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辐射中心”建设背景下高校语言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东南亚小语种为例论文

云南“辐射中心”建设背景下高校语言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东南亚小语种为例论文

云南“辐射中心”建设背景下高校语言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东南亚小语种为例

黎丹妮,李明倩

(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云南 普洱)

摘 要: 在云南“辐射中心”建设的背景之下,为了保障云南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外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实施,语言的互通是关键。本文将通过分析云南省高校在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省高校提升东南亚小语种服务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 云南“辐射中心”;语言服务;东南亚小语种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提出,云南省要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地理的角度,云南和南亚、东南亚在人缘、地缘和文缘上都有着密切的交往,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既是新时期中央为云南省制定的任务,也是符合云南省发展特点、方向的发展目标。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随着云南“辐射中心”建设的进一步实施,云南与周边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可以预计,未来周边国家与云南语言互通的需求将更为迫切。为了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国际间语言交流的需求,云南省高校肩负着培养外语类人才的重要任务。

一 云南省高校在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各东南亚小语种间招生分布不均衡

根据教育部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指定平台-“阳光高考”网站2018年数据,云南省开办泰语本科专业的院校共19所,开办越南语本科专业的院校共10所,开办缅甸语的院校共7所。由以上数据可知,受相应语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云南省高校的招收小语种学生的数量在不同语种间有较大的差异。

少年的咄咄相逼,令族长的脸色彻底阴沉了下来,她盯着少年的眼睛,道:“每一条刀剑的伤痕,都是对罪恶的审判;每一处野兽的噬咬,都会在灵魂上留下污垢。这是个罪恶的躯体,早已被魔鬼占据。若以割礼施之其身,必将令圣洁的天葬场玷污!”

(二) 人才规格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异

目前,市场上对于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绝大数为“小语种+专业”的人才需求,而云南省绝大多数高校培养的都是专业语言人才,从专业及课程设置上来看,都是以单纯的语言教育培养为主,无法与市场需求准确对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三) 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通读过后,会发现这段对话应答翻译得很巧妙,原文中的否定词“say no”“weren't”在译后都以肯定的表达来体现,譬如说用“多亏了……否则……”,好像如果交了税费就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在译文中,译者并没有直译否定词,而是用肯定词表面上肯定了富人自圆其说的逃税行为,并且把逃税说得理所当然,但是实际上表达了富人们无所不用其极,卑鄙无耻到无以复加[9]。所以,有时候这种小词的翻译,在效果上会产生很大的不同。中外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不同的语言表达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这个例子中的肯定词和否定词,在翻译中需要结合适当的语境,有时候还需要稍做改变,才能翻译出原文中修辞的意义和效果。

(四)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缺乏

目前,绝大多数云南省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制定了到企业跟岗或顶岗实习的环节,小语种专业也不例外,但由于小语种专业的特点所致,理想的实习地点往往位于国外,对学生而言,带来了较高的实习成本和困难性,对于高校而言,也面临着学生实习安全及管理难等困境。

二 云南省高校提升东南亚小语种语言服务能力的路径分析

省内高校可以结合所办专业的具体情况,前期几年在本校完成第一阶段的学习,后续几年到小语种国家高校完成第二阶段更高学历的深造,目前,专科有2+1+1获得硕士学历的培养模式,也有本科3+2或者4+1获得硕士学历的培养模式,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可以花更少的时间、精力和成本获得国外学习经历和更高的学历。对于高校而言,也保障了向对方院校输送的留学生生源,并为长期的各方面的教师、学术交流活动奠定了基础。

(一) 结合应用需要,对外语类课程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进行研究与改革,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为了切实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不仅需要教授小语种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需要把小语种学生送到合适的就业岗位中,这就要求高校要做好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二) 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班模式对小语种人才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

