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化与论文,历史进程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4527(2000)04—0002—04
全球化问题是近年来人们普通关注的重要课题,尽管大家对全球化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但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进程和趋势,以及由此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就全球化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全球化:社会主义产生的客观前提
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集合概念,从字面上理解,一方面,全球化作为一个动词,它是指一个客观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全球化作为一个名词,它是指全世界普通联系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在当代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无论是一种进程,还是一种现象,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以至使人们不得不面对它、研究它、利用它。从历史的角度讲,全球化的进程从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就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使西方获得了比其他文明更为优先的发展,并迫使其他文明统一于真正单一的世界范围的社会中。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发展,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深化,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少数资本主义国家确立了以资本主义工业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信息网络的普及,全球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据资料统计,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额保持着6%的年均增长率;全球的外汇市场每天交易额为1万亿美元;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3万亿美元,是10年前的3.5倍;跨国公司达4.5 万家,产品销售额达5万亿美元,控制着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 ~60%,国际投资的90%;互联网络的应用已由军事、科研、教育和行政部门扩大到商业贸易和生活领域,使人们切实体会到了“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了”。然而,这种以资本、贸易、金融、信息一体化为核心内容的全球化是否代表着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最后最彻底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完结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并不相悖,并且它是阻止全球化完全朝着资本殖民主义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就是基于全球化进程基础之上的,只不过那时的全球化程度没有今天这样深刻罢了。众所周知,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前,社会主义在乌托邦的荒野中已蹒跚了三百年的历史,从莫尔、康帕内拉、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到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一代代进步思想家,为寻求一个美好、合理的社会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用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然而,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不成熟,特别是资本主义统一的世界市场尚未建立,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认识受到了极大限制,最终都未能摆脱空想的羁绊。把社会主义从乌托邦的荒野引入科学殿堂的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比空想社会主义者生活的时代更发展,而且还在于他们从现实出发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且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去考察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使社会主义由个别“天才”人物头脑中的设想变成为一种客观实在的运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二是世界性普遍交往的高度发展。他们认为,只有随着生产的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不这样,(1 )共产主义就只能作为某种地域性的东西而存在;(2 )交往的力量本身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因而是不堪忍受的力量:它们会依然处于地方的、笼罩着迷信气氛的‘状态’;(3 )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33页。)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尽管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个词,但其考虑问题的角度,无疑是从世界整体联系出发的。在他们的思想中,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世界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
二、马、恩关于社会主义两种进程设想: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选择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还运用“全球化”的思维方法,探讨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问题。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33页。)正因如此,历史中的资产阶级就有了为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开创世界历史和造成全人类相互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在这种分析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第33页。)的设想。他们认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财产者、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激化,阶级斗争的尖锐,爆发革命将不可避免。而东方那些处于封闭、保守、落后状态的国家,要走向共产主义必须通过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使东方国家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才有可能。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第一种设想。
而当历史发展到19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交往的扩大,特别是人类学、历史学的大发展,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尤其是俄国社会的了解进一步增多的情况下,又提出了俄国有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其条件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马、 恩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设想人们称之为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第二种设想。多年来理论界对这一设想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能否操作和实践的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尽管至今对该问题的看法仍不尽一致,但肯定其方法论方面的意义则是基本的共识。因为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开辟,从根本上已改变了过去各个民族的封闭和“小国寡民”的孤立状态,落后国家或民族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都在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在普遍交往的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是否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总的前提,需要从世界范围内加以考察,一切取决于其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具体国情。
很显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两种设想,无疑都是建立在“全球化”分析基础之上的,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选择。从理论上来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社会发展进程时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的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33页。)这就是说,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都是由该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状况决定的。但在世界交往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即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个具体民族国家的社会发展不仅是由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而且还受制于世界各种矛盾的发展状况,是国际社会各种矛盾发展的具体反映,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历史选择。
三、历史验证: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契合全球化进程
