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_自我概念论文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崇拜论文,偶像论文,概念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提出

偶像崇拜(Idolatry)是个人对所喜好人物的社会认同和情感依恋,其本质在于对崇拜对象的社会学习和依恋[1]。人们之所以崇拜偶像,是因为相信偶像的最真实性[2]。

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可能是其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渡性行为。一方面,偶像崇拜使他们产生排斥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迷恋或向往远离现实的人格形象和生活方式,并且,偶像崇拜还常常削弱青少年的自我约束机制,甚至使他们产生超越于社会规范的行为表现[3]。而且,某些偶像崇拜行为会占用青少年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有些崇拜明星的中学生大量收集有关偶像的资料[4]。因此,许多教师和家长担心偶像崇拜行为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

另一方面,青少年处于心理上重新建构自我的阶段,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自我否定期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种新的情感依托与情感表现并获得自我独立感的完美形式,它具有重要的自我平衡功能,有利于青少年投射自我及自我价值[3]。正如艾里克森所指出的,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混乱与同一性形成相冲突,从而获得新的同一性的时期,在寻求新的自我连续感和一致感的过程中,有些青少年热衷于寻求崇拜者,以获得稳定的自我同一性[5]。青少年对崇拜偶像的理想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他们重新自我确认过程中的心理冲突与矛盾[1]。

可见,偶像崇拜与青少年自我的发展关系密切。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自我的主要成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概括地说,它是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价值和社会接受性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即个体把自己当成客观对象所作出的整体认识[6]。自我概念是通过对环境的经验和解释形成的,并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及自己对自己行为的反馈和归因的影响[6][7],它反映自我认识甚至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对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影响深刻[8]。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认识自我,努力寻找社会情境,通过自我认识及自我反馈来表现其特点和行为[9],并逐渐形成主动、全面、深刻的自我评价能力,学会辨证地分析自我,其自我概念内容逐渐变得丰富多彩[10]。

近年来,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11],这对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青少年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重要意义[12]。并且,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也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关于青少年偶像崇拜及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4]。本研究旨在考察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特点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并提出假设,认为有无偶像崇拜及偶像类型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具有显著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用整班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北京市某普通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选取428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详见表1。

表1 被试情况描述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高三合计

女 3236443141 33 217

男 3436323440 35 211

总数

6672766581 68 428

2.2 工具

2.2.1 偶像崇拜问卷 通过访谈班主任和中学生,了解中学生对偶像崇拜的认识,并据此设计该问卷,主要关注中学生是否有偶像崇拜和偶像的类型两个维度,同时,也考查中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和特点。问卷由学生回答,主要包括以下问题:你是否有崇拜的偶像?最崇拜的偶像是谁?崇拜偶像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希望自己将来成为偶像那样?你认为祟拜偶像带来哪些收获或帮助?周围的同学、教师和父母如何看待偶像崇拜?

2.2.2 自我描述问卷(Self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SDQ)该问卷由陈国鹏等人修订,由102个项目构成11个维度:语文、数学、一般学校、体能、外貌、异性关系、同性关系、亲子关系、诚实可信、情绪稳定、一般自我。其中,语文、数学、一般学校等综合为学业自我概念;体能、外貌、异性关系、同性关系、亲子关系、诚实可信、情绪稳定等综合为非学业自我概念。问卷采用6分评定,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记为1至6分。

本研究中,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均比较高:总量表为0.94,各子量表从0.71到0.82,学业自我概念为0.84,非学业自我概念为0.90。表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内部结构效度。

2.3 研究过程 将偶像问卷和SDQ问卷装订成册,进行团体施测。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确定由班主任担任主试,并对主试进行严格培训。施测前,由研究者向各班学生解释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发挥主试的积极作用,避免其消极影响。施测时间约40分钟。

2.4 统计分析 本研究发放问卷448份,筛除不合格问卷20份,有效问卷为428份,有效率为95.5%。对问卷各项统一编码,由SPSS for Windows 9.0进行数据录入、管理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

在被试中,有86人(20.1%)回答没有崇拜的偶像,有342人(79.9%)回答有崇拜的偶像。有偶像的中学生人数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人数(=153.12,p<0.001)。

