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心灵的舒适安居,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舒适论文,心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87; 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14)06-0149-04 绘本是picture book的译称,是用图画、光影讲故事的书;无字,或者有画龙点睛的少量文字,犹如优秀电影镜头叙事的纸质版,是图文作者不可思议的想象力和哲学思考能力的见证。绘本有成人绘本和儿童绘本,大多数绘本老少咸宜。绘本起源于西方,开创者英国凯迪克(1846—1886)复调音乐对位法似的绘本,让图画主诉,文字成为配角。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就会相信谎言,存在于黑暗、消散于黑暗,而心灵却在阳光沐浴中长眠。”①无字的绘本是作者使用图画、影像在不同向度上与读者的经验感悟交织、互动来完成故事的一门艺术。有字的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故事、表情达意的读本。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交织、互动,故事一目了然或者耐人寻味。绘本艺术讲究审美,其刻画人物,情节完整,传递价值观,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看图识字之类直白图画书。 家庭,是生活的地方,也是学习的场所。父母、兄弟姐妹之间通过绘本向多元化的作者、思想家、艺术家学习,学习语言表达与互动交流,学习间接的生活经验。②绘本成为亲子阅读、家庭教育的首选媒介。很多人阅读世界各国的绘本,不由得深深地为其中包含的那些隐秘而深刻的生命内容和文化信息所震撼。绘本阅读照亮了人类身份认同的脆弱之处,协助他们调整人生观念,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现实、与此在的世界和谐相处。孩子们更是在直观的绘画故事细读中建立起系统的感知经验和世界观,以更智慧的方式拥抱未来的生活。 加拿大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培利·诺德曼指出,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讲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以及两者结合后产生的故事。绘本阅读的教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角色认同的启迪、文化默契的养成、正向互动模式的探寻。 一、勇于担当:角色认同的启迪 我是谁?如何做一个令人敬爱的善的父母?怎样成为一个好的子女?怎么承担那么多角色——基于不同的宗教立场、文化、文明、阶级、性别、职业、语言、文学、科学、音乐、道德或政治立场?幸福有可操作的模板吗?这些多数家庭永恒的疑问,伴随着人类生命的来去变化轨迹,追随着每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对自我的认知,角色意识的觉醒,有助于个体在家庭、社会互动的行云流水或者疾风暴雨中坚定自己的航向,在人性的多面性碰撞中照顾好自己的冷暖,积极有效地应对家庭结构模式、家庭关系情境与社会的强弱链接。 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与亲子类节目、心理节目大流行和相关的文化现象,暴露出我们社会存在的家庭教育生硬笨拙、现代亲情文明普遍严重缺失的端倪、当事人内在的焦灼矛盾和需要专业人士帮助指导的隐忧。如何主动担当,对自己、对父母、对环境、对陌生人的接纳程度与分寸感,都可以在绘本阅读中找到成功的参照和学习的榜样。 德国最受欢迎的儿童文学家、插画家创作的畅销世界的亲情绘本《小熊比尔和大熊爸爸》系列8本《和你在一起真好》、《你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你拥有我,我也拥有你》、《找找你的生日礼物在哪儿》、《你是我最好的圣诞礼物》、《没有我的比尔可不行》、《比尔可真会安慰人》、《今天我们学游泳》,激活了读者深厚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向他们提供自我家庭存在层面的深刻观照,在纯粹简单的状况下感受并体验父子关系。没有高高在上的道德说教,却是难能可贵的道德生存范本;没有喋喋不休的大道理,却与宏观微观的人生秘密息息相通。 图文作者内勒·莫斯特、米歇尔·朔贝尔的完美合作,体现出他们对相当多特定年龄段父子行为和心理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卓越的再现能力。在光影的变化中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氛围,把人生中合乎习俗和道德的礼仪规则、行为方式娓娓道来,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父子感人互动的日常生活故事,以孩子的视角树立起一个强大、温情、极其有爱的父亲形象,仿佛提供了一个家人之间的亲密性与独立性、情感与理智的平衡的可操作模板,给予读者大的爱和美的熏陶,又具有实际的榜样作用。 