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3.0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交流论文,模式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信息交流模式的研究
对于传统的以文献载体为主体的学术交流模式,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其中以A.иИ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模式、社会学家William Garve和Belver Griffith的G-G模式、F.W.兰开斯特的情报传递循环圈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科学协会国际委员会提出的UNISIST模式、拉斯韦尔模式最为典型。
(1)А.И.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模式[1]。А.И.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模式是根据美国社会学家Н.门泽尔提出的“正式”过程和“非正式”过程,经前苏联情报学家А.И.米哈依洛夫整理后得出的。该模式提出了科学交流的9项基本过程,并将这些基本过程区分为非正式过程和正式过程。其中,非正式过程基本上是由科学家和专家本人完成的,是通过个人接触进行的科学交流过程,而正式过程则是借助科学技术文献进行科学情报交流的过程。
(2)Garvey-Griffith模式[2]。社会学家William Garvey和Belver Griffith提出了科学交流的系统模式。该模式反映了正式和非正式交流行为,后来被证实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具有普遍意义,G-G模式成为科学工作者在高校教学工作中信息交流的标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有两种,即直接交流和间接交流[2]。信息的直接交流模式主要是指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直接发生联系;间接交流模式主要指通过信息交流新媒介和信息交流系统进行的。
(3)F.W.兰开斯特的“情报传递环圈”模式[3]。这个模式与“非正式过程”无关,是只涉及通过“正式过程”所进行的信息交流的模式。F.W.兰开斯特希望强调信息传递的循环特征,不想把信息从传播者到接收者的传递过程看作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强调信息在涉及“研究开发活动”和“应用活动”的“用户群”中循环流动,此模式细化了文献信息交流情况,突出了信息中心与信息服务在整个信息交流循环圈中的作用。但是此模式仅表示出通过正式渠道进行情报传播的细节,没有表示出非正式的情报通信过程。
(4)UNISIST模式[4]。UNISIST模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科学协会国际委员会通过4年的研究而提出的,它主要针对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交流过程。UNISIST模式的起点是知识生产者传递的信息资源,它通过3种方式进行传播:正式传播渠道、非正式传播渠道和列表传播渠道。
(5)拉斯韦尔模式。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对大众信息交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大众信息交流过程由5个要素构成,即谁(传播者)、说什么(信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给谁(接受者)、取得什么效果(效果)。这就是信息交流学上著名的5W模式,是大众信息交流的古典模式。
文献[5]认为,对信息交流的模式分析,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信息交流的基本模式,二是信息交流的个别模式,对信息交流基本模式的探讨仍然以申农的通讯系统模型为基础。文献[6]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别把情报交流模式分为隐性模式和显性模式、正式模式和非正式模式、物理模式和生物模式,并对情报交流的典型模式即生物传递情报圈、热传导模式、传染病模式进行了比较。如今在网络环境下,学者们又对科学信息交流模式的栈理论进行研究,以及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论与模式进行探讨研究。文献[7]描述了科学信息交流载体整合的思路,认为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载体整合研究的重点应该放在兼容模式的构建上,提出了科学研究成果的发布模式、传递模式和利用模式。
2 Web3.0的核心思想
Web3.0作为Web2.0的新版本是Web的进一步发展。Tim Berners Lee把Web3.0称为“巨大的全球图表”。Bintro.com公司的董事长Richard Stanton回避Web3.0技术上的争论,指出Web3.0社会含义的定义应该简单的集中于个性化。他说“数据变得更加有价值并且当用户经验与个人需求更吻合时得到的回报更大”[8-9]。
