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文史资料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周恩来论文,文史论文,工作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史资料是我们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之一。尽管如此,人们却忽略了对文史资料出版诞生的调查研究,至于文史资料的诞生是周恩来同志的创举更是鲜为人知。适逢周恩来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将周恩来在指示发掘中国近现代历史资料方面新建树的伟大业绩展现给读者,不仅是让人们对周恩来同志的丰功伟绩多一分了解和怀念的需要,同时,对于新时期更好地发掘、编辑出版文史资料,丰富中国近现历史资料宝库也是很大的鼓励和帮助。
1
周恩来同志在担任全国政协主席职务时,他对全国政协工作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1959年4月29日, 政协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当天下午,在政协礼堂宽大的休息室里,周恩来主席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茶话会,同来自祖国各地的三百多位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亲切会见,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敬老会。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最高年龄是90岁,最小的是60岁,他们都是曾经历过几个朝代的变迁、有着丰富阅历的各界老年人士。会上,周恩来同志迎着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和一张张笑脸进行讲话。讲话中把他早已经过周密思考的“政协委员要为国家文史资料工作做贡献”的话题合盘托出。周恩来同志说,那些年高现在还没有担任工作的政协委员,他们一般都出生在清朝,作了四个朝代的公民。希望他们把七八十年来看到的社会变化、掌故,把几十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写下来或者口述让别人记下来,传给我们的后代。全场以热烈的掌声拥护周恩来的建议。在欢乐的茶话会上,黄炎培说,他要把八十年来看到的东西交给后人,希望大家都来做“留传后人”的工作。会上各位老年人士人人都精神焕发,热情洋溢,愿以积极的行动来响应周恩来的号召。
此次会议,与其说是别开生面的敬老会,却不如说其是前所未有的文史资料征集工作的动员会。它吹响了征集文史资料工作的进军号,周恩来是文史资料工作当然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2
文史资料工作,不但是一件我国历史上从来未曾有过的事情,而且在建国初期,也是一件不容易作到的工作。只有在人民民主政权日益巩固、统一战线日益扩大、各界人士的政治觉悟日益提高的形势下,这个工作才有了广泛开展的基础和条件。
根据周恩来这一指示,政协全国委员会于当年7 月下旬成立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由范文澜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李根源、王世英、杨东薄、申伯纯、顾颉刚担任;委员由王伯祥、王家桢、邓哲熙、叶景莘、刘大年、米暂沉等40人组成。共同负责计划、组织和推动从清末到全国解放各个历史时期中,各种历史资料的撰写和征集工作。
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以周恩来的讲话作为工作的总方针,拟定了工作办法,规定了“三要、四不、三给”的征稿原则。“三要”:即要真实,要具体,要大胆直书;“四不”:即撰写材料可以不限体裁,不求完整,不拘观点,不扣帽子;“三给”:即对撰稿人给予稿酬,在撰写工作上给以必要的帮助,处理稿件时对撰稿人所提的要求给以尊重。在明确的征稿原则指导下,又具体划定了征集史料的范围、重点和类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五六十年中间所发生的各种历史事实作为征集范围,凡属有关这五六十年间的政治、军事、外交、财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民族、宗教、华侨、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实和人物以及其他足以反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貌及其发展变化的各种史料,只要是以亲身经历为依据,内容真实具体,都需要广泛征集。重点是关于帝国主义操纵中国政治、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活动等方面的史料,特别是北洋、敌伪时期的财经文教、社会生活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反动统治阶级方面的史料。
委员会认真贯彻周恩来部署的精神,为充分发动各方面人士积极参加这一工作,他们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反复说明政策,解除顾虑,作好思想动员。但是,征稿工作仍然面临着一些障碍,还有不少人士拘于“隐恶扬善”、“为尊者、亲者、贤者讳”等等旧的错误的传统观念,对于这一工作表示淡漠,不愿参加;特别是对于涉及本身在内的某些历史上的阴暗面的揭露,更是顾虑重重,讳莫如深。委员会针对这一主要障碍,经过长期艰苦的宣传动员工作,在党的政策感召之下,许多人对这一工作有了正确的认识、因而能够破除顾虑,踊跃撰稿,大胆揭露过去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他们的这种积极行动受到了历史研究工作者和有关方面的重视,也引起了周恩来的密切关注和欢欣。
经过传达部署,全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政协委员会都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积极开展史料征集工作,并且扩大到中小城市和县一级的政协委员会。许多地方政协委员会还同当地的文史馆、参事室以及通志馆等有关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工作关系,取得了支持和协助。各地方在征稿工作上创造了不少好办法,如:编辑提纲或大事年表;采取因题找人和因人出题;个人写稿和集体交谈相结合;不能执笔的人士请人代笔;成立专题小组撰写等等。工作不断获得进展,成效日益显著,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至1963年时,文史资料工作在全国已经发展到370 多个省市县级政协组织,已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士把他们过去数十年来各方面的亲自经历写成大量史料,特别是在晚清、北洋和国民党政府参加过各种重要活动的人士,把各个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为局外人比较难于知道,甚至无从知道的内幕真相作了较为具体真实的叙述。在征集活动中,甘肃省某位老人曾写了几首诗,其中一首写道:“衰残常愧逐英髦,坐食人民禄养高;今日指迷欣有路,原来朽木尚堪雕。”这种情况表明,史料工作对于调动老年人士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有价值的贡献。
3
这里统称的文名资料,其中有多种内容形式,一种是全国性的文史资料,定名为《文史资料选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一种是地方省市县各级文史资料,在文史资料前冠以地区名,由地方出版社出版,如《北京文史资料》;另一种是专科文史资料,冠以专科名称,如《辛亥革命史料》,等等。全国性的《文史资料选辑》从1960年至1984年已出版100辑,于1986年编辑出版合订本34册,索引1册。各省市地方文史资料,均为记载本地区的历史情况,如《广东文史资料》、《上海文史资料》、《北京文史资料》、《辽宁文史资料》、《沈阳文史资料》等等,出版情况不一,都在陆续出版之中,已经无计其数了。文史资料作为一件新生事物诞生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历史,已经是硕果累累。时至今日, 文史资料的出版并没有结止, 《文史资料选辑》已出至今年是第132辑。后续的老同志仍然发挥着余热, 他们给予文史资料无限的生命力,仍然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4
征集文史资料工作是周恩来同志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创举。通过这项工作,把有价值的史料尽量发掘出来,不使湮没失传,可以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根据,进而科学阐述我国近现代历史社会的发展规律,可以使我们获得许多关于旧中国各方面生动具体的历史知识,大大地丰富了我国近代历史的内容,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同时,老一辈人们丰富的生活经历记录,对于没有体验过旧社会种种苦难和艰辛的青年一代,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作用,让他们在懂得中国今天的同时,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此外,通过这项工作,还可以团结全国为数众多的阅历丰富的老年人士,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通过撰写史料,既可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同时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今昔对比,可以加速自己的进步,更加坚定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充分反映了以周恩来为领导的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巩固扩大和我党统一战线政策的英明。
综观上述,文史资料是周恩来同志注重团结调动民主人士,总结借鉴历史经验以及教育后人一举多得的光辉结晶,是留给我们党的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他的光辉思想和丰功伟绩,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在亿万中国人民乃至世界朋友心中,树立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造的丰碑。
(收稿日期1997.12.27,编发者杨慧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