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此外,“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龙源期刊网”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是文化产业之源,如果没有这些为数众多的学术期刊作基础,何来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或产业集团?
国外以汤姆森路透集团为例:该公司是位居世界企业500强的跨国企业集团,在46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与办事处,为约130个国家提供服务,2005年营业额约为84亿美元。该公司2008年收购路透集团,组建汤姆森路透集团,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信息提供商,营业额达100多亿美元。著名三大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是该公司的产品。三大检索系统由美国科技信息所研制,1997年推出网络版,收录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1000多种学术期刊。2008年,SCI收录自科类学术期刊7792种,其中核心版3753种;SSCI核心版收录社科类学术期刊1950种;A&HCI核心版收录艺术与人文类学术期刊1295种③。该系统最初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其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效益。但自加盟汤姆森路透集团并改名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之后,经过市场化运作,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评价系统和研究咨询系统,经济效益非常显著,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
2 国外学术期刊已成功向文化产业转型
为填补中国在引文分析方面的空白,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于20世纪90年代分别推出《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和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CD);2000年5月,南京大学成功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也推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④。这些数据库借鉴三大检索系统的研制方法,确定了数量不等的来源期刊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引文分析报告。但就其学术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而言,与国外三大检索系统存在巨大差距,离文化产业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即使市场化运作比较成功的“中国知网”等几大数据库,虽然入了文化产业之门,但其学术影响力和经济效益远不如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要成为国际品牌或利税大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同是对学术期刊资源的集成与开发,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国家综合实力、科技发展水平、学术期刊质量等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权威的基础数据和高超的营销策略引起的政策导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少在中国是这样。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中国仅有8篇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但白上世纪末以来,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学术界受所谓“同国际接轨”的驱使,学术标准外移,逐步失去了自己的话语权,把评价学术成果的尺子交给国外的一些引文数据库。从两院院士选拔、基金项目申报、科研成果验收、职称晋升,到大学排名、重点学科申报、博士学科点评审、研究基地的评定等,都把是否在SCI、SSCI、A&HCI和EI来源期刊上发文和发文多少作为权威评价指标和取舍依据;一些学术单位甚至不惜拿出重金,给予作者重奖。更有甚者,还规定只认定国外学术期刊或某些所谓的“权威期刊”。奇怪的是,所谓三大检索产生地的美国并未把它列为“权威”,也不存在评定学术期刊的国家标准,对学术论文的评价主要看被他人引用情况,一些被认为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也非指定,而是在同行学者中达成的不成文的共识。可见,把国外几大引文数据库作为权威学术评价工具,实际上是中国制造出来的一个“怪胎”。但这种导向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推动力,使中国的学术资源无偿地、源源不断地流向这些数据库。
据SCI数据库统计,2008年收录中国内地科技论文9.55万篇,比2007年增加7.2%,占世界总额的6.6%。排名世界第四。EI核心数据库2008年收录中国内地学术论文8.5万篇,比2007年增长12.3%,占世界总数的份额为21.5%,较上一年度提高了2.9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一位⑤。就连汤姆森路透集团发布的《全球科研报告:中国》也不得不发出惊叹,称中国的科研产出量近年来发生了爆炸性增长。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科研产出发生了翻番,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国家。以这一速度发展下去,中国将会在下一个十年赶上美国⑥。被SCI-E和EI收录的中国内地学术期刊也呈增长趋势。被SCI-E收录的内地学术期刊由2001年的67种增加至2008年的108种,被EI核心版收录的内地学术期刊由2001年的107种增加到2008年的197种⑦。由此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科学技术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
但是,在我们为取得的进步而欢呼的同时,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在政策导向的作用下,中国的学术资源正在无偿地、以10%以上的增长速度外流。若干年后,虽然中国可能成为科技强国或学术论文产出大国,但在政策导向催生的“马太效应”作用下,高水平的学术资源将进一步加速无偿外流,提升国外几大数据库和相关学术期刊的权威性、话语权、影响力和竞争力。与此同时,中国学术期刊将受到严重冲击,质量和水平将继续下降,以学术期刊为资源的一些数据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难以提升,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而国外的几大数据库及其来源期刊形成的知识产品在知识产权保护下,以其有利的竞争地位向中国输出,中国不得不花重金购买这些含有中国无偿输出但无知识产权的产品。如《科学引文索引》库,机构用户包库使用一年的经费高达50多万元,而“中国知网”一年包库使用费仅为1万多元,而且前者还不提供全文查询与下载功能。
3 学术评价机制改革是促进学术期刊向文化产业转型的关键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科技软实力将不断提高,中国有能力、有智慧创办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学术期刊是引领科学技术发展和刊载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对增强国家软实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类似于国外引文数据库的具有中国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引文数据库,不仅是将学术期刊转化为文化产业的需要,更是增强中国软实力的需要。
但现行的学术评价机制不仅不利于促进学术期刊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中国学术期刊向文化产业转型,而且在相当程度上起了制约甚至打压的作用,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要改变现行学术评价制度的导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突破西方封锁,逐步走向国际化。通过交流,看到在科学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了热潮。这无疑是必要的,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但在这一过程中,却不自觉地产生了民族虚无主义,把衡量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准”主动交给西方。如同经济领域一样,“标准”是品牌,是财富,是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争夺“标准”本质上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无硝烟的战争,非常激烈。当然,“标准”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介入人为因素,把“向外”作为政策导向就有失偏颇,何况“标准”本身缺乏代表性?只要分析一下几大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就能发现其国别分布极不均衡,用缺乏代表性的数据来计算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或对学术机构进行排名,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如《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只收录了一种中国内地出版的期刊,即《外国文学研究》;《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只收录了两种中国内地出版的学术期刊,即《中国与世界经济(英文版)》和《中国国际法论刊(英文版)》。2008年《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只收录了中国内地1125篇学术论文,这能代表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吗?