从技术的角度看,Web3.0技术的关键是超越Web2.0流行的异步JavaScript和XML(AJAX)模式,使用语义技术促进数据互连和自定义的便携式应用。20年后,Web将会出现新的一系列革新,普通用户也许不会注意到,但是它能彻底改变我们使用计算机的方法[10]。Web3.0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人机间的交流凸显智能性和无障碍性。Web3.0将开创构建网络交流本身的新方法,在Web发展的第三个10年中,将集中于升级Web的基础架构[9]。人们非常关注Web2.0的一个原因是它的技术彻底改变了普通人与网络连接的方式。Web2.0使用户很容易理解Web页面的各种信息,与其不同的是Web3.0的主旨是使软件能理解和明白Web页面上用户提出的请求和发布的信息。语义式搜索和自然语言搜索使个性化的网络应用程序更加智能和更容易使用。通过给Web增加更多开放标准的元数据,或者添加自然语言的含义和结构,使Web机器更加智能,可以理解语言和语句的含义。
(2)无缝地迁移数据。互联网诞生的20周年是一个转折点。Web3.0的大多数技术是用来实现提高数据存储效率以及与数据操作相关的。将来许多由用户完成的搜索和编辑工作将由机器自动完成,实现无缝迁移和推送数据。用户没有必要操心在各种平台中注册个人信息,进行数据分类、编辑Wiki和删除垃圾邮件。
(3)在现有的基础上创建。Web3.0最初的概念是要完全修改网络软件的架构以及元数据和语言的特定标准。但是,现在应用程序只是简单地建立在现有的程序设计基础上。比如,Google在处理链接的内部结构时使用非常简单的方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效果。因此,Web3.0关于网络软件架构等的理念是在已有的架构和设计基础上的实现。
(4)更多的使用语义网[11-12]。在很多应用程序中都使用了Web3.0的先驱技术,比如语义网。语义是一个有想象力的词——用快速方便的方法把数据收集在一起。Google Maps和YouTube等流行站点都使用语义技术。在这样的站点,用户以无缝的方式使用数据,而在后台数据是从一个服务器送到另一个服务器,然后才呈现给用户。
(5)语义和社会搜索。随着时间推移,使用Web3.0技术的Web应用和Web服务将大量涌现,语义和社会搜索相结合为用户创建更好的体验,帮助他们跟踪所感兴趣的东西。总而言之,Web3.0技术将创建更加智能、更加有效的Web程序,能大大减少在网上编辑和公布信息的时间。只要网上存在的信息用户就能搜索到。Web3.0的关键点就是效率。
3 基于Web3.0的网络信息交流的特征和模式
3.1 基于Web3.0的网络信息交流的特征
在Web3.0的环境中会产生更有效、更合理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能更有效、更及时的推广知识,使更多的受众感受到知识的快乐。新的网络交流模式将具备以下特征:
(1)应用Mashup技术对用户生成的内容信息进行整合,使得网络信息交流平台中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便于检索[13]。将精确地阐明信息内容特征的标签进行整合,提高信息描述的精确度,从而便于互联网用户的搜索与整理。
(2)使用UGC的筛选性过滤,对用户的发布权限进行认证,对其发布的信息做不同可信度的分离,可信度高的信息将会被推到网络信息交流平台检索的首项,同时提供信息的用户的可信度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通过TAG/ONTO/RSS基础聚合设施、语义网构建完备的内容聚合与应用聚合平台。
(4)应用偏好信息处理与个性化引擎技术,对用户的行为特征进行分析,既寻找可信度高的UGC发布源,同时对用户的搜索习惯进行整理、挖掘,得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帮助用户快速、准确地搜索到自己想要感兴趣的信息内容,避免大量信息带来的搜索疲劳[12]。
(5)依据生成和发布信息的质量高低和数量多少,生成者或者发布者将获得相应的可信度值等网络财富,能体现内容生成者和发布者在网络交流中的增值价值。
3.2 基于Web3.0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
基于Web3.0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具有的小世界现象、社会网络性、长尾效应及其信息自组织等特点,新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基于Web3.0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中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界限逐渐模糊,在模型中未将二者区分。用户可以利用这种交互协作平台,实现人与人间的沟通交流,促进知识传递、思想碰撞、知识分享。在这种模式中人们发布信息的时间可以缩短;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得到提高;搜索信息的准确度得到提高;各种终端设备都可以与该平台相连;各种语言都可以在乎台上识别;平台能根据用户个性化配置推送更符合需求的各种信息。
图1 基于Web3.0的网络信息交流模式
由图1可知该模式是通过Mashup技术、OpenID数字身份识别框架、UGC、语义网等技术构建的网络交流平台。用户(该模式中的用户可以是人或者设备)可以自由创建和发布信息,根据平台内的微内容使用Mashup和UGC技术对发布的信息进行双向修改和糅合,同时平台对用户的可信度进行认证。平台中经过内容聚合和整合的信息通过用户的个性化配置推送给用户。用户在搜索信息时也能在个性化配置的基础上得到更精准的反馈信息。
3.2.1 支撑该模式的关键技术
