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困学生到在美国学习_大学论文

从贫困学生到在美国学习_大学论文

从贫困生到留美博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贫困生论文,博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5年8月11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南京大学应届毕业生周杨登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他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5年全额奖学金的生物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

穷家飞出“金凤凰”

1983年3月15日,周杨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驼峰乡麦南村一个贫困家庭。他还有个比他大两岁的姐姐。周杨6岁的时候,正值壮年的父亲周延理在放牛时突发脑血栓,从此半身不遂。家里少了顶梁柱,加上母亲本来就是一条腿残疾,所以年幼的周杨和姐姐从此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开始分担起家庭的重负。

6岁的周杨学会了割草、放牛。后来,当他看到瘦弱矮小的妈妈拖着残腿在水田里艰难地插秧时,他便和姐姐帮着妈妈拔稻秧、送稻苗。

7岁那年,周杨来到村里的小学念书。每到农忙季节,天刚蒙蒙亮,他就和姐姐一起小跑着到稻田里插秧,干一个小时后,跑回家拿块煎饼,带着满腿的泥浆再跑到学校上课。

身患重病的父亲一直是周杨最大的牵挂。父亲这些年里共发病6次,一次比一次严重,起初还能说说话,拄着拐杖行走,后来就变得口齿不清,直到半身不遂,不能说话。但每当周杨放学回到家,看到父亲那忍着病痛的慈祥而坚毅的目光,他就感到一种力量,他读懂了父亲目光中那无言的叮嘱和期盼。

周杨上初二时,父亲的病又一次复发,母亲东挪西借凑了几千块钱,把他送到市里的医院住院。此时,学习成绩优异、正在上初三的姐姐为了让弟弟完成学业,决定放弃当教师的理想,辍学到南京去打工。为了鼓励周杨发奋读书,姐姐不时给周杨写信并寄来学习资料。

初三中考冲刺时,恰逢农村三夏大忙。想到家里的人手太紧,周杨焦急万分。而此时学校抓得紧,不允许毕业班的学生回家帮助农忙,周杨只好跟老师撒谎说自己生病了,才得以回去参加抢收抢种。而回家后,母亲问周杨为什么不去上课,周杨又以学校放假为由搪塞过去。几天后,周杨的“谎言”终于被老师和父母“识破”。为了让家人和老师放心,周杨夸下海口说:“我对自己的复习情况非常有把握,可以向你们保证,一个月后的中考我一定会考出好成绩!”

一个月后,周杨果然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当老师把东海县高级中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周家时,周杨正跟母亲一起在田里锄草。

在县城上高中时,学习任务繁重,身体消耗很大,周杨却把自己的生活费用压到最少。他知道,躺在床上的父亲经常拒绝吃药或减少药量,以节省药费来供他念书。

在学校里,周杨从来不在吃穿方面跟同学攀比。他常年穿着高一军训时发的一身衣服,虽有些寒酸,但他感到很坦然;他一年四季吃的都是从家里带来的煎饼、咸菜,几个月不见荤腥对他来说习以为常。由于严重的营养不良,有一段时间,周杨患上了慢性肠胃炎,幸亏班主任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把他带到医院进行了诊治,他这才摆脱了近一年的病痛折磨。

2001年7月,周杨参加高考,以664分的成绩成为全县高考状元,列连云港市第二名。这个孝顺的孩子,怀着拯救父亲的心愿,选择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让苦难成为一种动力

接到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周杨和父母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他十年寒窗,终于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名牌大学,,忧的是数千元的学费还没有着落。到了开学时间,周杨带着从村里开的一张特困家庭证明,怀揣着亲戚村邻们东拼西凑的3000元钱,踏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而南大当年的学费是4600元,他带的钱离交学费还差一大截。

为了解决学费问题,军训刚结束,还没有正式上课,周杨就开始做家教。几天后,他又申请了一份校内勤工助学工作——做保洁员。每天早上,他要比别的同学提前一个半小时起床,换上工作服,开始打扫两个楼层的卫生。扫地,倒垃圾,擦楼梯扶手,冲洗厕所和盥洗室,干完这些活需要一个多小时。等别的同学起床洗脸刷牙时,他已经脱下工作服,准备去上课了。

大学的学业竞争是激烈的,尤其是南大的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都是来自各地的学习尖子,和他们在一起,周杨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周杨除了学习,还要打两份工,他时常感到很累很累,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着。

