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课堂实践论文_江波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课堂实践论文_江波

〔摘 要〕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语文教与学的环境,需要语文教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课堂实践去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关键词〕 课堂实践 兴趣 互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新课标提出开展语文实践要求,打破了课内与课外、语文与其他学科间的壁垒,使语文教育成为一池活水,学生得以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丰富知识,培养能力。新课程实践以来,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探究,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教师讲授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实践活动明显增多。

语文课堂实践,指的是语文学科在课堂内进行的师生密切合作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一定的情景,进行思想交流的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动口实践,一是动手实践。前者着力培养动口表达的能力,后者着重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

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对所学语文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而开展语文课堂实践,更为实践这一教育目标提供了实践的机会。通过几年的高中教学,我觉得实行课堂实践有许多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文课堂实践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抓住了兴趣这个根本,学生就能学得轻松,学得有效。而我们知道,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学习语文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他们普遍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易学,只要能识字,看不懂的东西很少,即便是诗词文言文,因为课文注解详细,也能领悟大体意思,再加上现在的学生辅导资料讲解甚详,一篇文章的重难点分析历历在目,学生根本不会再把过多的时间放在语文学科上;另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难学,毕竟要想短期内提高语文水平是较难的,再加上每年高考,语文得满分的屈指可数,而数理化得满分的是数不胜数,这样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宁愿在其他科上多花时间也不愿在语文上下功夫,就连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也认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困难大大超过理科和非母语教学。由此可见,无论是易学派还是难学派,都对语文失去了兴趣。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呢?除了语文这门学科本身的因素外,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力求把学生教会,时常把学生当成盛装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潜能,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其结果自然会导致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情绪,用比较消极的学习态度来应付语文。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呢?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由于传统的教学已经使学生产生了厌倦感,兴趣不大,而开展语文课堂实践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把书中静态的东西变成动态的,化抽象为具体。例如我在教《再别康桥》时,由于高一新生来自于不同的学校,对原有学校的人和物还比较怀念,因而可以让学生预先写一篇怀念母校性质的文章,结合课文的有关句式(像“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等),上课之前,让学生互相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很自然地设计出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趣味性浓的言语活动,在课堂上,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学得十分认真,很快就体会了文章中作者所蕴涵的深厚情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开展语文课堂实践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手段,语言能力只有通过与其他人进行言语交际、思想交流才能习得。而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擅长学习课本知识,笔卷考试得心应手,但与人交流却力不从心,因此,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关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觉得指导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学习课文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契机。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现实生活的真实场景,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学过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改编一篇课文,然后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实践形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学习,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溶入到丰富、真实、自然的语境中,让学生有目的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从而巩固和加深对语言的掌握,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把教材所包含的知识转化为言语行为,使之返回活生生的交际运用事实,这本是我们教师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把教材看作是信息的载体,坚持把凝固的文字转化为声情并茂的语言实践活动,对教材中课文本身的情景,情感进行挖掘,发挥,提出一些外延性的问题,拓展延伸,就能更加充分的发挥语言的教育教学功能。

3 开展语文课堂实践,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在语文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一个主动的求知者、探索者。教师,不只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组织者、主导者,更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宰,学生是主人而不是仆人,而且,前者是为了服务于后者,前者积极的教是为了后者积极的学。因此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主体地位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自主地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主动去参与老师的教学,主动地融入到作品中的内含,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新颖独创的见解,而不是完全被教师的定论所约束。与此同时,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间的距离感没了,学生在课堂的地位自然发生变化,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课堂活跃了,他们的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放得开,使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升,这一切,把每一个学生的各方面的发展变为了现实。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少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不会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而是允许学生积极参与我的课堂教学,发表各自的观点,哪怕是和我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只要是他能言之有理,我都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其实这也促使我们老师现在必须重新确立师生地位,破除唯尊唯上、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教育观念,对学生的独立人格充分认同,建立良师益友型的师生人际关系。老师必须放下架子,使自己和学生处于相对意义上的平等地位,而不要认为学生反驳老师的观点就是对你的不尊重。这样,学生才会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悦和不紧张的心情,有利于他们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4 开展语文课堂实践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一堂生动的语文课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促进的局面,而开展语文课堂实践就能调动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其不断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他们的长处,以便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开展语文课堂实践改变了过去那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那种“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之所以以前会出现那种课堂沉寂的情形,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教师扼杀了他们共同参与的权利。比如,我在教《离骚》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屈原抱石沉江之举?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四人一组,共同讨论,形成本组的观点,再由本组推选一名代表阐述他们的看法,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各组同学讨论的结果加以评说,既肯定其合理的一面,也指出他们认识上的不足,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挖掘出了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堂实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使教师从厌烦枯燥乏味的教学中解脱出来,将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一个兴致勃勃,趣味盎然的语言实践运用过程。也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小英等.于漪与语文教育[J].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2 李黎明等.现代中小学幼儿教师实用教学方法[J].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3 周小山等.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民族中学

论文作者:江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课堂实践论文_江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