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增长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增长方式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含义
目前关于增长方式定义有多种表述,最为普遍的是将增长方式划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又将粗放型增长方式称为外延型、数量型、速度型等;将集约型增长方式引申为内涵型、质量型、效益型等。
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是专门描述农业经营方式变化的一对范畴。“粗放经营,指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分散地投入到较多的土地上,实行广种薄收的经营方式。”,“集约经营,粗放经营的对称。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集中投入到较少的土地上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由于技术应用较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实际上主要依靠自然力的作用。随着社会对农产品的需要量的不断增加,由于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和土壤肥力在科学技术作用下可以不断提高等客观因素的作用,粗放经营必须向集约经营转化,这是农业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后来这一范畴被引伸到工业及整个国民经济领域,将集约经营称为“泛指动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通过提高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来提高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因此,集约还是粗放,主要是从资源利用率高低的角度来区分经济增长方式的,属于经济增长过程中,在生产要素组合方式选择,即具体生产经营方式这一微观层次的差别。而现为进入生产过程的资本量的不断增长。这种增长又成为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基础,成为随之出现的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加速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的基础。”但扩大再生产并不一定都要求增加积累或成比例增加投资。马克思指出:“没有积累,还是能够在一定界限之内扩大它的生产规模。”并进一步分析到,预付资本“在转化为生产资本之后,包括着生产的潜力,这些潜力的界限不是由这个预付资本的价值界限规定的,这些潜力能够在一定活动范围之内,在外延或内涵方面按不同程度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扩大再生产规模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假定生产技术不变、劳动生产率不变,将积累转化为资本,通过同比例地增加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二是在一定积累的基础上,在追加资本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影响扩大再生产过程的其他因素,如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设备利用率、节约使用劳动对象、加强管理等,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前者称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后者称为内涵型扩大再生产。
速度型与效益型增长方式的划分主要是从增长目标的不同来考虑的。速度型增长是以增加商品和劳务的总量产出速度为目标;相应,以提高净产出率作为主要目标的增长方式则称为效益型增长。质量型与数量型增长方式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增长效果的表现形式不同。质量型经济增长的产出效果主要表现为增长质量的提高,即单位投入可以取得更多的使用价值,同样的产品数量可以满足更多需要。而数量型增长主要表现为产品数量的增加,并不一定伴随着单位产出满足需求量的提高。
此外,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因素的角度,还可将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物质资本依托型和人力资本依托型,这种描述主要是为了说明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基础。
目前关于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这么多的概念性描述,主要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所致。要真正理解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意义,首先需要弄清楚经济增长方式作为一个特定的经济范畴所包含的内容。
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般含义是指为达到一定经济增长目标的途径或手段。经济增长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产出量的增加。能否实现经济增长首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这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另外还决定于其潜在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因此,经济增长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商品和劳务的潜在生产能力的扩大,或这种潜在生产能力的增长率;另一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和劳务的实际增加量或它们的实际增长率。由于生产能力的增长主要决定于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积累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决定着实现经济增长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手段来实现,因而现实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是单一的,不能仅从某一个角度或层次来区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所采取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特定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含义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全面理解:
1、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服务于一定经济增长目标。 从经济增长的一般过程来看,目标决定着手段,手段又反过来影响目标的实现。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在尽可短的时间内,以比较高的速度,扩大经济增长能力,提高商品和劳务的产出总量,无疑是其经济增长的首选目标。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必然需要大量投入各种生产要素,以外延型的扩大再生产方式来提高生产能力,以粗放式的经营方式来实现总产出量的高速度增长,从而在增长效果上表现为以速度和数量的增长为主。与此相对应,对于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通过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来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这就要求,经济增长要以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式,通过科学技术的作用,挖掘现有生产潜力,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以集约型的经营方式,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益,来增加产出总量,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必然表现为质量与效益的有机统一。
2、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增长的基础。 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在经济发展初期,都是在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上,以粗放型的经营方式,通过尽可能多的物质资源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的:因为增加积累,并将积累不断投入生产过程之中,是一切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没有这个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特点的粗放经营过程,一般不可在短时间内奠定一个足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只有在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条件上,才可能选择其它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一定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既不能超越其经济发展阶段,也不能落后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
3、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增长主要源泉不同: 在现代经济增长过程中,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和技术等。在经济制度、资源秉赋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如果资源配置是合理的,则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使用方式,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意味着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不同的:选择何种资源组合方式,一方面取决于资源的拥有情况,另一方面受制于资源之间的替代关系。这就决定着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在劳动、资本相对比较充足的条件下,经济增长的源泉主要是劳动、资本投入数量的扩大;而在劳动、资本、土地比较稀缺的情况,经济增长则需要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的作用。劳动、资本、技术不同的稀缺程度则可能决定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更多地投入劳动,还是更多地投入资本,或主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相应经济增长方式就表现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物质资本依托型、人力资本依托型。
