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角度解构“孤独句”的魅力_命题逻辑论文

从逻辑角度解构“孤独句”的魅力_命题逻辑论文

从逻辑角度解构“独语句”的魅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句论文,逻辑论文,角度论文,魅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110(2001)03-0103-03

独语句,是指自然语言中只用一个词(或短语)就独立成句的句式。独语句有着不可替代的干净利索、干脆果断甚至是斩钉截铁的独特语用效果。但人们使用它而顾不及探究它。笔者从逻辑学及语用学的角度剖析独语句,揭示独语句的逻辑支点和语用解释,以就教于逻辑学界和语言学界的方家。

(一)

独语句在逻辑层面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是自足完备的句子。

就逻辑形式与语言单位的对应而言,一般是“语词”对应于“概念”;“句子”对应于“命题”;“句群”对应于“推理”。但汉语的语句弹性很大,其语形外貌、语义容量,都随语用的变化而变化。如“是”字句,就有时表达简单命题(性质命题或关系命题),有时表达复合命题的合取命题。独语句则是一种最奇特的变异,即从语形上看,简直是一个概念就独立支撑了一个独语句。汉语的独语句如:

陈述型 (1)深夜。 (2)铃声。 (3)暴风雨。 (4)货舱里。 (5)小客厅。

疑问型 (6)啊? (7)你? (8)怎么? (9)谁? (10)错啦? (11)都走?

感叹型 (12)蛇! (13)车! (14)火! (15)放肆! (16)哎呀! (17)真香!

祈使型 (18)恭贺新禧! (19)静! (20)随手关灯! (21)滚! (22)别打了! (23)闪开!

判定型 (24)是(不)! (25)行(不行)! (26)去(不去)!

(为使例子不多占篇幅并突出独语句表意的完备性,本文均采取上述概括设例,而不使用引文例。)

上面的独语句,尽管没注明其语境,但读者仍可把握住各句的含义。这表明其语义之确定、完备。

为什么独语句只以“一个语词”的面目出现,却能完成“一个完整句子”所承担的表述任务呢?

从逻辑角度看,不能把独语句语形的“独语词”只看做语言层的“一个语词”,而应该看到是逻辑层的“一个概念”。“语词”是无能力对事物负责任的,因为语词“符号”与事物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概念则应该并且能够对事物负责,因为概念的“内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概念的“外延”是事物范围的反映。一个“语词”,只有当它准确表达某个相应概念时,它才会通过“概念”这座隐形桥与客观事物连接。独语句中的“独语词”,其至少释放的是“实体概念”的逻辑信息,否则独语句就不会显得如此独立完备了。

所谓“实体概念”,是指反映“事物本身”的一类概念。它与反映“事物性质或关系”的“属性概念”相对举。“属性概念”的依赖性大,因为任何事物的“性质”或“关系”,都要在事物的相互关联中才能体现。比如,对于“扩大”、“缩小”、“很冷”等属性概念,人们总需要联系“什么东西”或“什么地方”来领会。而“实体概念”的独立性强,它的含义不必依赖别的事物也可自明。比如,对于“人”、“狗”、“小轿车”、“红气球”等实体概念,人们可以直接明白其所指。汉语中的名词性词(短语),都表达实体概念,因为它们都直接指称事物本身,孤立的叹词、动词、形容词一般不表达实体概念。但是,“独语句”中的叹词、动词、形容词等非名词性词,在实际语用中却显示了实体概念的功能,具有了独立性。如叹词在“啊?”的惊疑,在“哎呀!”的惊叹,已经使情感物化、定格,给人实在感、实体感;动词在“走!”“滚!”中体现的是某命令的实在性、确定性,与实体感相通;形容词在“好热闹!”中表达了感受的实在性;短语在“恭贺新禧!”中表明“已经存在”有人恭贺或者被恭贺的实在性;“随手关灯!”表明的则是“应该存在”的实在状况,等等,都已不是表达属性概念而是表达了实体概念。由于独语句充分发挥了实体概念的功能,因此独语句也就必然具有相应的自足性。这一点很重要。

从汉语角度看,独语句之所以“是个句子”,因为它有着表示完整句的语形标志,即句尾有句号,或惊叹号,或问号。请注意,独语句的句尾连表示分句的逗号或分号都不用,而必须使用表示完整句的或者“。”或者“!”或者“?”。这乍看很简单,似乎不值深究,其实独语句的“三分天下”,就有“一分”必须依赖其标点符号,一旦某个实体概念加上了完整句标点,它在逻辑层就已经上升为命题了。例如:

(27)圆桌子 红灯笼 毒蛇 漂亮妈妈 火车

上例的5个语词虽然都分别表达很正宗的实体概念,但大家绝不承认这是5个独语句,因为它们的末尾都没有表示完整句的标点符号。还要强调的是,即使在它们每个后面加上逗号或加上分号也不行。要想把它们提拔成独语句,只有一个办法:必须也只需在每个语词后面加上或者“。”或者“!”或者“?”

