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响政治教学优美节奏的琴弦_哲学论文

敲响政治教学优美节奏的琴弦_哲学论文

拨响政治课教学节奏美的琴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琴弦论文,课教学论文,节奏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一堂成功的政治课,其教学节奏应该是展与收、动与静、浓与淡、断与续、雅与俗的和谐统一。

一、展与收

展要展得开,收要收得拢。教师进入课堂力求开头精妙,新颖活泼。或设疑布阵,或引经据典,或播报热点,或开宗名义,引领学生,进入情景。分析教材,要条分缕析,眉目清楚;阐述事理,要细致入微,情理兼备;讲解事例,要血肉俱全,形象生动。若如此,会使学生如游览名山大川般领略到千种风光,万般景致,感悟“家事、国事、天下事,尽在三尺讲台之中”。从而使政治课魅力四射,美感顿生。

例如,在讲高二哲学的主次矛盾一课时,我单刀直入,播放自己精心剪接的电影“大决战——辽沈战役”后,环环设问,层层展开辽沈战役中存在的诸多矛盾:进攻与防守的矛盾,敌我力量对比的矛盾,正确战略思想与错误战略思想的矛盾,部队行军打仗与后勤粮食、弹药供给的矛盾,打长春与打锦州谁作首攻点的矛盾,集中优势兵力与“两个拳头打人”的矛盾,连续作战与休整调养的矛盾,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我军与长春之敌的矛盾,我军与沈阳之敌的矛盾……师生站在军事地图前,圈圈点点,再紧扣各方兵力部署、作战思想,配合画面,指点江山。同学们沉浸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在铺开摊子的同时,我又徐徐引领收归主题,形成收尾。摆明各种利害,阐明各种趋势。使大家拨开重重迷雾,寻找主要矛盾,统筹次要矛盾,恍悟办事情要抓住重点的方法论,展成“风头”,收成“豹尾”,使课堂充实有力。

展而不收,如同走马观花,到此一游,只见千沟万壑而不知山之脉络、路之途径,致使政治课故事化、事例化;只收不展,如同和尚念经,枯燥乏味,将丰富生动的马克思主义僵死化、教条化。

二、动与静

课堂上教师热情洋溢、抑扬顿挫的讲述,伴随着和谐优美的手势和活泼灵动的眼神,此为动;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发人深省地深思,此为静。学生踊跃发言,气氛激烈,此又为动;教师默默地听之、记之,满含期望,此又为静。时而师生双边活动踊跃,对答热烈,情绪高涨;时而课堂平静凝重,师生一起细细地思索品味,此为动静结合。如此这般,尽现碰撞思维的火花,彰显熠熠生辉的真理。

例如,笔者在讲高二哲学序言一框时,采用了“动静结合,分总探讨”的教法,一路走来,热闹有趣,效果不凡。上课伊始,我抛出了物理学巨匠牛顿的早期辉煌与晚年的“无用功”的故事,让同学们在安静聆听之后,七嘴八舌话牛顿,而后猛醒唯心与唯物两种截然不同世界观的重要性;继而过渡到哲学学习的重要性,顺势设问:你知道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说?短暂的寂静后,老师先给出一系列说法:古希腊人说,哲学是爱智慧。中国古人讲,哲学是“玄学”、“形而上学”。康德认为,哲学在于指教人真善美。黑格尔说,哲学是“庙里的神”。马克思说,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华。有人又说,哲学就是把世界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你说呢?

激情瞬时被点燃,学生们的思维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舞”动起来。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知识背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也不乏偏激观点,课堂沸腾起来……火候一到,老师适时打住,随即投影归纳,两种截然相左的观点跃然银幕之上。学生此时又安静下来,仔细思索,慢慢反刍。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中,在五彩斑斓的对答中,在动静结合的讨论中,在静静的品味中,师生共同总结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是对整个世界的最高抽象,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接下来老师侃侃道来如何学习哲学,水到渠成。学生此时静静聆听:把牛肉放在一个坛子里,时间长了只会变成牛肉干,坛子的品质不会改变,坛子不具有把食物转化为可吸收营养的消化机制和消化功能。学习哲学不是简单地把相关知识放入我们的大脑里,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大脑的特有的“消化机制和消化功能”,把知识转化为可以被大脑吸收的“营养”,来增强我们的智慧。

如此动静相兼,张弛有度,始终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动静相宜中清理思维过程,了解基本理论,体验哲学思维,领悟哲学思想,打开学习哲学的大门。由此,事半功倍,效果不凡。

长时间地动而不静,张而不弛,使学生刺激过度,弦绷得过紧,久之必断。反之,长时间地静而不动,弛而不张,一直拖沓,则会使学生精神不振,注意力分散。而动、静、张、弛,恰当处理,便构成课堂和谐优美的乐章。

