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_闫莉娟

关于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_闫莉娟

国网临颍县供电公司 河南省漯河市 462600

摘要:在现代电网系统中,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智能化、集约化、高效的管理模式,整体提升了电网管理水平,减少电网事故发生的概率。但是对于电网调控一体化的改造和升级,需要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和互相配合,以此才能促进相关工作继续开展下去,进一步保障我国电网安全。电网调控一体化是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研究

1调控一体化的电网运行管理方式所具备的意义

1.1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

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实行“运维一体化、调控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的电网运行管理流程。在如今的电网运行过程中,更加紧密了不同岗位工作人员之间的联系,使得监控人员、运维人员以及调度人员各自的职责也更加的明确。与此同时,以监控得到的信息为依据还促进了运维和调度之间的无缝衔接,使得停电事故的发生次数也有所降低,保障了电网的安全运行。通过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模式,也能够精简调度控制过程中的步骤,实现了电子自动化的有效运用,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让其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投入到分析运行状态数据上;同时,该种管理模式的应用也能够全程监控电网的运行,对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故障都能够及时的发现并且得到有效的解决,以此来调整电网的调度方案,进而使得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1.2改善供电质量

在应用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之后,能够帮助调控中心有效利用各种监控设备来监控电网设备的事故信息、警告信息以及运行状态,对设备故障做出准确分析,并且通过各种智能化、自动化的手段来远程操作电网,比如调整主变中心点、分合开关、调整无功电压以及送电等,这样能够减少因设备存在不良运行状态而对供电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进而达到电量的高质量传输。

1.3电网管理水平提高

在应用调控一体化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过程中,需要自动化、智能化较高的设备,并且对于技术支持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电网的控制、调度以及监控等功能。所以,这就使得电网调控一体化具备了较高的电力技术水平以及先进的电力设备,将传统电网当中所存在的各种缺陷都进行了弥补,保证了各项运行管理指令的有效传达以及执行,将电网管理的技术水平做到了有效的提升。

2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技术特点

要想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就需要在统一平台上建立起相关的技术支持体系,提高电网自动化水平、变压站继电保护、安置装置、电网通信等技术支持能力。

2.1系统架构

首先硬件上,要选用兼容性高、性能出色的计算机,同时要考虑计算机故障时的可替代性。调控一体化系统在其硬件基础上要考虑容量、功能、结构的可扩充性,保证软件环境不作改变的情况下对终端和相关设备进行扩充。对于软件应用上,需要为其配备技术支撑平台,操作系统和应用功能,对于扩充的软件结构要具有硬件升级的扩展性和系统扩充的兼容性。

2.2系统功能

对于调控一体化系统来说,其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功能是必须要有的。采集阶段对模拟量、数字量、状态量等数据进行采集;数据处理阶段,则是对监控视频进行处理。同时系统还具有故障预警的功能,对发生故障的区域进行自动定位并记录数据。此外控制功能体现在利用受控条件开关实现分合控制,同时对检测到可能发生故障的设备进行控制保护,及重合闸远方投停[1]。

对于电网的故障区域,调控一体化系统能够对正常和故障区域进行隔离,经过调度员的确认后方可对已修复区域恢复供电。电网运行如同时发生多点故障,一体化系统能够快速应急处理,在系统生成重构方案时,则需要对配电设备运行状况进行评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调控一体化系统在人机方面交互更加人性化,能够为监控调度中心提供实时监控数据,并把数据呈现为饼图、柱状图、曲线图等形式,方便工作人员更直观了解电网运行状态和参数。

2.3系统操作要求

远方控制、远方调节是调控一体化系统必须具有的功能,也是其系统特征的体现,具体操作有:闭锁、解锁、人工置数等功能。要综合系统的调度、监控、配网和管理特征,采用六位一体的综合权限管理机制。在一体化系统操控中,需要根据操作者的责任、工作性质、职权范围进行划分,使调控一体化系统权限能够得到合理分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发展电网调控一体化的主要模式

电网调控中的调和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调是指通过电网的调度,实现电能资源的分配,控是指通过设备监控,得到设备运行信息并对设备运行状态加以控制[1]。而在调和控的过程中许多环节都相互重叠,例如,当控制异常设备停止工作时,必然会带来相关线路的通断变化,进而使电网结构发生变化,由控引发了调,而从设备得到的信息中,有时候可以判断出当前设备区域的供电状态,这些信息也可以用于电网的智能调度。为此可以将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

3.1调度中心与大型变电站节点协同工作模式

传统模式电网调控中,电力调度中心只负责对电网运行的宏观指挥,而具体的设备操作和实施人员主要由变电站工作人员负责,他们对站内各种设备进行监视与控制,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与修理,各类工作(如倒闸操作由当前在岗值守人员完成)由于近年来电网规模迅速发展,变电站数量激增,传统模式中虽然每个人职责及分工都比较明确,但是在各个变电站分配工作人员的模式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资源[2]。通过电网调控一体化,建设自动化无人变电站实现调控的一体化。具体的工作流程是辖区内小型变电站采取无人值守模式,利用传感器等各种监控设备对电网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大中型变电站中值守人员接收由小型变电站回传的数据和由电力调度中心传输的调度控制指令,负责对下设的小型变电站进行信息收集和控制维护,同时将电网运行状态数据传输给电力调度中心。电力调度中心接收到各个大型变电站回传的数据,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处理,生成调度控制指令,下达给变电站,这种模式下需要监控人员和调度人员进行紧密配合,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3.2调度中心与维护中心协同模式

调度中心与大型变电站节点协同工作的模式中,调度中心下达的指令由变电站值守人员负责执行,如果人员协同工作出现问题,会造成指令执行延时或执行错误,可能会对电网运行造成严重后果[3]。为此可以发展电网调度中心和电网维护中心协同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电网调度中心直接接收由终端的变电站节点回传来的设备运行状态数据,通过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向终端的变电站节点下达控制指令,通过电网自动控制设备实现电网的自动倒闸。而电网的维护中心人员只负责对电网设备工作状态进行检查维护和对故障设备进行维修,保证电网设备的正常运行。这种模式下,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和维护中心工作人员彼此之间分工更加明确,但会增加额外的调度指令传输环节。

结束语

通过对变电运行管理不断的创新形成了如今的一体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其对于实现我国建设智能电网这一目标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各电力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理念,在保障电力运行的安全以及质量的前提下,开展精益化、集约化的管理,转变以往的电网管理模式,学习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调控一体化管理电网的生产和运行,促进国家电网健康发展,提高电网运行以及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文霖.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7(33):156-157.

[2]刘铁波.研究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模式[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8):3-4.

[3]钟南,郭益督,刘欢,胡彩霞.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7(18):209.

论文作者:闫莉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8

标签:;  ;  ;  ;  ;  ;  ;  ;  

关于电网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_闫莉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