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部门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及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部门论文,利润率论文,中国论文,变动论文,资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研究的背景与问题提出
工业部门的发展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工业部门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速度,但在这快速增长的背后,却存在资本投资收益的总 体上下滑的问题。这里我们利用官方统计数据给出了中国工业部门实际净产值增长率与 资本利润率在1963~1997年间变动的时间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中国工业部门实际净产值增长率与资本利润率变动时间模式
注:①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及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 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原始数据使用了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进行调整(1962 = 100)。
②这里的资本利润率指标是指扣除价格影响后的工业部门扣除亏损额后的利税总额与 固定资本存量的比率,具体算法将在下文中说明。
从图1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以前的1963~1979年期间,工业部门的资本利润率的变 动与中国工业部门实际净产值增长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资本 利润与中国工业部门实际净产值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并没有带来资本利润率的上升 ,反而在总体上呈下滑趋势。其过程大概为:从1979年的28.74%持续下降到1998年的8.22%,从1999年开始较大回升,在2003年达到23.28%。
在有关工业部门利润率变动的研究中,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工业部门资本利润率的下滑 是由于市场竞争导致的。张军(2002)在以新古典增长理论为基础对工业部门利润变动的 研究中,发现资本劳动比率与资本利润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他认为,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工业部门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必然提高企业的资 本劳动比率;然而,资本密集型的发展道路并不符合我国工业部门的比较优势,从而影 响了资本的产出效率,导致资本利润率的下滑。此外,还有学者将中国工业部门绩效的 下降解释为工业产业组织结构变动的结果。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王慧炯1991,马建堂199 3,刘洪1998),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中,非国有企业迅速进入原国有企业垄 断的行业,使中国工业行业集中度不断下降,而集中度下降则是导致资本利润率变动的 根本原因,唐要家(2004)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的统计数据,验证了我国工业部门各行业 的集中度与利润水平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这一结论是以截面数据为基础的,并不能解 释整个工业部门资本利润水平时间变动过程。
与其他研究方法不同的是,本文中我们试图从资本效率、市场结构及工业投入品物价 水平三个方面解释我国历年工业部门资本利润率变动,构建一个资本收益率变动及影响 因素的一般模型。并且我们研究的时间序列范围涉及1963~2003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 同的历史时期,通过比较分析提出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利润率变动新的解释。本文 的结构安排为:第2部分说明了本文基本的研究方法,以及对本文采集的数据与相关变 量指标的说明。第3节部分通过实证的方法,陈述了我国历年工业部门利润率变动的原 因。在文章最后,我们总结了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采集
根据基本的恒等式:
可知,决定资本利润率的根本因素一是资本的产出效率,二是产出利润率(在产出不变 的情况下,该指标由生产成本决定)。因此,我们试图从资本产出效率与产出利润率两 个方面来对工业部门的资本利润率变动进行解释,本文中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 利润下滑的解释提出了以下三个可供检验的假定:
(1)工业部门的技术效率的变动影响了产出水平,从而导致了利润率的变动。
根据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我们可以将生产函数表示为如下形式:
注释:
①具体的推导过程可参阅龚六堂《经济增长理论》(2000)中“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 章,第186~192页。
