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学习“十三五”计划十八届五中全会_十三五规划论文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学习“十三五”计划十八届五中全会_十三五规划论文

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全会论文,五中论文,建议论文,十八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十三五”规划建议精髓和主线。“五大发展理念”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学。“五大发展理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秀才编出来的,它来自实践。我们学习“五大发展理念”不能空对空,应该带着问题学,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关于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创新发展写了七条,就是培育新动力、新空间、新战略、新体制、产业新体系、宏观调控新方式,加上农业现代化,这个“6+1”的内容,就是创新发展的路线图,也就是创新发展走什么路径的问题。

      创新发展的帽子段是讲创新发展的重要性。《建议》讲:“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这有两层意思:从国际形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征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所以,我们说,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大势所趋,是我国发展形势所迫,必须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我们党历来是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几十年来,我国在不断探索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说“创新”这个词,党的文件应该是在十四大报告中首次提到;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自主创新”;2012年7月,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来将这一战略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决定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反复强调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习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首次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那么,五中全会又是在什么意义上强调创新发展的呢?应该明确,我们讲的创新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广义创新。就外延而言,从科技创新的单轮驱动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多轮驱动,创新的范围愈加广阔。从内涵来看,创新逐渐提高到发展第一动力的核心位置,成为“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

      创新发展的第1条是讲“培育发展新动力”。现在《建议》是从需求的“三驾马车”角度写的,消费、投资、出口各写了一段。有的同志提出,应该从供给方面,从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来写,也是有道理的。《建议》也指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强调了供需两个方面。近年来,“供给落后消费”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突出障碍。一方面,大量消费者无法在国内购到心仪产品而将目光转向海外;另一方面,国内一些产品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亟待化解。现在提出“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高竞争力以促进经济发展。在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供给侧改革。12月3日,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工作专家座谈会上也讲,明年必须从供需两端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看来,培育壮大新动能,要两方面着手,要两促进,不能一头沉。

      李克强总理讲,创新发展,根本上讲,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创新增强发展动能,通过结构性改革,调动13亿人口的积极性、创造力。《建议》关于创新发展的其他各条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

      比如,科技创新。创新发展最核心的,是科技创新问题。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各类创新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是科技创新,最困难、最具挑战的也是科技创新。习总书记指出,“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再比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就是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从过去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我国有近1.6亿技能人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也有1亿多。只要把他们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力量就很大。现在往往有个误区,如像发展“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搞电商、搞服务。其实不是,这只是一个方面。“双创”也不只是小企业兴盛之道,还是大企业转型之路。韩国推进“制造业革新3.0”,接近于德国的“工业4.0”。这些战略说简单点,就是运用互联网集众筹、借外力改造提升产业,包括大企业都走这样的路。我们过去传统的办法,是把技改资金分到企业去,企业就那么几个工程师,能不能搞好技改也很难说。如果通过“互联网+”、创客空间就不一样了,技改的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这种改造是适应市场、按市场需求来做的。我们不仅要在服务业上,还要在制造业等方面,以“双创”为抓手实现动力转换、结构优化。

      二、关于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早在建国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五个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在坚持“五个统筹”同时,进一步强调了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等,这些都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

      那么,“十三五”规划建议又是从什么角度论述这个问题的呢?这部分开头就给出了“路线图”,就是按照区域协同、城乡一体、两个文明并重、经济和国际建设融合的路径,增加发展协调性。

      在第1条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有一句很重要而且提纲挈领的话,“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等发展格局。”怎么理解这句话?有几个要点:第一是要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这一条放在“绿色发展”那部分写了,实际上也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第二是要加强“四大板块”发展统筹协调,就是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区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第三是要扎实推进三大国家战略实施,就是“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第四是要促进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

      协调发展第2条讲城乡协调发展。基本精神与三中全会《决定》是一致的,就是“人的城镇化”,设计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以人为核心的。

      城乡一体化是中国未来10到20年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持续发展的最大约束就是城乡分割,以前的发展没有解决好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而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早解决比晚解决好,而户籍、土地流转等问题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比如土地。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三块地”问题,承包地、宅基地、农村建设用地。改革方向是“同地同权”,缩小一级市场,尽量让农民的土地直接进入二级市场流动,增加他们的财产性收入。比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问题。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预测,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45%左右。按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5.9%计算,年均提高1.3个百分点,年均需转户1600多万人。现在,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城镇化率已接近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问题是这7.5亿人口中包括2.5亿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还不能享受各项公共服务,带来一些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建议》提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实中央确定的使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这1亿人主要指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和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

      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补“短板”。习总书记在五中全会上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重要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目标,但“短板”反而更突出了,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他还讲了全面小康的三个方面:一是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突出讲了生态文明的短板问题;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面对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1800万城镇低保人口,1.3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2亿多城镇务工的农民工,上千万在特大城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等城镇常住人口,90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我们要针对这些特定人群面临的特定困难,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十三五”建议在这部分讲的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问题,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问题,也都是需要我们补的“短板”。

      三、关于绿色发展

      《建议》关于绿色发展,主要讲了一个目标,六项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按“1个目标,3个过程”的思路写的。1个目标就是首次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下面就围绕这个目标展开,从源头、过程、后果的全过程,提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次五中全会《建议》开头一段是绿色发展的目标,底下讲了6条,目标就是:坚持绿色突围、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围绕这个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本制度。我国国土辽阔,但并不是所有国土空间都适宜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市化开发。必须根据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合理开发、有序开发;不是所有国土空间都应当承担同样的功能,必须因地制宜、区分功能,分责开发、分类考核。所以,国务院在2010年12月,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随后,各地也发布了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这次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发布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图和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目录,就是要把全国主体功能区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各类主体功能区合成一张图、形成一个统一的目录,使各地区的发展有方向,使各类政策有遵循,使社会监督有依据。