其中的一本《你是我最好的圣诞礼物》,很多家庭如获至宝,百看不厌。爸爸精心为比尔准备圣诞礼物,却自称是给圣诞老人帮忙,还和跃跃欲试、好奇心重的儿子约定“不许偷看”,把神秘的期待和惊喜一直酝酿、延展到最幸福的高潮。在父亲榜样的示范效应过程中,儿子也学着去关心爸爸:比尔自己清理出大盒子为爸爸做准备,比尔祈祷、期待圣诞老人给爸爸礼物,比尔为大熊画自行车、帆船、汽车、新毛衣。“没有收到礼物的人,可能会有些伤心吧,只能盼望下一个圣诞节到来了。”比尔有些难过地把图画送给爸爸:“等到明年,我长大了,一定会送你真正的圣诞礼物。”他向大熊保证。孩子的纯真、良性互动模型的习得,在故事情节中自然而然生成,看得读者心潮澎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启迪。 日本酒井驹子创作的《我讨厌妈妈》,表现出他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系擅长油画的特点,颜色搭配大胆有魄力,以四分之三强比重的淡蓝色为背景,配合白色、淡黄色、有限的黑色等色块,重点突出、情境鲜活,隐含在表面不满中的爱意浓郁的主题扑面而来;不均匀的色彩、黑色的轮廓线活泼生动,满腹“牢骚”的小兔子看起来没完没了的“还有……还有……”的控诉——日常生活中一地鸡毛的细碎观念冲突、甚至欲去还留地索取母爱的复杂心理描写,子女与父母的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戏剧化小九九跃然纸上。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正如童书是世界文化之意识形态结构的一部分,童书历史的建构也是充满意识形态的。童书的历史主要是从两大视角建构的,一是从英语文化中心的视角,一是从男性的视角(当然,这两大视角距离不偏不倚的位置还差得远了)。其他视角的历史建构——例如女性主义、同性恋以及童稚取向——仍有待书写”③。 二、规矩方圆:文化默契的养成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在口头文化还是在印刷术文化中,信息的重要性都在于它可能促成某种行动。”④奥斯卡·柏尼菲创作的哲学绘本系列《幸福是什么》、《知识是什么》、《我是什么》、《好和坏是什么》、《生活是什么》、《社会是什么》、《自由是什么》、《情感是什么》、《艺术和美是什么》、《人性的善与恶》、《人类的信仰》,高屋建瓴、图文并茂地对文化方方面面的根本问题做了开放式地、深入浅出的提问和讨论,让读者在绘本阅读中经历广泛深入的独立思考,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形成人格类型的根。 优秀的图画书,能给喜爱读书的孩子们以大风暴中紧急抛锚般的定力。这力量绝非道义上的概念,而是可以信赖的力量。⑤ 爱自己、爱自然、爱朋友,勇敢捍卫、发展自己,诚实、博爱、宽恕、和睦相处,是非常重要的故事精神,也是现代文化中具有基本政治正确性的价值观,是中国梦实现过程中需要发扬光大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经现代文明普遍浸润的绘本,是文化传承的一种喜闻乐见的传播媒介,寓教于乐。无论是个体的默读,还是群体的讨论、分享,都是文化默契的养成、文化附加值生成放大的过程。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飞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由此派生出许多新现象、新问题,需要实事求是地运用新思路、新方法去巧妙应对。弥漫的焦虑,是因为人们迫不及待想成功,想好上加好;但又不知道这样的期待如何才能同时达到,不知道梦寐以求的名利是不是就可以让自己满足。解决问题,安置灵魂,和谐相处显然都要靠文化的抚慰和滋润。阅读绘本的每个家庭都在面对消费主义时代的难题、举世普遍的思维错位与压力。父母经营的家庭,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情的充沛、义的明晰,是家庭教育在文化哲学空间的核心价值,关系到享有者的身心灵的修养。 《乔治和玛莎》系列的出版让1942年出生于美国得克萨斯州的马歇尔一举成名,也让他找到了自己后半生努力工作的方向;2007年获美国图书协会颁发的“劳拉·英格尔斯·怀德”奖,表彰了他对儿童文学作出的巨大而持久的贡献。 《乔治和玛莎》是一系列关于两只重量级河马朋友之道与术、友谊与边界的故事,深入细微地揭示出友情、边界的建设步骤,自我与他者矛盾冲突的多样化和应对技巧,人际关系互动中情商、内在道德结构的弹性和智慧的能量。他们的情商、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方法,在幽默风趣的情节发展中与他者交往、合作的能力,决定他们获得的成功和幸福的层次与质量。其中的方法与桥段,具体、滑稽、有趣味,是引人入胜又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正如在家庭里父母不能自由支配子女一样,我们也不能赋予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自由支配权,无论前者来自匿名大众还是知识特权阶层。”⑥ 《两个好朋友之间的五个小故事》、《安可》、《崭新的开始》、《快乐的一天》、《乐不停》、《回到小镇》、《转啊转》七个系列,全面系统,细节准确到位,示范性、操作性很强。前3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学的生活化呈现。后4册是形形色色的童年恶作剧。