从实践上来看,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尽管没有完全按照马、恩两种设想规定的条件去发展,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中国等东方较落后国家的胜利,以及尔后社会主义建设兴衰成败的经验,则验证了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有关条件分析的正确性和预见性。
其一,俄国、中国等东方较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国家开创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表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已不仅仅是一国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而且是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具体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在俄国,自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就开始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但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差距却很大,据资料显示,1913年俄国的工业总产值仅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5.3%,而美国则占35.6%,德国占15.7%,英国占14%, 法国占6.4%。(注:参阅: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历史研究所:《1913 年俄国·文献资料集》圣彼得堡1995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综合统计室:《苏联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历史的统计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同时,俄国的资本主义进程遇到了野蛮、落后的沙皇专制制度的障碍以及西方国家争夺殖民地和世界市场的世界大战的环境。据统计,到1910年,非州面积的90.4%,亚洲的56.6%,美州的27.2%,大西洋的100%,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殖民化的狂潮最终导致了世界战争的爆发。而战争又异常地加剧了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转变的过程,从而使人类异常迅速地接近了社会主义。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所揭示的那样,不发达国家为寻求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了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注:参阅: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纽约学术出版社1974年版。)这就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俄国、中国等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历史性选择,并且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弱者提供了思想斗争武器和价值目标。
其二,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从反面验证了背离全球化进程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关于苏、东剧变的原因,国内外理论界从多角度作了深入探讨,可以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未能使社会主义的发展契合于全球化进程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应该说,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正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与俄国当时实际的分析,及时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并曾设想以市场、商业为基础,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学习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和措施,但列宁去世后,斯大林却错误地判断了国际形势,提出了“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背离了全球化进程的轨道,使苏联走上了孤立发展、高度集权的道路。结果致使苏联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治民主化等方面大大落后于全球化进程的步伐。据资料显示,50年代,苏联的绝大部分工业产品产量远远落后于美国,工业产值仅为美国的35%。到60年代,差距有所缩小,1964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达到美国的65%,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已接近美国。但进入70年代后,苏联领导人则无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极力推行对外军事扩张战略,据原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苏共二十七大的发言所说,20年间苏联的军费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35%,与西方军事对抗就花费了7000亿卢布,用于阿富汗战争的花费达600亿美元,其结果不仅拖垮了经济, 削弱了国力,而且错过了全球化新浪潮所带来的发展机会,使其社会主义建设畸形发展。80年代中期后,尽管苏联重视改革,调整了与西方的对抗战略,但却抛弃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盲目汇入全球化浪潮的同时,忽视了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陷入了西方国家设计的所谓“现代化”的陷阱而无法自拔,导演了本世纪最大的一场悲剧或一出闹剧。
其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崛起表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有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向多元化、多维度的全球主义方向发展。回顾90年代以来的国际风云变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没有遭遇苏联、东欧国家的命运,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主动地、深入地加入到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积极吸取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对外开放,兴办经济特区,大力引进外资、技术和人才;另一方面在加强改革开放的同时,又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后来者”的位置,注重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探索适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契合了全球化的进程。据统计,中国已同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联系,从1978年到1997年, 中国的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5.6%,比同期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高出1倍。 在世界贸易中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10位。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要求,1993年以来中国三次主动大幅度降低关税水平,短短几年,平均关税水平从近40%下降到1997年10月以后的17%,包括配额、许可证在内的非关税措施明显放宽。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国内企业进入国际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到1997年底有4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成功地在海外上市,筹措资金95.6亿美元,在境外设立的企业也有5000多家,遍及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注重利用外资, 不断优化完善利用外资的结构,把扩大规模和提高利用质量结合起来,把承担国际义务和防御风险相结合,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着重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充分显示了大国风范。尽管在社会转型期,中国也遇到了下岗、腐败、贫富差距拉大、自然环境恶化等棘手问题,但这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没有中断改革开放的基本进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不同类型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肯定,甚至以反共著名的美国政治理论家布热津斯基也认为“中国很可能会被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特别是被前苏联各共和国的人民,看成是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模式,可以用它来代替已宣布失败的共产主义制度和西方建立在自由市场基础上的民主制度。”(注:参见布热津斯基:《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第208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与全球化进程并不相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随着全球化的深化,必将在世界范围内为社会主义的孕育、生长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当然,在当前资本主义占据世界经济主导地位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仍来自于发达国家,广大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是被“卷入”这一浪潮之中的,并遭受着全球化所带来的种种冲击,能否在全球化进程中成为获益者还取决于各国自身的实力状况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不仅取决于世界范围内客观物质条件的创造程度,而且还取决于社会主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自觉选择程度。
【收稿日期】1999—12—11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全球化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