      比如,推动低碳循环发展,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大趋势。推进低碳发展,《建议》提出要首先推进能源革命。其次,《建议》还根据未来碳排放将更多集中在城镇化过程的趋势,强调加强交通和建筑领域的低碳化。前不久,在巴黎召开了气候大会。我们要落实到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的承诺,从“十三五”就要行动起来。

      全面节约资源和高效利用资源也是循环发展的重要内涵,是源头上的减量化。《建议》这里提出一条硬措施,就是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是生态建设的一项硬措施。这就是说,既要控制总量,也要控制单位GDP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的强度。“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GDP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十二五”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现在看,这样做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根据当前资源环境面临的形势,在继续实行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耗强度的双控的基础上,水资源和建设用地也要实施总量和强度双控,作为约束性指标,建成目标责任制,全面分解落实。要研究建立双控的市场化机制,建立健全初始分配制度、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更多用市场手段实现双控目标。

      还有,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议》讲了三层意思。一是休耕的必要性。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耕地开发利用强度过大,一些地方地力强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严重超采、土壤退化、重金属污染加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当前,国内粮食库存增加较多,粮食销售困难,仓储负担较重。同时,国际市场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宽裕的时机,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既有利于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又有利于缓解粮食供求矛盾、稳定农民收入、减轻财政压力。二是探索中国特色耕地轮作休耕模式。国家可根据财力和粮食供求状况,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开展试点,安排一定面积的耕地用于休耕,对休耕农民给予必要的粮食或现金补助。三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开展这项试点,要以体现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影响农民收入为前提,休耕不能减少耕地、搞非农化、削弱农业粮食生产能力,确保急用之时粮食能够产得出、供得上。同时,要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耕地轮作休耕情况复杂,要先探索进行试点。

      关于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现行以块为主的地方环保管理体制,使一些地方重发展轻环保、干预环保监测监察执法,使环保责任难以落实,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大量存在。主要有4个突出问题:一是难以落实对地方政府及机关部门的监督责任,二是难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监测监管执法的干预,三是难以适应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新要求,四是难以规范和加强地方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建议》提出的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管执法垂直管理,主要指省级环保部门直接管理市(地)县的监测监管机构,承担其人员和工作经费,市(地)级环保局实行以省级环保厅(局)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县级环保局不再单设而是作为市(地)级环保局的派出机构。这是对我国环保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有利于增强环保执法的统一性、权威性、有效性。这项改革要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力争“十三五”时期完成。

      四、关于开放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了,为什么现在还要提开放发展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引进来、走出去的深度、广度、节奏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建议》这部分开头一句话就说,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这也是开放发展的总要求。

      《建议》从六个方面进行部署。学习这六条,应重点把握三点:一是既要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又要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二是既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又要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三是既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又要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特别是后两条,对外发出了中国将在国际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明确信息。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要从国防经贸规则的遵守者向参与者、制定者转变。

      五、关于共享发展

      什么是共享发展?《建议》这部分的帽子段就说了,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接下来从民生问题的8个方面进行部署。

      第1条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讲了三个问题:一是应遵循的原则: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二是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是什么,即“三个加强”:加强义务教育、就业、社保、医卫、文化、环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对老、少、边、穷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强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帮扶。三是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

      以下各条,分别从扶贫、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健康、人口方面进行了部署。

      比如,扶贫。大家知道,前不久中央专门开了扶贫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作了部署。会议精神集中体现在脱贫“四问”上,也就是“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大问题。基本精神与五中全会《建议》是一致的。五中全会《建议》首先是讲怎么扶,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分类扶。通过发展产业、转移就业、搬迁、生态保护等措施扶贫,剩下的采取兜底性保障政策,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第二,是讲扶什么,也就是扶贫重点,《建议》讲了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基本公共服务等。中央扶贫工作会讲“扶持谁”,重点还讲了做好建档立卡“回头秀”工作,把对象搞精准。第三,是建立责任制,解决谁来扶的问题。对扶贫工作机制、投入机制、定点扶贫机制等都作了部署。

      关于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是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2300元,2014年现价脱贫标准为2800元。按这个标准,2014年末全国还有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据测算,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7017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是可以实现的。2011年至2014年,每年农村脱贫人口分别为4329万、2339万、1650万、1232万。因此,通过采取过硬的、管用的举措,今后每年减贫1000万人的任务是可以完成的。具体讲,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异地搬迁,可解决1000万人脱贫。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比如,教育。三中全会《决定》是从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角度进行布置的,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次五中全会《建议》是从提高教育质量角度,提出“十三五”时期要以促进公平为基本要求、以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深化教育为根本动力,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简单说是四句话: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深化教育改革。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再比如,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障。核心要求是什么?我们看三中全会《决定》,再看五中全会《建议》,这方面用的题目是一样的,只多了一个更可持续的“更”字,说明我们的方针是一贯的,就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如何理解这个核心要求?结合当前情况,问题导向,一是要立足国情,以保基本为优选目标,防止高福利倾向;二是要坚持精算平衡,增强可持续性,防范经济社会风险;三是要提升制度公平性,防止社会不公;四是合理均衡各社会主体之间的责任,防止过分增加全体纳税人的负担。按照这样的要求,集中抓好养老和医疗两大重点,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十三五”的任务。

标签:;  ;  ;  ;  ;  ;  ;  ;  ;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学习“十三五”计划十八届五中全会_十三五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