(二)

明白了生产独语句的逻辑奥秘,接下来应审视独语句的逻辑容量。

笔者认为,独语句的逻辑容量不仅大于短语,并且大于省略句。因为独语句的语义解释应该是:“有意谓”的“一个话语”。即独语句不仅有“意谓”,而且已表达了语用学中的“意思”,可以用周礼全先生的话语公式"C[,R](U(FA))"来描述之了(下面会逐一阐述)。

独语句≠短语,上面已论证,不必赘述。独语句≠省略句,独语句的容量甚至大于省略句。省略句,是公开省略了某种语法成分的句子。不补全省略句的语法成分或不提供具体语境,省略句就会产生歧义。然而,理解独语句时就根本不需要补充任何语法成分,例如,对于(12)的“蛇”!,如若有人硬要强加一些词,使之变成“这是蛇!”、“草里有蛇!”、“蛇爬出来了!”、“蛇在脚下!”之类,那就不仅不是独语句,而且显得何等笨拙!还有,理解独语句也不需要提供语境,因为语境是为消除歧义而设,而独语句并不会产生歧义。

按照语用学的观点,一个完整语句表达式的意义应该有四个层次(或者说四个元素):命题A;节律F;副语言U;语境C[,R]。即,假如某个句子只有“抽象意义”,那还不能称之为“语句”,而只能称为“抽象语句”,因为其意义只是表达了“命题”(如“老王学开车”,就只能算一个命题),可以只记作A;如果在“抽象语句”基础上又加上节律F(即间歇、重音、语调),那就是加上了命题态度,就有了“语句意义”,那才可以称之为“一个语句”,(如“老王学开车。”或“老王学开车?”或“老王学开车!”,已分别有了表示停顿的符号以表达或断定、或疑问,或惊讶等命题态度),于是可以记作"FA";如果在“一个语句”的基础上再加上副语言U(某些超常的语音特色,诸如特别的高音、长音、颤音、喉音、鼻音等,如在说“老王学开车?”时惊奇得大大提高声调,不停重复),那么该语句就有了“话语的意义”即有了“意谓”,也就是使“一个语句”上升为“一个话语”,应该记作U(FA);而在“一个话语”基础上再加语境C[,R],那就使该话语有了“交际语境中话语的意义”如“1999年12月16日9时,武汉塑料厂的供销科长在重新定岗会上宣布‘老王学开车。’”,那就是已经带上了语境C[,R],可以完整地记作"C[,R](U(FA))"了。

从前面对独语句的语义、语形分析与语用学对语句、话语等的界定的对照不难看出,独语句的语义解释完全符合上面所说明的“话语”特点,只是略有一点变通。

首先,独语句的节律F,即独语句的间歇及发话者的命题态度(断定、疑问、要求、许诺等),是由独语句的句尾符号(或“!”或“。”或“?”)明确表示出来的。如(12)“蛇!”中的“!”。

其次,独语句的副语言U,在独语句作为口语时,可以由具体发话者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独语句作为书面语时,却是“由受话者的默读感受或者朗读音色”体现出来。比如,不同人在书刊中看见独语句“蛇!”时,他(她)无论是默读或者朗读,都会情不自禁地加上自己的副语言。换言之,独语句的副语言是潜在的,只要一接触受话者就会释放出来,即由受话者马上读出。

特殊的是,独语句无法单独分析出“抽象语句(命题)A”来,这说明独语句的构成元素结合得异常紧密。事实上,独语句从诞生那刻起,就至少成了“命题A+节律F”的天然二合一(前面已分析过独语句的成形规则)。这一点很特殊,很重要,这正是独语句得天独厚之处。如“蛇!”,它一诞生就是一个成熟的、完整的独语句,并且是“语境C[,R]+命题A+节律F+副语言U”天然四合一了。亦即人们在生产独语句的那一瞬间,总是本能地把话语的几种元素同时糅合进去了。这就是语言学家们对于独语句是“既无法分出语法成分,也无法补出语法成分”这一现象百思不得其解的逻辑奥秘。

还应该指出:独语句不需要语境,或者说独语句是自带语境C[,R]的。因为狭义的语境是为歧义语句而设的“上下文”,而独语句不产生歧义,故可以说“独语句不需要语境”;因为广义的语境是指发话者、受话者的文化背景及其对话语所涉范围的认知。例如:当独语句“蛇!”出台时,第一种情况,是发话者在自语。那么该发话者同时也就是受话者,这时的狭义语境很充分(该发话者自然处在某种特定的时刻、地点),这种情况下可以说该独语句“不需要语境”(因为“蛇!”不会产生歧义);第二种情况,是受话者独自接受“蛇!”(如您在此时此刻读到“蛇!”),则受话者会主动提取储存在其经验库里的相关信息(诸如对“蛇”这个符号的认读和理解,对“!”这个符号的情绪感知等),因此,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说该独语句“自己提示语境”,或说该独语句“不需要语境”(“蛇!”同样不会产生歧义);第三种情况,是发话者与受话者都是书中人,那时,则独语句“蛇!”的语境对于双方更是彼此清楚,更可以说该独语句“不需要语境”了。

从上面的论析可以得出几点结论:独语句是高密度、高浓缩的语句,它一诞生,就至少同时具备了“命题A+节律F”,而且天生是不容分拆、无法分拆的浑然一体;独语句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的特殊自足句式(甚至是具备了C[,R]"(U(FA))"的“话语”);独语句的上二逻辑特征,使独语句具有了明快、利索、干脆、果断的独特魅力;又由于独语句有这种特魅力,因此,独语句才能充分满足人们在面对重大任命时、在面临紧急情况时或事态剧变时、在情绪亢奋时的特殊表达需要。

标签:;  ;  

从逻辑角度解构“孤独句”的魅力_命题逻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