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搭台 教师专家唱戏 实现教师群体成长——深圳宝安区高中历史教师群体成长型区域教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论文,群体论文,深圳宝安论文,教研员论文,成长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中“新课标”课程改革自2004年在广东推进以来,我们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构建出新课程基层区域教研的基本模型。其核心是“教研员搭台,教师、专家唱戏”,以实现指导与服务结合、合作与共享并行;实现教师群体成长。
在课程改革群体中,学校的教师尤其骨干教师是关键。他们的观念得不到更新,教学行为得不到转化,课程改革就可能只停留在“表演”“作秀”等肤浅层面。“解放教师,才能解放学生,才能实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因而,促使骨干教师在思想和实践上全面“动起来”,乃基层教研员的主要使命,也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
我们首先提出一个观点:“从教师基本生存状态出发,研究高中新课程的推进。”我们视之为课程改革基本的大前提,因为忽略了这一前提,课改“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就很难改变。“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理念与知识体系的能力”,是宝安教科培教科所刘力庆博士的观点,也是我们转化学校骨干教师的主要途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我们基层区域教研的目标。现将我们学习、研究、实践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大家。
一、教研员搭台,构建立体教研网络,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参与宝安课改
纵向:任鹏杰(《中史参》杂志主编)、魏恤民(省教研员)、宾华(市教研员)、黄牧航(大学教授)构成专家团队,周朝阳(宝安区教研员)为桥梁纽带,学科中心教研组、学校学科组、骨干教师为基层研究及实践团队。三者以区教研员为枢纽,上下组织协调,构建纵向教研体系。
横向:与汕头教研室、广州天河区教研室、“高中历史三维目标实现途径研究”课题组团队(珠三角地区教师)建立横向合作互助体系。
平台:以网络教研为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合作、交流、共享。依托“宝安区教科培信息网·高中历史网站”,开展网络指导、服务,为教师提供学习、研究和展示的平台。依托“广东省教育博客”,与全省乃至全国同仁展开讨论交流。
二、以三个中心为平台,构建常规教研工作,推动教师群体成长
打开“深圳教研网”,其基本框架有“课程研究指导中心”“课程资源整合中心”“课程评价与推动中心”等栏目,这与我们探索新课程背景下新型教研模型的思路吻合,我们借此指导和构建教研平台。
(一)课程研究指导中心
“教什么”“怎么教”与“怎么评价”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要研究、解决这三个问题,首先要研究课程理论,把握新课程追求的目标精髓;其次,要在实践中反复探索,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构建最适合的教学模型。
为此,我们与大学教授、省市教研员、宝安区学科中心组、学校学科组长、骨干教师构建教学研究共同体,以“高中历史三维目标及实现途径研究”课题(省课题之下的子课题)为平台,综合课改以来形成的初步成果,展开“教什么”“怎么教”两个问题的系统研究。目前,我们提出以下课程实施结构,即依据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引导、组织学生学习,实现三维目标。
1.研究“教什么”
新课程中,教师“教什么”?嵇成中(深圳福田区教研室)将其表述为“确立教学目标”,即“确立三维目标”。这是课程改革要实现的目标,也是目前争议最大、问题最多的课改话题。
课改伊始,我们即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对“人教版”“岳麓版”两套教材进行比较研究,其结果令人震惊,教材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教学的“教书”概念,教科书不再是教学资源,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课程资源主要组成。关于课程目标,也存在专家与一线教师的观点冲突。专家追求的是教育的根本,强调的是教育的责任,如培养“合格的公民”“人格教育”等。但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成绩(教师生存的要求,教师地位、尊严、荣耀的所在),并往往容易将学生成绩提升与课程改革对立起来,而这是错误的。
因此,必须将专家要求与教师需求结合起来,这既关系课程改革的正确推进,又有利于在提升学生成绩的同时,落实教育的责任。我们系统研究了相关课改文件,对三维目标做了研究与重新解读,提出“依据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确立三维目标”的观点和要求,并以此为指导,解决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问题。
2.研究“怎么教”
新课程对“怎么教”给出了一些指导,如“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但对于如何实施,却缺乏行之有效的、明确的示范。
课改之初,我们依托深圳地区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教学方式方面的探索。但是,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多媒体教学存在诸多弊端:课件取代板书,“人灌”变“电灌”;学生“眼”“耳”刺激充分,但学生课堂基本不动笔,思维处于“肤浅”层次而不能深入;一些老师口头语言表达随意,不利于规范的学科术语阐释等等。针对这些弊端,我们提出“用课件”的理念,其代表课型得到唐云波老师的创造性演绎,取得了很大成功,并于2007年全国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然而,冷静下来后我们再次深入分析,认为唐老师的多媒体课,教学设计成本太高,对教师、学生的要求亦高,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不具备推广价值。
在实践中,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历史新课程教学由传统的“记忆历史”向新课程的“理解历史”转化。为此,我们总结出“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指导原则,以高考考核目标要求为依据,以学案教学(设计与使用)为平台,在过程中实现三维目标。我们结合新课程理念,从理论到实践进行研究,将学案教学分为“学案研制”与“学案实施”两个部分。目前,在黄牧航教授的指导下,正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学习选择,充分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
高一必修公共课教学模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三维目标实现为核心,放开手脚探索课改。典型的是宝安中学唐云波,其特色是以多媒体课件为平台。唐老师是工作仅四年的新教师,研究生毕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强,成长速度很快,多次参与岳麓书社(教材供应商)组织的课程培训,在全国已有一定的知名度。