4、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内含一定的经济增长动力机制。 经济增长从物质角度是一个将各种自然资源经过人类的劳动转化为有用商品或劳务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而言是一个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从物质和价值的生产转化过程看,存在着两种转换机制:一种是在技术不变的前提下,按一定的比例关系投入劳动、资本、土地等各项生产要素,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固定不变;另一种是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改变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或降低整个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通过改变生产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或投入产出比来实现经济增长。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增长机制是不同的。
5、经济增长方式是在一定的制度条件下发挥作用的。 经济增长方式从其本身来说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范畴,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必然要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以诺思为代表的新经济史学派在分析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中,提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制度创新既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也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这种观点,虽然混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也提醒人们,能否形成一种反映生产力发展内在要求,推动技术进步的制度无疑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含义需要从目标、基础、源泉、动力机制和制度条件五个方面全面理解,仅从一个方面或一个层次来考虑都是不全面的。
二、农业增长方式的内涵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部门,其增长方式一方面要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相适应;另一方面受农业部门特点的制约。
工业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承担着保障食品和工业原料供应,提供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支持等任务。与此同时,农业对土地依赖较大,受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比较利益偏低,自我积累能力较弱等特点也决定着农业增长方式有一定特殊性。
对某一农业增长方式的分析从内容上应包括:一是集聚在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资源集约度;二是增长目标满足程度;三是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提高程度,主要表现为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金产出率水平高低;四是增长动力机制。主要是各种生产要素贡献率,特别是技术进步作用的变化情况;五是增长方式的地域性特点。
农业增长方式作为推动农业实现增长目标的一个综合过程,不同增长方式的特点体现在农业经济增长的不同的层次上。
在具体生产经营这一层次,农业增长方式表现为各种农业生产资源的配置使用方式。若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分散地投入到较多的土地,实行广种薄收,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资源集约度比较低,则表现为粗放型的经营方式;反之,将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集中投入到较少的土地上,单位土地面积的资源集约度较高,就表现为集约型的经营方式。根据单位土地面积上,各种生产资源组合比例的不同,可以进一步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
在扩大再生产这一层次,农业增长方式表现为实现农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的具体途径。若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数量,单纯依靠农业投入规模的扩大来实现农业经济规模扩张,属于外延型的经济增长;若投入规模不变,以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来实现农业经济规模的扩张,则属于内涵型的经济增长。
在实现农业增长目标这一层次上,农业增长方式表现为农业产出增长的效果。农业增长的共同基础是农产品产出总量的增加,但不同的增长方式,在产出效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种是在农产品产出总量增加的同时,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可以满足消费需求,能够实现其价值增值,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形成增产、增效、增收的有机统一;另一种是农产品的增长率较高,但由于质量、品种结构等原因,增产不一定增收,增产速度与效益提高的速度不同步。后者主要表现为数量速度型的增长,前者则主要表现为质量和效益型的增长。
农业增长采取哪一种方式,还要受到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水平、制度因素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因此任何一种农业增长方式都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阶段性。
农业增长方式是上述三个层次的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与其扩大再生产途径和增长目标的表现形式之间存在一定的必然关系。粗放型的经营方式,由于产出增长的源泉主要是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通常导致在扩大再生产的途径上采取外延型的方式,增长结果也往往表现为产出量高速增长一个方面;而集约型的经营方式,增加产出的动力主要在于生产要素利用率的提高,特别注重科学技术和作用,所以主要是通过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实现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最终在实现增产目标的同时,比较容易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的目的。
从农业发展历史过程来看,一定的农业增长方式都是与特定的农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因此,从辩证和发展的角度,将农业增长方式划分为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和现代农业增长方式两种,更便于反映农业增长方式的内涵,更有利于分析其演变过程。
三、传统农业增长方式与现代农业增长方式的区别
1、增长的基础条件不同。在传统农业增长过程中, 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整个农业生产力水平高低主要取决于农业自然生产力的状况。因此,其增长基础主要表现为一定区域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即土地面积、土壤肥力、灌溉条件、气候因素等综合决定的农业自然生产力。而在现代农业增长过程中,自然力的影响有所下降,人为力量在不断增强,农业生产要素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农业增长主要依赖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持续投入,农业增长的基础为农业资本、技术的集约程度和农业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2、增长的目标不同。在工业化以前, 农业基本上是一种“生存农业”,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首先需要具有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必需的农产品。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则处于一种“附属产业”的地位,农业对国民经济的主要作用表现为产品贡献和生产要素贡献。因此,传统农业增长的目标是不断提高基本农产品产出总量,以满足人们的食品需要和工业发展的原料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趋于下降,农业增长除了保证农产品有效供应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也成为一个重要的增长目标。与此同时,农业增长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约束越来越大。为此,现代农业增长的目标也就从单纯的增加农产品产出水平,转变为增产与增收结合、速度与效益结合、近期增长与持续发展结合,注重增长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3、增长的动力不同。在传统农业增长中, 增长的动力主要是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断增加,最初主要依靠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随后表现为农业机械的大规模投入,最后主要依靠化肥、农药等物化技术和经营管理等非物技术的应用。而现代农业增长的动力则是在一定生产要素投入的基础,生产要素利用效率的持续提高。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金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大幅度增长。而且,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发达国家农业增长中技术进步的份额一般高达60%~80%,技术创新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4、增长的产出形式不同。在传统农业社会, 人们的整体消费水平较低,农业增长的产出形式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原始的初级农产品来满足人们基本食品需求。随着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对农产品的需要发生了三个转变,①从绝对数量的不断增加为主,转变成为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并重;②从产出初级农产品为主转变为以生产不同层次的加工产品为主;从品种单一化的以谷物生产为主,转向品种多样化的肉、蛋、奶等生产为主。相应地,农业增长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
5、增长的组织制度形式不同。在传统农业增长过程中, 家庭为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生产经营规模狭小,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直接消费,为使用价值而生产。整个组织制度形式具有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特点。而现代农业增长方式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的,生产经营的目的为满足市场需要,为价值增值而生产。生产经营形式趋于企业化,既使仍采取家庭经营的方式,也表现出高度的专业化和社会化。面向市场需要,不断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成为现代农业增长的主要组织制度特征。
标签:经济增长方式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社会再生产论文; 扩大基础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