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商业养老保险的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老保险论文,因素论文,商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商业养老保险是人寿保险公司为了适应市场需求而创造的金融工具。与股票、期货等金融工具一样,商业养老保险的需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导致养老保险的需求的变化。西方有许多学者都曾研究过影响寿险发展的因素,如美国学者Zelizer就美国寿险市场把这些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两大部分。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男女死亡率、精算知识、政府态度与法律制度、人们的购买力;内部因素包括营销技术、公司体制结构、保单的结构和质量,公司财务状况和人们对收支的认识程度等。目前上海的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基本上等同于寿险业务,以下就上海市的实际情况简单论述影响上海商业养老保险的各种因素。
一、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寿险市场最直接和最普遍的因素。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运行结构。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寿险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密切相关。一般经济运行状况可用以下几个指标来描述: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利率或投资回报率。
1.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可用国民生产总值GNP或人均GNP,国民收入NI或人均NI,储蓄总量等指标来表示。一般而言,经济增长将导致人们收入的普遍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当人们较低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被满足以后,较高层次需求如安全需求就会被逐渐重视,人们将更关注自己的生命价值,而愿意投资寿险市场来满足自己安全的需要。韩国教授Kim曾就一组发达国家中计算出人寿保费对GNP增长的敏感系数是0.036,即人均GNP每增长1美元,人均保费支出将增加0.036美元。经济增长与寿险成正相关,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将有利于寿险市场的发展。另外,从世界寿险市场的角度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寿险市场发展程度就越高(见表1)。
表1 世界各国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统计(1992年)
注:保险密度: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额(寿险部分)。
保险深度:保费(寿险)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NP)之比。
资料来源:瑞士《Sigma》1994年3号刊登的1992年世界保费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寿险市场与其它国家的差距和巨大的潜力,也反应了经济增长是寿险发展的基础。
2.通货膨胀率
伴随着经济增长往往是较高的通货膨胀率,这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尤其如此。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腐蚀货币的购买力,使养老保单所提供的实质保障降低,减损养老保单的质量与价值。另一方面,高通货膨胀率还将对寿险公司的营运与财务状况产生不利的影响。近几年,上海经济高速增长的副产品就是持续的高通货膨胀率,在1989年、1994年达到高峰(20%以上),而在这两年,寿险保单的退保率同时相应的上升,寿险保费收入下降。因此高通货膨胀率将阻碍寿险市场的发展。
3.利率与投资收益率
利率或投资收益率是现代经济生活中另一敏感指标。在上海高利率(年利率在10%以上)或高投资收益率的情况下,养老保单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必然会被投资者与其它金融工具作一比较。特别在寿险发展初期,这种金融工具之间的竞争更显得普遍而重要。如果其它金融工具在相同的风险或相同的安全性情况下,能提供较高的投资回报,那么养老保单将被冷落一边。因此,高利率或高投资收益率也将对寿险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社会文化背景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态度、信仰、教育程度和风俗习惯等因素构成了人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对寿险业的发展起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在西方国家中,个人比较关注个人尊严、个人自由、自我救济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因此寿险作为一种自我救济、自我保障和自我实现的工具发展比较快。在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寿险保费收入的世界前十名,其中有八个是西方国家。这与人民所受的社会文化熏陶不无关系,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们通常把寿险看作储蓄工具或是一种金融资产。在日本和韩国,受到商品意识的影响,新一代人的经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烈,这无疑会有助于寿险业的繁荣发展。
社会文化背景对寿险的影响还表现在营销技术(Marketing)和宣传活动。在任何新事物发展壮大时,营销技术和宣传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改变人们的观念,传播新事物、新观念和新潮流,开发新市场。这对于寿险业刚进入高速增长阶段的上海也不例外。当“友邦代理人”开始走向上海千家万户的时候,把保险观念和思想带给了上海市民,保险从业人士也惊喜地发现了中国寿险市场的巨大的潜力。
三、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对寿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以从人口的数量、人口的结构和家庭人口三个方面来考察这种影响。
1.人口总数(Population)
一般而言,人口总数越多,同样条件下,购买寿险的人数就越多,寿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就越大。
2.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结构变化的直接结果。为保障老年生活安定和富足,中年人和老年人是寿险(养老保险)的最大需求者。而在总人数相对不变的情况下,老龄化人口数越多,寿险的需求也就越大。中国是一个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国家,1994年老龄化指数(60岁以上人口数/全部人口数)是9.38%,经预测,老龄化指数将在今后的几十年里逐年攀升,并在2033年达到峰值22.06%。上海的老龄化程度比全国尤甚,老龄化指数1994年达14%。因此上海在总人口数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寿险需求将不断增加。
3.家庭人口数
以往中国人常依靠“养儿防老”和大家庭内相互帮助来抵御个人风险,而今这种可能性在逐渐减少。现代家庭越来越小,越来越核心,这有利于扩大家庭成员对寿险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离婚率的上升导致的单亲家庭增多对一些为保障未成年的子女的教育的寿险保单的销售也有很大影响。1949年上海每一家庭的平均人口为4.9人,到1994年已缩至2.9人,家庭人口规模缩小后的生、老、病、死,需要社会化的、专业商业保险公司为其分担风险。
四、社会保险与福利
社会保险和福利对寿险的总的影响是负面的。一是由于社会保险和福利所提高的保障,可以降低人们对个人风险的担忧,从而减少寿险的需求;二是因为在社会购买保险的总资源一定情况下,用于社会保险方面的多了,则用于商业寿险方面的必然减少。
五、科技发展
科技发展对寿险业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由于最新资讯科技的发展运用:公司运作电脑化,各部门即时联线,自动电话服务,互联网络的启用以及其它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寿险公司的服务快速、高效和专业化。这必然有利于寿险的发展。二,在高技术的支持下,寿险公司将进行许多创新和拓展,开发许多新产品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需求。如为对付高通货膨胀,更灵活地满足顾客的变化的寿险需求而产生的灵活保费保单(Flexible-Premium Life Insurance Policies)、万能寿险(Universal Life Insurance)、变额保险(Variable Life Insurace)等产品。
六、法律制度
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是寿险业经营的重要环境。各国政府和法律一般都对寿险公司的组织形态、财务、经营等方面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管理。法律的限制能提高寿险经营者的质量,而适度的管理能刺激人们对寿险的需求。如最低寿险注册资本、对寿险基金投资的限制(包括投资金额、投资方向和投资结构)以及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等都能起到以上的作用。政府通过法律和政策不仅对寿险业的整体有影响,而且对寿险的各个产品的需求也有不同的影响。比如韩国六、七十年代寿险业的高速发展就是政府干涉的结果,而新加坡在1955年7月1日,公积金法令开始生效后,公积金存款率的大幅上升意味着雇员有更多的储蓄作为退休后的生活费,因此在1967年至1974年市场上出现人们从倾向于投保储蓄保单转而选择购买终身保单的显著变化。新中国第一部《保险法》于199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尽管她在某些方面仍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但毕竟是中国为发展保险业而迈出的坚实的一步。随着各项法令法规的健全,中国保险业的正规化和法制化进程将会加快,寿险市场一定会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
标签:养老保险论文; 商业养老保险论文; 通货膨胀率论文; 社会保险论文; 因素分析论文; 寿险论文; 金融工具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