(1)Mashup,在国内一般被译为“混搭”,也有人将其称为“汇聚”或“聚集”,是一种新型的基于Web的资源集成应用程序。简单来说,Mashup是一种集成方案,与传统资源集成方案不同,Mashup提供了一种基于Web的轻量级的内容集成方法,Mashup的服务和应用就是面向最终用户的,用户可以根据需要组装出自己的Mashup应用程序。在图1中通过使用Mashup来整合用户生成的内容,使信息的特征更加明显。
(2)OpenID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身份识别框架,它具有开放、分散、自由等特性。在图1中通过OpenID来开放名声、跨域身份和个人数据。实现用户信息和身份的判定,奠定个性化配置的基础。
(3)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被Wikipedia定义为“在线用户生成的内容”,对于其含义的深入理解,可以通过公众需求、创造性的努力、非专业手段三个特征大致给出UGC的范围。在图1中使用UGC的筛选性过滤分离出可信度更到的信息,并结合平台中的微内容进行修正,把更准确的信息传送给需要的用户。
(4)语义网(Semantic Web)的目标就是定义、互联一个在功能方面不仅仅显示内容(给人看)的网络,还要尽量使得机器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程序自动操作、集成以及重复使用整个网络上的信息。简单地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在图1中语义网可以自动聚合内容和各种应用,为用户提供精准、快速搜索和推送个性化的信息奠定基础。
3.2.2 该模式的基本流程
(1)用户创建的信息根据平台的信用级别和发布权限管理,形成可控的信息。
(2)经过UGC筛选分离出可信度高的微内容。可信度高的内容会放到信息检索首项。同时平台会相应修改用户的信用级别和发布权限。
(3)高可信度微内容通过Mashup整合
使得内容信息的特征性更加明显。
(4)特征性明显的高可信度信息在语义网中不断进行修正,形成不断完善准确的信息。
(5)完善准确的信息,根据用户搜索习惯、搜索历史和个性化配置被推送给用户。
4 基于Web3.0的网络交流模式与传统信息交流模式的对比分析
4.1 融合了正式与非正式交流
在传统的信息交流理论中,门泽尔(H.Menzel),提出了著名的正式过程和非正式过程交流论;William Garvey和Belver Griffith提出了科学交流的系统模式,该模式反映了正式和非正式交流行为;F.W.兰开斯特的“情报传递环圈”模式只涉及通过“正式过程”所进行的信息交流的模式。如今,伴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在Web3.0环境下非正式交流变得更加普遍和流行,人们通过各种社会网络应用程序、MSN、QQ、Blog等进行非正式交流,这些非正式交流与人们的科研、工作、学习息息相关,具备了正式交流的元素并且克服了传统交流模式的劣势。同时,正式交流也从非正式交流中汲取有利做法,承担非正式交流的某些功能。因此,在Web3.0环境中实现了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的融合。
4.2 实现了可控、可信的多向动态自由交流
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分为多向主动、单向主动、多向被动、单向被动四种模式,这四种传递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静态的[14-15]。到了Web2.0时代,网络信息交流模式是动态自由交互式的,人们可以随意在Bolg/Wiki上发布和回复信息。在基于Web3.0的网络交流模式中将实现可控、可管理的多向动态自由交流。交流的各方在这种环境中可以动态自由地创建、修改信息,但是这种自由是依据交流各方的可信度以及平台语义网中的微内容来给定的,所以是可控和可管理的多向动态自由交流。同时,在Web3.0网络交流模式中根据交流各方的个性化配置文件、搜索历史、信息可信度值,系统能更精准地推送和发现交流各方需要的信息,实现了可信的多向自由交流。
4.3 实现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协同传播方式
传统信息交流理论借鉴传播学的原理将信息的传播交流区分为信息的自我传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拉斯韦尔模式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对大众信息交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Web3.0环境中的交流改变了传统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线形或树形交流结构。在这种环境中的网络传播实现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协同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所有网络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在这种情况下,Web3.0的交流模式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协同传播方式,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收稿日期:201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