中学生最崇拜的偶像主要归为八类:歌星影星(144人,占总人数的33.6%)、著名人士(95人,22.2%)、体育明星(33人,7.7%)、父母(27人,6.3%)、同学(9人,2.1%)、教师(7人,1.6%)、自己(7人,1.6%)、其他(20人,4.7%)。其中,“著名人士”指文学家、政治家、英雄等对社会进步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其他”指的是认为自己有偶像,但没有说明偶像的名称。八种偶像类型人数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410.23,df=7,p<0.001)。中学生崇拜“歌星与影星”和“著名人士”的比例非常高。

3.1.1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偶像崇拜特点

无偶像的女生为45人,男生为41人,人数没有显著差异(=.186,p>0.05);有偶像的女生为172人,男生为170人,人数也投有显著差异(=.01,p>0.05)。各偶像类型的人数分布见表2。其中,女生崇拜“歌星与影星”的人数显著高于男生(=10.67,p<0.01),而男生崇拜“著名人士”的人数显著高于女生(=10.1,p<0.01)。

表2 偶像类型的人数的性别颁布

歌星著名父教自 同 体育 其合计

影星人士母师己 学 明星 他

男 50 57 11 7 3

5

27

10 170

女 94 38 16 0 4

46

10 172

3.1.2 不同年级的偶像崇拜特点

初一至高三年级无偶像的人数依次为:12、7、12、13、26、16。有偶像及偶像类型在各年级的人数分布见表3,有偶像的人数在年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08,df=5,p>0.05)。

3.2 有无偶像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差异分析

以有无偶像作为自变量,性别和年级作为协变量,针对自我概念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有无偶像对自我概念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1,426)=2.33,p<0.01,主要在同性关系、异性关系、非学业等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4。同时,年级和性别都对自我概念存在显著主效应,F年级(5,422)=7.00,p<0.001,F性别(1,426)=2.37,p<0.01。因此,从性别和年级的角度来考察有无偶像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差异。

表3 偶像类型的人数的年级分布

歌星著名父教自同体育其 合

影星人士母师己学明星他 计

初一 37 10 2 4 0 1 0 0 54

初二 27 16 5 2 1 1 7 6 65

初三 26 23 4 0 0 2 4 5 64

高一 23 11 6 0 0 3 9 0 52

高二 12 22 6 0 0 2 8 5 55

高三 19 13 4 1 6 0 5 4 52

表4 有无偶像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差异

注:* * * 指p<.001,* *指p<.01.*指p<.05(下同)

3.2.1 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有无偶像上的自我概念差异分析

有无偶像的女生在一般学校自我、同性关系自我上存在显著差异,有无偶像的男生在同性关系自我、一般自我、非学业自我和量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5。

表5 男生女生在有无偶像上的自我概念差异

3.2.2 各年级的中学生在有无偶像上的自我概念差异分析

有无偶像在高二、高三学生的自我概念各维度上均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初一学生的体能自我、初二学生的数学自我、初三学生的语文自我和同性关系自我、高一学生的外貌自我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6。

表6 各年级学生在有无偶像上的自我概念差异

3.3 不同偶像类型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差异分析

选取“歌星影星”、“著名人士”、“父母”、“体育明星”四种主要偶像类型为自变量,以年级和性别作为协变量,对自我概念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四种偶像类型在自我概念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F(3,295)=2.01,p<0.01,具体表现在某些维度上,详见表7。自我概念在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F(5,293)=6.10,p<0.001,而性别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F(1,297)=1.41,p>0.05。

表7 不同偶像类型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差异

事后检验表明,在数学自我、体能自我、一般自我概念维度上,偶像为“著名人士”的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好于“歌星影星”(P<0.05);在体能自我概念上,“体育明星”显著好于“歌星影星”(p<0.05);在一般自我维度、学业自我上,“著名人士”非常显著好于“父母”(p<0.01);在量表均分上,“著名人士”显著好于“父母”(p<0.05)。

4 讨论

4.1 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

有研究认为,青少年经常表现出非常羡慕或热衷于偶像的行为,偶像认同对青少年获得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比如,许多国家的青少年都把歌星影星作为自己的偶像。[4]本研究也发现多数中学生有崇拜的偶像,有偶像的中学生人数在性别和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偶像崇拜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行为表现。