表示物力资本投资过度,应选择人力资本投资为主的发展路径。张军认为,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呈减速趋势的背后,技术选择的偏差是主要原因”、“中国工业部 门的过度竞争将导致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快速上升,从而加快了资本的深化 进程,使资本的边际报酬过快地出现了递减趋势”;也就是说工业部门技术选择出现偏 差影响了资本的效益。秦朵、宋海岩(2003)认为:“投资配置效率的低下很大程度上是 由政府试图刺激需求和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所引致的,但随着改革的深入,配置效率已 在逐渐的提高”。郑京海、刘小玄(2002)在对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截面数据进行的研究中 ,也发现虽然国有企业产出的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的进步(也就是资本的投入)来实现,但 工业部门中普遍存在技术使用效率较低的问题。所以,我们要论证的基本假定之一就是 :工业部门的技术选择的偏差影响了产出水平,从而导致了利润率的变动。
(2)工业部门市场竞争程度变动是导致利润率变动的另一原因。根据产业组织中的SCP 范式理论可知,市场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市场竞争程度一方面会影响 工业部门产品价值在市场上实现,从而影响厂商实际产出;另一方面,又会影响企业的 销售及管理费用,从而影响总成本支出。在我国,随着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市场上 厂商数量不断地增加,工业品市场的垄断程度逐渐下降、竞争日趋激烈,这些变动都会 对企业的产出品价格与销售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了利润率水平。世界银行出版的中 国企业改革的研究报告(Byrd 1992)的结论表明,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组织结构的变迁 ,发现工业部门中大量私人企业与乡镇企业的进入能否在总体上提高经济效率并不能肯 定,但这些进入导致的竞争却使得这些部门的盈利能力恶化了。所以,本文的第二个假 定:工业部门市场竞争程度变动是导致利润率变动的另一原因。
(3)工业部门投入品物价水平变动对工业部门生产成本的影响,是导致利润率变动的原 因之一。在产出外生的情况下,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产出利润率的高低,对资本利润率产 生影响。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除了企业技术水平之外,投入品物价水平是另一决定性因 素。在1978年以前我国是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原材料与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水平 均由国家统一制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种商品及 劳动力的价格逐渐市场化。这种体制的变动必然影响了工业部门投入品物价水平,进而 影响工业部门的生产成本。所以,本文提出的第三个假定是:工业部门投入品(包括劳 动力)的物价变动是导致利润率变动的原因之一。由于工业产出品的价格变动主要受投 入品(包括劳务)价格水平变动、行业技术水平变动以及市场竞争程度的影响,可以用如 下函数形式表示:
品物价水平对利润率的影响可以通过其他三个变量进行解释。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 我们不再将产出品物价指数作为单独的解释变量,以避免解释变量间存在共线性的问题 。
以上三个假定是本文所提出的对中国工业部门资本利润率变动趋势进行解释的基本命 题。下面我们试图从统计上寻找支持这三个假说的经验证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 中所有引用的原始数据都来源于官方公布的《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99)、《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2002)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 鉴》。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对于本文中出现的所有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指标的原始数 值,我们都用商品零售价指数把它调整为以1962年为基期的可比值。这里我们对文中所 汲及到的变量及数据作以下必要说明:
工业生产净值(Y):工业部门扣除中间投入之后的净产值也就是工业部门实际净产值
工业部门资本存量(K):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资本存量的数据,本文中我们按国际通行 的永续盘存法估算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存量,具体算法参照黄勇锋等(“中国制造业资 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经济学季刊》,2002)一文的方法,但建筑和设备的寿命 采用的是Maddison(1993)的建议中国分别为40年和16年,以1923~2003年工业部门固定 资产投资总额推算出历年工业部门固定资产存量。1923~1952年的工业投资数据来源于 黄勇锋等(2002)“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一文;1953~2003年的工业投 资数据分别来自《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2002)和2002~2004年的《中国统计年 鉴》。
人力资本(L):我们用工业部门就业总人数表示
工业投入品物价综合指数(PI):1984年以前我们以农副产品价格指数与实际工资指数 的加权平均值来替代,1985以后我们将原料(包括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物价指数、固定 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与实际工资指数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投入品物价指数,最后的PI是以环 比指数形式给出。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基于本文中所提出的三个假定,我们对工业利润率变动的估计模型使用如下函数形式 :