遗憾的是,掌握话语权的部门和单位,却人为地把它作为学术评价的权威依据,并演变成学者们追求的目标和提升“身价”的敲门砖。如果按照目前高水平学术论文以10%以上的速度继续外流,相信用不了十年就能排名世界第一,但留给中国的却是影响力和竞争力下降的学术期刊群,更产生不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以学术期刊为资源的文化产业。
因此,中国的学术期刊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变现行的“外向型”学术评价制度为“内向型”学术评价制度,这应成为中国学术界和管理者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其次,建立和完善中国自己的权威学术评价系统。借鉴国外几大数据库的方法,中国创建的一些数据库在技术和方法上都很成熟,并且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有两大问题制约了它们做大做强:一是存在趋同和无序竞争,还未形成各具特色和差别优势的主打产品;二是受外向型评价机制的打压,使它们处在学术评价边缘,加之优质学术资源大量外流,因而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继续支持一些数据库向数字化期刊群的方向发展,实行错位竞争,努力办出各自的特色和水平;二是把中国科学院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和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打造成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学术评价权威数据库,以引导中国高水平学术论文回流,增强这两个引文数据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这样做的结果,在短期内会造成中国的一些排名不佳,甚至很差,但这只是一个“面子”问题,不可能动摇中国的根本。中国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只会一天天缩小。试想,一个没有中国参与的数据库还有什么代表性?同样,一个不能反映中国真实状况的数据库还有什么权威性可言?关键是要自信,做好自己的事。
第三,努力成为国际几大检索系统的平等合作伙伴。中国的文化产业不能关起门来发展,必须融入国际社会,但这种融入不能以失去“标准”和话语权、学术资源无偿流失为代价,必须在平等互利、合作双赢的基础上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汤姆森路透集团旗下的汤姆森路透科技信息集团具有国际大视野和先进的营销策略,中国的两大权威学术评价数据库应同其建立紧密的平等合作关系,以股东的形式加入,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合资文化产业。一旦整体加入,就能很快实现向国际权威学术评价数据库转型。这种转型同现在实行的导向外向型的最大区别是:整体进入其中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都具有中国的知识产权,能从中受益,而不是现在这样无偿“出口”转有偿内销。
第四,不断提升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具有影响力的权威学术评价数据库和学术期刊数字化期刊群,必须以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为基础;而高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必须以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作支撑。现行学术评价导向转向后,外流学术论文中的绝大部分将不再外流,而且随着中国学术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还能吸引一些国外学者的高水平论文。当然,仅靠学术评价导向的转向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把学术期刊办成能引领科技创新、刊载一流学术成果的学术平台。因此,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把建立规范的权威数据库来源期刊准入与退出机制同激励学术期刊不断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结合起来,把规范学术期刊办刊行为同建立学术期刊准入与退出机制结合起来,促进中国学术期刊整体水平不断提升,进而为学术评价权威数据库和学术期刊数字化期刊群源源不断地提供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总之,学术期刊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作为个体只能以文化事业的形式存在,通过对学术期刊资源进行整合并转化为数字化学术期刊群或学术评价权威数据库后,完全可以向文化产业转型。要做大做强,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文化产业,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在政策导向上变外向型为内向性,同时要把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来抓。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作出艰苦努力,而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收稿日期:2010-03-10)
注释
① 傅才武,江海全.文化创意产业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功能作用与价值定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② 孙周兴.大学学报应该怎么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17(13)
③ 于澄洁.SCI、SSCI和A&HCI2008年收录的中国期刊[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9(1):1
④ 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⑤⑦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9[R/OL].[2010-02-10]http://www.casted.org.cn/upload/news/Attach-20091130154058.pdf
⑥ 报告称中国科研产出量仅次于美国[OL].[2010-02-10].http://news.sciencenet.cn/htmlpaper/20091116154812862783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