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_主体性论文

试论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_主体性论文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性论文,过程中论文,高校学生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鉴于培养人才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笔者将结合自身工作实践,谈谈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问题。

1 哲学视域中的学生主体性

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问题渊源于哲学领域中人的主体性以及主体间性问题。

主体性就是指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它具体包括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等内容。所谓“自主性”,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中所显示的主人性质。它是指人的自主意识的外化,反映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对象性思维,即人常常自觉地把自己视为“主”,把外物视为“客”;把自己视为主动者,把外物视为被动者。所谓“自为性”,就是作为活动着的主体的人的自觉性。它既指作为主体的人对客体之规律性的自觉,又指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内在目的性的自觉。这里的“自为性”又是相对于“自在性”而言的。客观存在的物,乃至动物是自在性的存在,而人才能实现自为性的存在。所谓“选择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过程中扬弃了的自为性。它体现着作为主体的人的意志自由,也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根据自身的需求对客观世界做出了有价值的选择。所谓“创造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的最高形式。总之,作为主体的人的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创造性等,都是实践中的人的特性,都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认识和把握客观存在物的特性。

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一般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或者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但是,就哲学视角来看,这种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地,实践活动是指主体针对客体的活动。此处的客体是指一般存在物,也许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甚至是动物。而作为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一般意义上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或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却都是作为主体存在的人。也就是说,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主客体二分的认识范畴已经不能完全表征这一教育实践活动。为此,认识论中的范式——主体间性的提出尤为必要。主体间性即交互主体性,是指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关系。它是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是在主客二分基础上主体征服、构造客体,而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交往实践活动强调“主-客-主”的辩证逻辑,将“主-客”关系和“主-主”关系融合在一起,是“主-主”关系和“主-客”关系的有机统一……只有“主-客-主”模式的交往实践活动才能彻底消除交往行为的异化,才能超越人的主体性问题。

另外,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问题还与哲学领域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密切相关。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实现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实现学生主体性,就是为了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马克思提出了人类存在的三大历史形态:人的依赖性阶段、物的依赖性阶段和人的全面发展阶段。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所蕴含的“解放的旨趣”一再地提示人们,人类的当代使命绝不仅仅是使人的独立性奠基于“对物的依赖性”,而且必须使人从“对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把“物”的独立性真正地变成“人”的独立性即人自身的全面发展。

2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按照前文提出的主体间性或者交往实践活动范式,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主-客-主”模式的交往实践中。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都具有主体性,但是教师毕竟处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进步和成长,至少处于字典序列的优先地位。为此,笔者将教师的主体性修正为主导性,那么这种主体间性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变更为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既符合辩证统一关系,又符合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

辩证统一关系是指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的统一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对立一面,即要坚持全面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从辩证统一关系来看,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应当做到教学相长,服从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运动变化都起作用,但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更重要,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而且还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从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来看,学生的健康成长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只有学生自己认识到学习或者教育的重要性,学生才能实现各种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只是在其中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而且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通过学生的自觉性实现教学目的和效果的。当然,笔者这样理解和认识教学关系,并不是忽视或者忘记教师的责任。为此,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校、院系、班级(这是针对一般高校的三级管理模式,如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或者数学系—具体班级,而陕西师范大学则是学校—教学部—院系—班级四级管理模式,我们西安航空学院则是学院—学院或者系—班级的三级管理模式,由于各个高校的具体管理层级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一致。本文就以此作为一般模式,下同——笔者注)的组织建设;②学校、院系、班级的制度管理;③学校、院系、班级的教学管理;④学校、院系、班级的活动管理。学生的主体性则具体体现在积极地参与上述活动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实现教育目的。

总之,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当遵从重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积极的教育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其具体内容是:教师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又要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同时,决不放松教育与引导,不让其随意自流。

3 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路径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主要是辅导员,下同——笔者注)不仅是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和领路人,所以在学生成长的同时要教他们做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当下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现在在校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年龄要大一些,甚至已经年龄较大,他们已经具备了成熟的认识能力和社会事务判断力。他们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对象,所以本文中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学生暂不包括他们,下同——笔者注),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但是在心理承受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知识、信息传播迅速地加快,学生的知识面和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扩大,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学生工作的内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避免空洞说教,增强说服力。为此,需要我们教师及时充电,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管理好班级的日常事务、督促学生的学习、协助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做到教学相长。

3.1要尊重学生

教育是一种师生交互性的实践活动,应当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信任的基础上。为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和信任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而且要尊重弱势学生,如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学习后进的学生、少数民族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困难家庭的学生等等。教师尊重学生,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注重对学生个体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另外,笔者要强调的是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可以放纵、听任学生,必须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必须遵守社会基本规范以及学校、院系、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

3.2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假如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达不到教学目的的。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其主体性和积极性,重点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高校已经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阶段,高校及其教师已经是防止“次品”流入“市场”的最后屏障,同时也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会。为此,不仅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而且学生也要高度重视这一“最后”的机会,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3.3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与学生骨干的培养

在日常学生管理过程工作中,每位教师需要面对多名学生,即使是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很大可能还是力不从心。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党团组织建设与学生骨干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每个学生来说,学生需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而对于每位学生干部来说,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学生干部的管理能力,而且有助于落实学校、院系和班级有关各项规定。

3.4教师工作中时刻注意总结、提炼

优秀的教师不仅要非常热爱学生工作,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去,把爱学生当成自己工作的前提和条件,还应当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善于总结和思考,要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用豁达的心胸包容学生的错误,多动脑,多想办法,多关心思想上偏激的学生、心理上脆弱的学生、经济上困难的学生、学习上有难度的学生。

标签:;  ;  ;  

试论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_主体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