就偶像类型而言,“歌星影星”与“著名人士”是中学生偶像祟拜的主流。这表明这两类偶像更倾向于成为中学生迷恋或向往的人格形象,使中学生产生超越现实自我的情感体验。而且,女生更倾向于崇拜“歌星影星”,男生更倾向于崇拜“著名人士”。此外,本研究中,有329人对“是否希望将来像偶像一样”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其中,有270人(82.1%)回答希望。可见,偶像崇拜是中学生追求理想自我的一种心理投射,它反映出中学生希望超越现实生活,追求非现实的完美自我的愿望和特点。

还有研究认为,中学生崇拜偶像主要由于他们认为偶像身上具有某些优秀品质,比如,美丽、热情、进取、能力强、自信、爱国、无私奉献、敬业等[13]。本研究也发现中学生选择偶像时并非完全盲目追求“时尚”,而是在意识上具有一定独立性和积极取向。许多中学生认为偶像的优秀品质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偶像能给予自己精神支持和动力,使自己积极地看待自我。可见,偶像崇拜对中学生自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有无偶像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实现新的自我平衡和自我认同的心理途径,是青少年追求理想自我的体现[3]。本研究表明,有偶像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中学生,这主要表现在同性关系、异性关系、非学业自我概念上,而在学业自我概念上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对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同性和异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偶像崇拜的中学生更倾向于对同伴关系和非学业方面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就性别而言,有偶像的女生的一般学校自我显著低于无偶像的女生,但有偶像的女生在同性关系自我上显著高于无偶像的女生。这表明有偶像的女生对自己在学校的表现评价不高,而偶像崇拜成为其获得精神支持和信心的途径,这促进了她们与同性向学的交往,从而更好地认识与同性同学的关系。而偶像崇拜对男生的同性关系自我、一般自我、非学业自我、整体自我概念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这表明偶像崇拜有利于促进男生与同性同学的交往,并提高对整体自我表现的认识与评价。

就年级而言,有偶像比无偶像对初一学生的体能自我、初二学生的数学自我、初三学生的语文自我和同性关系自我、高一学生的外貌自我概念具有更为积极的意义。而有无偶像对高二和高三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没有显著的意义,这表明高二和高三学生可能由于升学和高考的压力,对偶像的关注程度有所减轻,他们可能并不通过崇拜偶像来提高自我评价,而是更关注自身的学业和未来发展。

4.3 偶像类型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Cheng(1997)对是否参加歌迷影迷俱乐部的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参加俱乐部的学生的自尊程度较低,且更多表现出自我负评价,因此,他认为俱乐部活动将有助于学生积极地自我确认与评价[4]。也有研究指出过度理想化的认识歌星影星等偶像的价值,会降低中学生对自己的信念和信心[1]。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以上研究,发现“歌星影星”、“著名人土”、“父母”、“体育明星”不同偶像类型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崇拜“著名人士”比崇拜“歌星影星”的中学生更倾向于积极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数学学习、体能和一般自我;崇拜“体育明星”比崇拜“歌星影星”的中学生更倾向于对自己的体能作出积极的认识与评价;崇拜“著名人士”比崇拜“父母”的中学生更倾向于对自己的一般自我、学业及整体自我表现作出积极的认识与评价。

可见,不同偶像类型对中学生所起到的榜样作用有所不同,这也影响他们的自我概念的内容。崇拜“歌星影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缺乏积极评价或信心,从而通过偶像崇拜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评价,获得自我平衡;崇拜“著名人士”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更具有信心,更积极地认识与评价一般自我等方面的表现;崇拜“体育明星”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的体能具有更好的评价和信心。因此,以“著名人士”和“体育明星”作为偶像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总的看来,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要积极地看待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及其对自我概念发展的意义,对偶像崇拜行为,既应予以认同和理解,又应予以调节和指导,使中学生自我概念获得良好发展。

由于本研究中某些人数较少的偶像类型没有参与部分统计分析,同时,被试来源和研究情境也具有一定局限,因此,该研究有待进一步探讨。

5 结论

5.1 有偶像的中学生人数显著多于无偶像的人数,“歌星与影星”和“著名人士”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流。

5.2 有偶像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中学生,主要在同性关系、异性关系、非学业等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

5.3 有无偶像的女生在同性关系自我、一般学校自我概念上存在显著差异;有无偶像的男生在同性自我、一般自我、非学业自我和量表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

5.4 在有无偶像维度上,初一学生的体能自我、初二学生的数学自我、初三学生的语文自我和同性关系自我、高一学生的外貌自我概念存在显著差异。

5.5 不同偶像类型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标签:;  ;  ;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关系的研究_自我概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