小语种课程应结合云南“辐射中心”政策中国际交流人才的需求特点、日常生活和工作任务来设计,调整课程目标,同时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研究与改革,让课程教学内容符合毕业后的日常工作所需。如在小语种的商务会话和日常交际口语中,对话的情景、内容等设计应尽量贴合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该节内容后就可以切实地解决小语种对话的一个情景。以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来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另外,课程内容应循序渐进,避免学生因感到有难度或因存在客观上的学习困难而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同其他的外语类教学类似,我国小语种教学也存在着“哑巴语言”的问题,高校在课程设置、考核内容上过分注重语言的语法知识,忽略了该语言实际的听、说、读能力,这也直接导致了小语种课程在实用性方面饱受诟病。

在课程设置与管理方面,高校可以从学分管理上,普遍要求各专业学生必修一门东南亚小语种获得学分作为外语类课程合格学分的认定。涉及对外业务交流频繁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或专业领域内,需要专业知识与技术输出较多的,如农学专业等,可根据该专业未来业务涉及较多的东南亚小语种国家,作为基础课来开设相应的小语种课程,或作为专业拓展选修课对让学生进行选修学习。

(三) 加强引导,在课程管理中加强对小语种的要求,培养“小语种+专业”复合型人才。

高校可企业开展订单班合作模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进行教材、课程的开发,通过订单班合作模式,实现教学和就业无缝对接、校园和企业无缝对接、课程和岗位无缝对接,也解决了实训基地建设的难题。如此一来,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增强了未来就业的确定性,有利于在招生时提高生源质量,后续学生入学后,因为对未来的信心也能增强日常学习的主动性和效率。只有让小语种人才走上合适的就业岗位服务社会,高校才能算真正地为社会培养了有用的小语种人才。

(四) 利用相关课题、新技术手段,对各语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开发优质的学习材料。

高校教师可利用相关课题,在对各小语种资源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与语言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优质的小语种学习材料。如各小语种专业教师可以结合对外交流或工作中的使用频率较高的场景,制作相应的微课来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作为学生上课的有效素材,也可践行高校服务社会的宗旨,让更多没有机会走入高校进行面授学习的社会人员通过微课学习小语种,为东南亚国家与云南之间的互通交流出力。

(五)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培养模式,加强两国教师、留学生之间的相互流动。

结合目前云南省高校在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师资、学生、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等方面提出了提升高校语言服务能力的路径。

(六) 加强小语种社团的建设,丰富小语种校园活动。

高校小语种教研室应在校内根据各个语种建立相应的社团,在社团内定期开展该小语种的阅读、演讲、情景模拟和比赛等活动,让学习小语种的学生在课堂之外有“用武之地”。另外,也可发挥社团在校园中对于学习小语种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与传播,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和兴趣对小语种进行学习。

大数据+农业有效促进知识产权创新与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深度融合,“三农”知识产权创新创业机会逐渐显现,使我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低成本化、高效益化成为可能。关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还需要将大批创新人才引入一线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随着农产品消费观念和定义发生转变,生态农业、乡村文明等目标被提上日程,市场需求带动创新团队发展,为“三农”知识产权创新人才团队提供了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

三 结语

综上,高校小语种语言服务能力的提升任重而道远,未来随着云南省“辐射中心”政策的实施推进,也将迎来新的挑战。在这条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努力,在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继续前行。

5.中药材交易市场。目前四省(区)只有国家批准的正式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2个(陕甘),其他部门(农业部等)批准的中药材交易中心2个,宁夏的“国际枸杞交易中心”和甘肃岷县“当归贸易中心”,其他省(区)的中药材交易以农副产品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1] 云南: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09/c70731-26660212.html,2015-03-90

[2] 为“一带一路”建设铺好语言服务之路[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417/c40531-29214776.html,2017-04-17

[3] 习近平: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EB/OL].中国广播网.http://money.163.com/15/1023/19/B6KQDMIM00254TI5.html,2015-10-23.

[4] 欧颖.云南省高校东南亚、南亚语种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突破[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10(1):5-7.

本文引用格式: 黎丹妮 等.云南“辐射中心”建设背景下高校语言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东南亚小语种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9,6(19):157-158.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19.067

作者简介: 黎丹妮,女,哈尼族,云南普洱人,云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咖啡文化;李明倩,女,汉族,云南大学旅游管理,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旅游文化。

标签:;  ;  ;  ;  

云南“辐射中心”建设背景下高校语言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东南亚小语种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