基础科历史教学模型。基础科教学是因应广东省高考方案而生成的复习课,其目标是借助高考形式,强制性地落实高中公民素养教育。以学案为平台,面向全体学生,以课标核心主干知识为基础,以基本能力培养为方向,实现三维目标。同样,在这一课型中,首先涌现出来的依然是年轻教师。如宝安中学温婉璇、宝安高级中学的李瑞峰,研究生毕业,工作仅两三年,已成为这一课型的代表。随着广东省高考方案的修订,高中水平模块考核将取代基础科教学。届时,这一课型将由高一必修公共课教学模型取代。
历史专业课教学模型。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案为平台,以高考考核目标要求培养为教学主题,全面落实三维目标。这一课型面对的是学校骨干教师,遇到的阻力也最大。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这一群体发生分化,宝安高级中学黄桂根、张相猛,新安中学林峰,沙井中学陈树湖等老师已接受这一模式,并积极开展探索。
(二)课程资源整合中心
组织教师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核心,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实现教师群体的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由教研员完成基本原理阐述,构建出基本模型;其次,组织教师分工协作,定期完成分工;第三,集体讨论、修订;第四,拷贝电子稿给教师,抓落实。
几年来,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高中历史公共必修课教学指导》《高中历史专业教学指导》《基础科历史教学指导》《高考考前回归核心知识资料》《高一期末调研考试说明》等配套资源。目前,正在编写教学学案集。
由教师分工合作,整合课程资源这一做法,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了教师理解课改、理解课程。如宝安中学谢小波、宝安高级中学张相猛、新安中学林峰等,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为课改骨干。同样,这一做法也充分体现了“教研员搭台,教师唱戏,合作共享,群体成长”的价值。
(三)课程评价与推动中心
1.过程性评价研究
在学案教学平台上,提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管理学生学习”的理念。在实践中,实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管理、学习观察、问题解决等。
宝安中学林平老师尝试“学生分组、主题研究”的学生课外活动,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探索对学生的评价方案。唐云波、李瑞峰两位老师亦引入“高中历史三维目标及实现途径研究”南海课题组“课堂观察”课题成果,开展实践性研究。
2.终结性评价研究
探索新课程下模块考核的要求与特点,研制学期调研考试试卷;探索新课程下高考试卷考核特点与要求,对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实践证明,试题研制对教师的成长具有推动作用:推动教师研究课程知识,更深地把握知识;推动教师研究高考考核目标要求,理解课程理念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
与此同时,我们研究推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说课评价标准,以评价落实课程理念,以评价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三、探索新型学校听课调研形式
传统的到校听课调研活动主要是听课、与教师交流、向学校领导反馈。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做法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我们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尝试更加有效的到校调研形式。
检查、抓落实:根据我们对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研究,设计指导意见,检查、督促学校教师加以落实。
调查研究:座谈,了解教师心声,了解教师需求,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听课时,观察学生学习状态,翻看学生课本、笔记、练习册,通过学生学习痕迹,发现教师教学问题。
四、积极开展培训活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教师转变观念,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提升教师驾驭课程的能力,转变教学行为,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教研员的价值,不在于自身有多高的研究水平与成就,而在于能否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大家进步”的目标。
(一)教研活动与教师培训相结合
主要以教学公开课及课程资源整合为途径。首先,在教学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适合大多数学校的开放性强的模型;其次,围绕构建的模型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在推进中不断完善。如“学案”教学模型,完成理论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模型构建后,再通过系列公开课,组织教师观摩、领悟。再如推进课标解读工程,建立模型后,由全区教师分工协作,依据模型展开课程标准的研究等等。
(二)重点培养青年教师,并以此推动骨干教师积极参与
以宝安中学唐云波、温婉璇,宝安高级中学李瑞峰等一批青年教师为核心,构建课程改革先锋团队。
青年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他们学科知识新、理论基础扎实,但经验不足。四个途径可促使其成长:一是认真学习我们对课程的研究成果,提升理论修养。教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有理论水平才能杜绝“埋头教书”,才能知道教学“所以然”;二是学习、研究课程知识,提升课程驾驭能力,这是年轻教师与骨干教师的主要差距;三是学会“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四是为青年教师打造各种平台,创造各种机会。目前,这一群体不断扩大,进步迅速。唐云波在国内已具备一定的知名度。
努力打破骨干教师比较牢固的传统教学认知结构,利用多种途径、手段(市、区培训,教师竞赛,课程资源整合,课改研讨课等)帮助其构建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认知,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三)以课题为平台促使教研各环节、各方面全面发展
“高中历史三维目标及实现途径研究”课题可谓省教研员魏恤民搭建的跨区域平台,促成了珠三角地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我们申请的子课题,整合了宝安区的半数教师参与,在研究、实践、再研究、再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的理解与认识,都有了显著进步。在课题中期报告活动中,宝安教师群的表现,在多个层面显示出高水平。
新课程区域教研是一个新课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以上是我们对这个课题实践、探索的一些思路和做法,尚望各位同仁给予指点,但愿大家都参与研究,在互动交流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