R = f(y,k,Q,PI) + μ(5)
以此检验工业利润率变动R与净产值增长率y、技术因素(人均资本存量k)、市场结构( 厂商数Q)及工业投入品物价指数(PI)的相关性。为了防止伪回归的产生,我们首先对所 有的变量进行了平稳性检验。由于改革开放前后不同时期,我国的经济运行体制存在重 大的差别,各变量在不同时期存在发生结构变异的可能,同时这体制的变化与可能会导 致了价格、厂商数量等因素对企业的资本收益水平的影响存在发生重大变化,图2给出 了各变量的时间趋势过程。
图2 各变量的时间变化趋势图
注:本文中,我们把厂商数量以对数形式(LnQ)作为解释变量以使数据更具可比性,这 将不影响分析结果。
从图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后各变量趋势结构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因此单位根 检验有必要考虑体制变迁导致的方程结构的变化。假设x[,t]为原时间序列数据,结构 突变点为t[,0],引入虚拟变量D,t*其取值为:
化的趋势稳定。这里我们结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把1980年视为经济体制 改革的转轨期,做了以1980年为变异点的外生性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1所 示:
表1 外生结构突变的单位根检验
结构变异 滞后项 ADF5%滞后项t统计量
变量 退化模型 t统计量 临界值-ADF5%临界值
R 截距突变、系数突变 -3.09161
-1.949511.14211*
y 截距突变、系数不变 -6.12374
-1.949514.17424*
k 截距突变、系数突变 -0.49922
-1.95036-1.45113
Δk 截距突变、系数突变 -3.87417
-1.949771.92440*
LnQ
截距突变、系数不变 -3.18212
-1.949511.23262*
PI截距突变、系数突变 -3.66284
-1.949511.7133*
注:①*表示至少通过0.05的显著性水平;②ADF检验的滞后阶数取1,ADF临界值由
Eviews软件直接给出。
虽然对结构变异退化后的单位根检验使用的Perron临界值要比ADF临界值小,但相差并 不是很大。当变异点处于中间段时
在0.05显著性水平下,二者相差值达到最大为0.35个单位,因此我们仍然可以使用通 常的ADF临界值作为平稳性判断标准,只要因变量滞后项的t值与对应的ADF临界值相差0 .4以上个单位,则结论就不会产生实质性的错误。
外生性结构变异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R、y、LnQ本身平稳,而PI与k一阶平稳。为了 检验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滞后关系,我们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结 果见表2)。
表2 自变量与因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检验
原假设
滞后阶数
观察值数量F值
LnQ不是R的原因 1
40 8.34833***
PI不是R的原因
1
39 8.09920***
注:*、**和***分别表示0.1、0.05和0.01的显著性水平。
LnQ与PI对R的影响滞后一期,说明当期厂商数量的变动并不立即对当期的行业利润水 平产生影响,但会对以后各期造成影响;对于PI影响的滞后性,是由于工业企业的成本 核算方式及存货周转的周期导致的。而k与y对R的各阶的因果检验都没有拒绝原假设, 说明k与y对R的影响只可能存在同步变化的关系。
最后,我们选择如下方程形式的模型:
同样,经济体制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了价格、厂商数量等因素对资本收益水平的影响存 在发生结构变化的可能,因此我们同样有必要考虑体制变化所导致的方程结构的变化。 表3给出了基于不同时期样本点的三个模型回归结果,在模型1中,我们首先假设没有结 构变化的模型回归结果,但以1980年为时间点的邹检验F统计量为2.588,在0.05显著性 水平拒绝原假设,说明改革开放前后模型存在显著的结构变异。由于Δk与PI[,t-1]变动较小,引入时间虚拟变量会导致严重的共线性问题,因而,我们放弃了引入虚拟变量法来对方程进行回归,并做了基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样本点的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中模型2、模型3):
注:①*、**、***分别为0.1、0.05与0.01的显著性水平。
②表中括号内值为t统计量。
③模型1、2 DW值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在模型3中DW值落入无法决定域,我们 使用游程检验法,并在0.05显著性水平下都有通过检验。
④VIF值表明各变量间不存在严重共线性问题。
经验证据显示:
(1)改革开放以前工业部门的利润率水平与净产值之间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正向关系。而 1980年以后这一关系已变得不明显,产出的增长并没有提高资本的盈利能力。这种情况 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一是改革开放以后这种增长是以依靠资本与劳动等要素的投入所 产生的,这种外延型增长方式是伴随成本同时上升的过程,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利润水平 的提高;另一个可能的原因:从我国改革开放后历年的职工工资指数观察,由于分配机 制的改变,使得劳动者获取了更大的利益,从而导致了成本上升,而并不涉及生产效率 的问题。