三、断与续

断与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点的连接导引,对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在处理断与续的关系上,要做到断续结合,断之为续,续之为断。巧妙的断,往往含蓄自然,激发兴趣,诱发思考,激起学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强烈求知欲。同时,适当的停顿又给学生品味真理的机会,从而为以后的继续打下基础。常见有的教师讲起课来灌输填鸭到底,不给学生体味思索的机会,使之生厌,这叫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例如,讲按客观规律办事一节时,我给同学们讲述了老猎手用火灭火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南美洲的一个大草原上。一天,一群游客在大草原上追逐嬉戏,忽然,他们身后窜出一团大火,火借风势,直向游客们扑来。危险时刻,一位老猎人出现在游客的面前:“各位,别跑了,大家还是听我的话,动手扯掉这一片干草,清出一块地面来。”游客们见是一位老猎手,就马上按照他的吩咐,七手八脚地猛干起来,很快清出了一大块地面。火是从北面烧过来的,老猎人让大家站在空地的南端,自己跑到空地的北端,并把草堆搬到北边去。游客中有人恐慌地问:“老猎人,火再烧过来怎么办?”“别急,我自有办法。”一会儿,大火快烧近时,老猎人才拿了一束很干的草点燃起来,堆在游客北面的草立刻熊熊地烧着了,竟然逆着风迎着大火方向烧去,这两股火立刻打起架来,火势居然慢慢小了,而留给游客的空间越来越大。两股大火斗了一阵子,终于“精疲力竭”,慢慢地熄灭了下来。在同学们目瞪口呆之时,戛然而止,发问这是为什么?同学们立马开动脑筋,探究奥秘。

一阵好奇和疑问之后,老师续上答案:当获救的游客向老猎人讨教“用火灭火”的奥秘时,老猎人深深地吁出一口气,说:“在烈火上面的空气受热后会变轻而上升,各方面的冷空气就会去补充,这样,在火的边界附近,一定会有迎着火焰流去的气流。等到我们北面的大火接近我们的草堆时,我们把草堆点燃后,那么,我们这边的火就会朝着风的相反方面蔓延开去,两股火后面的草都没有了,就会渐渐熄灭。当然,火不能点燃得太早,也不能太迟。”游客恍然大悟。

老师乘机阐明:老猎手以火灭火首先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这次草原大火中,老猎手充分地尊重了火的规律,把握了火的特点,并果断地提出了以火灭火的方案,最终利用两火“相斗”成功地扑灭了大火。因此,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改造客观对象,就必须从对象本身的实际出发,从对象自身的规律出发。可见,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离开客观规律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仅一事无成,甚至会起破坏作用。

续要自然精炼,创设情景,不断沟通新旧知识,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断要干脆利落,起承转合,不露痕迹,自然而不生硬。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五里一站,十里一驿”的“断”,又要有长流水、不断线的“续”,从而引领学生攀过一座座知识的高山。

四、浓与淡

浓与淡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情感的浓烈与平缓、强烈与平淡,也指课堂气氛的紧张与舒缓。在新时期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变说教为情教,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情随境迁,情以文异,情因人发。

例如,在讲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节课时,我列举了“口号百年回顾”。回眸事件,用历史的眼光、饱含感情的口吻、嬉笑怒骂的谈吐,情景交融,以事明理,浓妆淡抹,讲解社会意识与价值观,“话”来别具一格。

20世纪初至20年代:①新民为今日第一要务。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30年代至1949年:①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汉奸卖国贼。②打土豪,分田地。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50年代前、中期:①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④大鸣大放。50年代后期60年代前期: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②超英赶美,只争朝夕。③以粮为纲,两个先行。④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主义是天堂。⑤备战、备荒,为人民。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①以阶级斗争为纲。②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③革命无罪,造反有理。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①抓纲治国。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0年代至今:①发展才是硬道理。②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⑤“三个代表”,与时俱进,和谐社会,科学发展。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同学们在浩瀚的史料中,正确认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老师时有气吞山河之概,时有满面含春之容,时有大江东去之壮,时有悲怆愤慨之气……凸现政治课教学的浓与淡的完美统一。

五、雅与俗

政治老师教学时要善于做到授课的高雅性。独具匠心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态势,借助道具的无声语言等等,创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沐浴在美的感受之中。同时力求讲得轻快明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力争理论联系学生关心的、感兴趣的典型事例,以例喻情,以事导理。使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自然感悟深刻的道理,让其知,令其信,动其情。如此,俗中见雅。

例如,在讲“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时,我列举了“东坡乱改菊花诗”及“侍女对对联”两个小故事。夹杂诗词,配以对联,绘声绘色,描述出来,雅俗共赏,回味无穷,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使学生在欣赏、品味中把握哲理。

这节课我在引入课题后讲到:王安石写过一句咏菊花的诗:“西风昨晚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这句诗被苏东坡看到了,认为不妥:菊花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会四处飘落呢?于是在这句诗后面续道:“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借以讽刺王安石“江郎才尽”。王安石看到苏东坡续的诗后,建议皇上将苏东坡调到湖北芡州当官。那里菊花大盛,苏东坡在几天大风之后,看到满园十几株菊花花瓣全都被风刮落了,才知自己犯了一个大错误,不胜惭愧。这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有一次微服私访到乡间,跟一位正在稻田里用稻草捆秧的农民对上了对联。这个农民出了一个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请张英对下联。张英在田头苦思冥想了好久无法对出,只好尴尬地走了。回家后张英和夫人谈及此事,正好被他的一个侍女听见了。侍女笑着说:“这有什么难的,下联是‘竹篮装笋母怀儿’。”张英一听连声叫妙,称她为才女。为什么学富五车的大学士苦思不得其解的难题,被一个侍女轻松对出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目了然。

上述几个方面,是内在的有机统一,它们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如同条条彩带,一同编织成功课堂教学的花环;又犹如个个乐手,共同弹拨教学节奏美的琴弦,颇具审美效应。作为新时期的政治老师,我们应努力追求之。

标签:;  ;  

敲响政治教学优美节奏的琴弦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