绘本以对照的写法形象铺陈了友谊之道,尊重、互补、体谅的方法,成就了幸福的亲近感和可实现性。阅读的过程好像是打开智慧之门,对于不同年龄的读者,都会有莫大的启发。 “家庭是一组有生命的关系,具有抑制或增强所有人类经验的能力”;“家庭以结构模式主宰我们的生活,与骨骼牵制我们动作的意义是一样的”;“一个孩子的生理症状应该放到家庭关系的情境中加以‘了解’。”⑦家庭文化是指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是其认识自身与他者的体现。个人的成长是通过学习精华而走向文明,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一个家庭的生活形式、阅读习惯,就是它的文化。众多的家庭,形成了五彩斑斓、兼容并包的社会文化。人们在文化中或党同或伐异、经历战争与和平,生生不息。 三、信任鼓励:正向互动模式的探寻 广泛深入地阅读(无论是欧美、日韩、台湾和后起之秀的中国大陆优秀绘本),会让读者越来越倾向于理解1788年康德出版《实践理性批判》时提出的“人即目的”——人决不能被任何人,甚至不能被上帝,只当作工具,而不同时作为目的本身。事实上,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消费主义的甚嚣尘上,让许多人迷失在欲望和利益的争斗痛苦中,丢掉了简单朴素生存的快乐趣味。 一位优秀的绘本作家、图文作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剧作家。他在色彩、构图、线条、光影的掌握和控制过程中娓娓道来,画面叙事中懂得运用恰如其分的主次比例协调搭配秘诀,出色营造绘本画幅系列的戏剧性效果,洞察人性的漏洞与神奇,关怀心灵的滋养与安置。近年来,绘本成为越来越多亲子阅读、家庭共享的首选媒介,给亲人们的交流提供话题和参照,多源于此。 绘本技术、结构方式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永远是人,或者人的隐喻物。无论是写实的还是寓言体的绘本,无论是插画还是摄影等方式,即使是大量借助科幻、变形、象征的手法,精心刻画的依然是人的言行、挫折、克服困难的种种生存境遇,人的性格冲突、情绪感受、心路历程,尤其是百转千回之中的情商、斗智斗勇、创造力。阅读之后,难以忘怀的情节、光影勾勒描摹的生活碎片,会在不确定的未来的某一刻穿越时光回馈读者,给人启发和警醒,甚至令人顿悟。 视觉化的绘本形象丰富多元,帮助人们开阔视野、求同存异。视觉艺术绘本融汇了电影、文学、美术、哲学等学科的成果,借助互联网为我们搭建了互动多赢的通道,提供了超越陈规陋习的精神资源。 《点》(The Dot),是加拿大绘本作家彼得·雷诺兹的图文作品,是他关于积极互动创造奇迹的故事系列中的一部。故事开门见山,“美术课结束了,瓦士缇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椅子上。她的图画纸上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的教室里,背对着黑板、时钟、门、课桌上边的纸笔,她双臂交叉愤怒又无奈地趴在椅背上,短头发披散着,很难对付的样子。 老师弯下腰看了看那张白纸。“啊!暴风雪中的一只北极熊。”她说。 “真可笑!”瓦士缇说,“我就是不会画画!” 老师笑了。“那就随便画一笔,看看能画出什么。” 瓦士缇抓起一支笔,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一下。“完了!” 老师拿起图画纸,仔细地研究起来。“嗯——” 她把图画纸推到瓦士缇面前,轻声说:“现在,请签名。” 瓦士缇想了一会儿。“好吧,也许我不会画画,但是我会签名。” 一周以后,当瓦士缇走进美术教室的时候,她惊讶地发现老师的办公桌上方挂着一样东西。那是个小小的点——她画的那个点!还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 “哼!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瓦士缇打开她从没用过的水彩颜料,说干就干。……⑧ 瓦士缇的创作激情,势不可挡地爆发出来。她涂啊涂,画啊画,不断做出各种尝试。“几个星期后,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瓦士缇的点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通过努力获得成就感和自信的她,面对仰视着她、不自信的小男孩,也可以鼓励他用行动重建信心。老师成功拓展她信念、才华的方法,被她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其他人身上……毫不动摇的无条件信任,温柔礼貌的坚持,必要的仪式性流程,关键性的当事人“签名”行为对于主体的确认、尊重、强化,等等,让彼此舒服愉悦的教育方法,妙不可言;同时也让读者相信:创造奇迹,只是时间问题。 在书的最后一页写着:献给我七年级的数学老师——马特森先生,是他鼓励我“画一笔”。 《味儿》是加拿大绘本作家彼得·雷诺兹的另一部图文作品,是关于雷蒙喜欢画画、受到哥哥嘲笑以后的自我否定、受到妹妹崇拜肯定以后重拾信心的故事。他不但能够画出有味儿的作品,还能写出有味儿的诗,去过上自由自在的有味儿的生活……在书的最后一页写着:献给我的美术老师——杜戈·考恩菲尔德,是他激励我为自己而画,并找到自己的声音。 彼得·雷诺兹1961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艺术院。