(2)k对R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前,Δk与R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一方面是由于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存量较少,资本的边际效率较高;另一方面城乡的劳 动力不流动及工资价格的刚性使得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发挥,导致了工业部 门中资本品成本的相对廉价。从而表现出资本的深化能够促进了企业利润率水平的提高 。而1980年以来,Δk与R之间的显著负相关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技术 选择违反了我国的这一时期中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资本的过度深化影响了资本的利 润水平。因为制度的变迁已使得我国的劳动力能在城乡、地区间实现自由流动,大量剩 余劳动力的存在降低了劳动力要素价格,而资本品则变得相对稀缺,技术密集型道路不 符合我国工业部门的比较优势。这一结论表明中国工业部门的比较优势。这一结论表明 中国工业部门资本的过度深化的确影响了资本收益水平,工业部门存在技术选择的偏差 ,资本的过度深化会导致资本效率的下降。至此,我们证明了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假设。
(3)改革开放以前厂商数量与资本利润率的不相关说明,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厂商之 间的非竞争性关系,厂商数量的增加不会导致竞争的加剧,也就不会产生行业利润空间 的缩减问题。而1980年以来厂商数量(Q[,t-1])与资本利润率(R)之间的显著的负相关关 系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中大量厂商的进入导致的市场的激烈竞争,确实缩小 了行业的利润空间,引起了工业部门的利润率的下滑。这一结论证实了本文的第二个假 定。
(4)1963~1979年的样本数据说明PI[,t-1]与R之间负相关关系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 以前计划经济体下各种商品的价格都是由政府统一制定的,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价格 机制无法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证明,PI[,t-1]与R之间存 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价格机制的作用:在影响产出品 价格的其他条件不变动的情况下,投入品价格的变动会导致产出品价格的变动,但产出 品的价格变动幅度要小于投入品的变动,主要是由于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所导致的。至 此证明了本文的第三个假说。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部门的资本利润率的下滑可以归结为以下 几个方面的原因:
(1)资本的过度深化的负向影响。在我国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价格低廉、具有比 较优势。然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部门的发展道路却违背这一原则,选择了资本密 集型发展方式,从而导致了资本的不断深化,不仅影响了资本的效率;同时也产生了大 量的剩余劳动力。
(2)厂商数量的影响,虽然计划经济时期厂商的数量对企业利润率的影响不显著,但毫 无疑问,在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影响已变动得十分的明显了。有充分的证据表明,1980年 以来厂商数量的增加缩小了工业部门中的利润空间,降低了行业的资本收益水平。
(3)价格方面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部门在计划经济制度下的价格“剪刀差” 优势已不存在,农产品、劳动力等主要投入品要素的物价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而由于 产出品价格受需求弹性的影响,并不能把这种效应完全的转嫁给消费方,从而必然导致 投入品要素价格的上涨幅度要大于产出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
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中,商品与要素价格差 异的变动是市场运作的结果,实践证明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是无效的,只会导致资源的浪 费;而当前工业部门主要问题在于,行业间的市场竞争结构差异较大,一部分行业由于 计划经济历史或自然的原因,国家企业垄断程度较高,而另一部分行业由于个体经济、 私人经济、三资企业的大量进入,存在过渡竞争的问题,从而导致工业部门内部收益率 分布不均的问题,因此,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优化工业部门内部各行业市场结构。对于 工业厂商数量对利润率的影响,由于市场取向的改革,多种经济成分竞争的格局的形成 ,导致近20年中国工业集中度的普遍下降,成为影响中国工业利润率下降的原因之一,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工业将从竞争走向集中,利润率下降趋势将得以改 善(近几年来工业部门资本利润率的上升趋势也说明了这一点);资本劳动比率与资本利 润率间的负相关关系表明,当前工业部门的技术发展模式并没有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因此今后我国工业部门改变技术增长路径,更加注重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这也有将 利于缓解当前我国重大的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