几个月后,周杨的境况出现了转机。经过两次面试,他有幸获得了(香港)爱德基金会的资助,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问题,他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饮水思源。课余时间,周杨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到南京的爱德基金会做义工,帮助管理基金会资助的几万名偏远地区小学生的档案和成绩单,及邮寄助学款等事项。不久后,周杨又把南大受爱德基金会资助的21名学生联系起来,组成了一个社团,开展一些慈善活动。这其中,他组织同学们多次到南京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义务支教的经历尤其令他难忘。

他们去支教的那所外来工子弟学校位于南京近郊的一个角落。破旧的教室,凹凸不平的地面和桌面,还有那些渴求知识的眼睛,让周杨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感觉自己和这些孩子的心一下子贴得很近。

通过义务支教活动,周杨和同学们帮孩子们解答了学习上的许多难题,并和这些孩子交上了朋友。最重要的是,周杨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如何去面对苦难。他说:“苦难并不可怕,面对苦难,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成为一种动力,激励你不停地去拼搏。这时候,苦难就变成了一种财富,它能让你受益终身。”

四年大学生活,周杨吃的是学生食堂里最便宜的菜,穿的也多数是别人送的旧衣服,但他从没有过抱怨,也没有因此而感到自卑和寒酸,感到低人一等的压抑。相反,他深知,现代社会拼的是实力,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才能赢得最终的成功。他把别人看电影、泡网吧、上迪厅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他还精打细算,把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用于参加申请出国的各种考试。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凭着开朗、宽容、自信、豁达的人格魅力,周杨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学们的喜爱和尊重。

出国留学,求知不忘孝心

大二时,周杨就通过了英语6级考试。他要为到国外去留学做准备。当他向父母征求意见时,没有多少文化的父母对他说:“我们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也没有能力帮你,但我们决不拖你的后腿,你想飞多远就飞多远吧。”

大三上学期,周杨报考了TOEFL(托福考试)。当他咬牙交了1000多元报名费时,他暗暗发誓,一定不能让这1000多元钱白花。于是,那一段时间,他玩命地学习英语,托福考试的满分是677分,他考了660分。为了能通过GRE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他每天逼着自己大量地背单词,那本GRE词汇书前前后后被他背了20遍,9000多个生僻的GRE单词基本上让他记熟了。满分1600分的GRE考试,周杨考了1400多分。

大三快要结束时,周杨加入了南大著名教授、博士生导师田大成的实验室。导师让他们的课题组(由一名博士、两名硕士及周杨等三名本科生组成)利用一批数据基因组开展一个课题研究。接受任务后,课题组成员几经努力,仍然没有头绪。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甚至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不甘放弃的周杨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很有潜力的课题方向,并列出了一个详细的工作提纲。对此,田教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周杨提出的课题方向颇具挑战性和前瞻性。

周杨称自己申请出国留学的过程是四年大学生活中最难熬的一段经历。据其他同学说,要完成出国申请的整个过程,没有一两万元是办不成的。可周杨没有这个经济实力,他不忍心也不可能伸手朝家里要钱,甚至不愿意让父母知道他缺钱,所以申请出国留学的所有花费都得靠他自己解决。为此,他把爱德基金会资助的生活费省了又省,又利用假期时间做家教挣钱,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

周杨凭着优异的托福和GRE考试成绩,加之在校期间出类拔萃的学习成绩及在实验室里的表现,深得他所申请的国外院校的赏识。2005年3月,周杨分别收到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5所大学的录取通知,而且给的都是全额奖学金。周杨选择了去美国名牌学府——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5年制的生物学硕博连读学位,因为这个学校的全额奖学金最为优厚,不仅学费和健康保险费都由学校支付,另外每年还有23000美元的生活费。周杨做好了打算,有了这笔生活费,他在美国不但可以衣食无忧,还能拿出相当一部分改善父母的生活条件。

2005年8月初,记者来到周杨家里,见到了这位“阳光学子”和他的父母。周杨说,他还有几天就要飞往美国求学了,这些天里,他最放心不下的,还是他这病残的双亲。周杨的母亲则告诉记者,从南大毕业回来,周杨就一天也没离开过家,他帮家里干农活、扫院子、做家务,一时也不愿闲着,还天天照顾父亲,帮他父亲泡脚、按摩。此时此刻,周杨的父亲靠在椅子上,虽然不能说话,但他充满慈爱的目光一直泪水涟涟地望着即将远行的儿子。

回忆过去,展望未来,周杨说:“贫穷不是我的错,也不是父母的错,如果没有这个苦难的家庭,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为了深爱我的父母,为了这个家,我一定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努力,继续拼搏!等到学成回国那一天,我会为父母尽儿子的一份孝心!”

标签:;  ;  ;  

从贫困学生到在美国学习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