他的一系列绘本,一直都在关注、赞美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师生之间)因为信任、鼓励而产生的化学作用,主人公从不自信的烦恼到脚踏实地努力行动、用作品获得成绩和自信,最后慷慨地把自己获得的正能量回报、奉献给社会。“我去学校访问的时候经常问孩子们谁喜欢画画。”彼得·雷诺兹说:“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举手。到了四五年级,大多数孩子都不举手了,或者都指向班里的‘小艺术家’。看着孩子们的创造力一点点减弱、消失,是件很悲哀的事。我确信这是因为他们很早就知道,有些‘规矩’必须要遵守。但是,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是可以改变规矩的,或者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规矩,甚至忽视规矩,从而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传统线性的、单向度的、迷信暴力的教育,强调、依赖外部控制,三令五申各种戒律、规则、教条,利用人们因为害怕惩罚、内心恐惧而不敢去做某些坏事情,期望得到什么回报利益而做好事……这样的教育,容易严苛、僵化、忽视个体的多样性和人性的自由与多元化需求,引发的反弹难免是为所欲为、肆无忌惮、恶的泛滥。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和互动方式,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更新,更需要心灵的舒适安居。 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大奖得主的代表作《家庭作业》,开篇就是山羊老师布置的一道名叫“拥抱”的家庭作业,让各种小动物们大跌眼镜又兴奋无比地议论纷纷。主人公小鼹鼠迫不及待回家,却依然因为弟弟妹妹而忙碌的妈妈无暇及时回应他的情绪而倍感委屈;晚饭后,一家人争先恐后拥抱他、一起完成特殊的作业以后,孩子一度的疑虑、自寻烦恼烟消云散,深切感受到家庭祖孙三代之间温暖的亲情、爱的力量;曾经匮乏的爱和自信,犹如充满了电,他安然入睡,信心满满去上学,兴高采烈地向老师、同学们汇报完成了作业的快乐和自豪。 “文学以其独特的方式引导人们探索、追寻以及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因为,从文学中我们可以经历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人生。因此,透过文学,我们将更能宏观而诚实地洞悉生命中的所有脆弱。”⑨绘本亦如是。 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的快速改变,社会生活液化一般流动不居,促使当代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向着以“流动的现代性”为主导的社会模式发展:尊重人及其家庭的终生、世代传承意义,尊重人性的多样化、有限性和不完美,个人自由发展得到正视和保障。个人自由、人的主体性、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一浪潮中,现代绘本及时再现、表达了自由人真善美的呼声,并且协助人们在此起彼伏的局部冲突中努力克服困难,勇敢地创造和而不同的新世纪,积极努力走向动态的和谐。 [收稿日期]2014-08-30 注释: ①[德]伯特·海灵格、根达·韦伯、[美]亨特·博蒙特:《谁在我家》,第3页,张虹桥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版。 ②[韩]金淑玲(音)、陆吉娜(音):《母亲绘本阅读现状以及与幼儿的语言表现力的关系》,第73—94页,洪一译,Korea Journal of Child Care and Education,Vol.50,2007.9.1。 ③[英]彼得·亨特主编:《理解儿童文学》,第7页,郭建玲、周惠玲、代冬梅译,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 ④[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第91页,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⑤[日]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第58页,郭雯霞、徐小洁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⑥[法]弗朗索瓦兹·多尔多:《儿童的利益》,第401页,王文新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 ⑦[美]萨尔瓦多·米纽秦、麦克·尼克:《回家》,第2页,刘琼瑛、黄汉耀等译,希望出版社2010年版。 ⑧[加]彼得·雷诺兹:《点》,邢培健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 ⑨[英]艾登·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第9页,许慧贞、蔡宜容译,南海出版公司2007年版。阅读图画书:心灵的安慰和安慰_国际绘本大奖论文
阅读图画书:心灵的安慰和安慰_国际绘本大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