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论文_邓艳菊

湖南省永州市新田县人民医院 湖南新田 425700

【摘 要】目的:对比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5年1月~2016年,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7例,均采用MRI、CT诊断。结果:MRI检查终板变性、硬膜病变、黄韧带增厚、神经根受压敏感度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椎间盘CT值(67.4±10.6)HU,低于周围骨质(90.4±14.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对终板变性、硬膜病变、黄韧带增厚、神经根受压敏感度较高。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MRI;CT

腰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的椎间盘病变,我国发病率约为0.3%~0.5%,近年来因人口老龄化,坐位工作者、腰部体力劳动者增多,发病率呈快速上升[1]。腰椎间盘突出是腰痛常见病因之一,约占门诊腰痛的1/5,除腰痛外,还可出现神经损伤症状,严重者可并发坐骨神经痛、马尾综合征,患者疼痛难耐,运动功能减退,脏器受椎体压迫出现功能障碍[2]。世界卫生站组织报告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已成为居民七大慢性之一,防治形势不容乐观。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制较复杂,治疗技术以微创为主,术前准确的诊断,对于手术选择、术中操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次研究采用对比研究MRI、CT在椎间盘突出诊断中的价值。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以2015年1月~2016年,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入组。纳入标准:①采用手术治疗,内镜、椎间盘镜治疗,术中明确诊断;②临床资料完整;③均进行过术前MRI、CT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1周。入选对象67例,其中男40例、女27例,年龄35~56岁,平均(45.8±5.1)岁。病程(4.1±1.6)年。直腿抬高角度(57.1±5.6)°。均为单段突出,集中在腰4-5段50例,其他17例。

1.2 方法

CT检查:GE ProSpeed 64层螺旋螺旋,层厚1mm,层距1mm,检查前训练屏气,俯卧位,先行椎间盘常规CT平扫,定位椎间盘,1%利多卡因局麻,于棘突旁椎板下缘穿刺,沿硬膜外进针,抵达椎间盘中心,注入对比剂碘海醇,进行增强扫描。MRI检查:Siemens 2.0MRI磁共振成像系统,脊柱专用线圈,FSE序列进行T1WI腰椎矢状位成像,FRFSE序列进行T2WI矢状位、横断位成像,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采用T1WI或脂肪抑制T1WI序列。参数:层厚2.0mm,间距1.0mm,矢状位,TR 300~660ms, TE10~30ms,矢状位T2WI TR300~4000ms,TE60~70ms,横断位T2WI TR3000~500ms,TE112ms。薄层扫描:层厚2.0mm,矩阵512×512,FOV280cm×280cm,层间隔1.0mm。两位脊柱外科、放射科医师联合诊断。

1.3 观察指标

手术、MRI、CT检查,确认的椎间盘膨出、椎间盘脱出、髓核异位等病变检出情况。变性椎间盘与周围骨质CT值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CT值指标采用(Mena±SD)符号( ±s)表示,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服从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类病变确诊例或率采用符号n、%表示,采用 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MRI检查终板变性、硬膜病变、黄韧带增厚、神经根受压敏感度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椎间盘CT值(67.4±10.6)HU,低于周围骨质(90.4±14.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还检出椎间异位、边界模糊、后缘锐角等改变,检出Schmorl结节19例、真空征5例。MRI检查根据髓核是否破裂表现不尽相同,典型的表现为突出低信号扁平形、圆形、不规则形纤维环,游离髓核碎片周围低信号,Schomorl结节表现为周围环绕薄层低信号带,同时检出神经根受压,另发现2例脊髓内水肿,表现为硬膜囊外出现弧状或短条高信号。

注:与CT相比,*P<0.05。

3 讨论

从本次研究来看,MRI、CT都能够获得较丰富的影像学资料,分析椎间盘突出的结构以及功能改变。两种方法对椎间盘膨出、椎间盘脱出、椎间盘游离、髓核异位、Schmorl结节等都有较高的敏感性。MRI在终板变性、硬膜病变、黄韧带增厚、神经根受压诊断上有一定的比较优势[3]。MRI分辨率更高,对软体组织成像病变的诊断效果较好,可判断髓核、囊膜受压、神经根损伤情况,综合判断椎间盘病变严重程度,对急性期炎症、水肿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无电离辐射,适用于孕妇等特特殊人群检查[4]。当然,需注意都是,MRI并发给万能灵药,许多腰椎间盘突出病程较长,出现了局部钙化表现,影响MRI检查效用。MRI价格更为昂贵,这可能是部分患者无法接受的[5]。CT通过直接以及间接表现,对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也可较好,可作为保守治疗首选检查策略,对于有手术治疗需求患者,还需联合MRI。

综上所述:MRI在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价格昂贵、接受率低等缺陷。

参考文献:

[1]张传政,赵列宾,仇晓春,等.我国社区慢性病管理10年文献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33(9):1292-1295.

[2]项 姣,赵家贵,陈家骅,等.PTED与MED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meta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杂志,2015,28(8):83-89.

[3]王鹏,周庄,张恒,等.椎体软骨下骨与椎间盘退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29(3):375-378.

[4]王鹏,伍骥,郑超.生物力学对椎间盘营养及其退变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3(3):260-264.

[5]彭宝淦.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疗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5,21(5):321-326.

论文作者:邓艳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8

标签:;  ;  ;  ;  ;  ;  ;  ;  

腰椎间盘突出MRI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比较论文_邓艳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