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实践_科技论文

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实践_科技论文

台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作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作法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初以后,台湾注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引起了世人的瞩目。台湾高科技产品产值逐年提高,1996年达2.6兆元新台币,较1986年的9608 亿元新台币增长了1.7倍;高科技占制造业生产总值比率为42.3%,比1986年提高14.9百分点,1998年更高达43.7%,已迈向制造业全方位科技化的新阶段。1996年高科技产品出口总值531亿美元,占整体出口比重达45.8%, 大大地提升了产品出口竞争力。台湾科技实力在全球的排序已由1993年的第2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7位。台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作法是:

1.科技产业的发展:从与跨国公司配套为起点,逐步发展到跨“国”经营

台湾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开始时调子比较低,他们的目标是,避开与日美竞争,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把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线,成为跨国公司一道或几道生产工序的专业加工部门,或为跨国公司生产某种零部件以及相关的配套产品。因此,科技产业“代工”即(OED/ODM,原厂委托生产或委托设计)现象普遍存在,目前仍然占有很大比例。但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这些目标和生产形态早已被突破。特别是自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功营运以来,台湾科技产业获得新的发展,并逐步兴起一批以科技产业为主体的新兴跨国企业集团。目前,台湾科技产业进一步增大自身研发产品的比例,逐步摆脱跨国公司的控制。“立足台湾、走向亚洲、放眼世界”已逐步成为台湾企业的重要价值观。加强研发力量,实行全球化经营策略,已成为当今台湾企业的一大重要特征。

2.采取集中一个,开发一个和公营与民营并举等多种形式,建立科学工业园区,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

台湾高科技的发展,是以发展科学工业园为先导的,他们采取集中一个,开发一个,成功一个的发展模式,并积极鼓励大企业建立各具特色的专业科学工业园区。目前台湾已形成公营、民营科技园区互补共存、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1980年12月,台湾第一座科学园……新竹科学工业园正式成立。经过“科技引进、人才培训”、“科技生根、市场工拓”、“科技突破、产品创新”等阶段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台湾的“硅谷”,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十大园区之一。 1993 年园区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新台币。截止1998年底,区内共有266家公司,预计到2000 年园区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新台币。 为了适应蜂拥而至的高科技厂商发展的需要,台湾决定在台南设立台南科学工业园区,预计开发638 公顷土地,引进半导体、微电子精密机械及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此外,还有台湾“经济部工业局”主导的南港软体园区、云林科技工业园区。但以行政主导的园区远不能适应科技产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台湾大企业纷纷创建科技工业园区,如宏基集团、东和纺织和信集团等台湾大企业建立了科学园区。但其规模一般较小,专业性较强,如台塑华亚园区,占地区面积为158公顷,只有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1/4, 是台湾第一大民营科技园区,采取开放式模式,积极吸引各类科技产业前去落户。而宏基的渴望园区,则规划成为宏基集团专属的事业总部,厂区分别是宏基集团内上、中、下游等三项主要产业。

与此同时,台湾清醒地认识到其高科技产业过度依靠资讯、通讯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必须尽快适应当前激烈竞争的形势,加强研发力量,努力构筑较具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此,台湾在铜锣兴建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四期。台湾“国科会副主委”薛香川认为,铜锣基地的地理条件适合开发为研究园区,未来将吸纳软件、生物等厂商进驻,借鉴法国苏菲亚科学园区的做法,使之成为台湾的研发园区。此外,台湾还积极寻找新的高新技术产业。21世纪电信产业将超越资讯产业成为明星产业。台湾“交通部”计划比照美国达拉斯“电信走廊”及法国的“电信谷”,成立台湾电信园区,作为无线通讯产业及微波通讯半导体产业的生产基地及电信研发中心,预计将于2000年正式成立。

3.建立高校、研究机构和产业界良好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产学研如何紧密协作,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台湾科技产业发展较快,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产学研结合得较好。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之所以能取得较大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有台湾重点高校的支持。台湾“清华”和“交大”是台湾理工类重点高校,学风较盛,具有较高的教育和科研水平,就在园区附近,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保证和科技人才及高素质的员工。而成立于1973年的台湾工业研究所,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中间作用。目前,该院共有七个研究所,三个中心,几乎涵盖台湾产业界所有的重要科技领域。1997年发明创新的案件有328件, 获得海内外专利548件。截止到1998年5月底,累计专利件数已有3246件。同时,举办成果展、技术研究、提供讲习与训练690次,并对2.8万家厂商提供5.1万次技术服务,并源源不断地为企业输送各类科技产业的高级主管或科技中坚力量。台南科学工业园区的周边也有许多的高校、研究所,如成功大学、中山大学、亚洲蔬菜研究中心、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等。这些学术研究机构,未来必将对台南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起到科技成果和人才的保障作用。

4.积极推动台湾中小企业研发创新,设立创投基金,提高经济整体素质

台湾中小企业占据绝大多数,提高中小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台湾经济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其国际竞争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台湾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1988年台湾完成加强中小企业辅导体系五年计划,预定在五年内培育715家中小企业。 并拟从公民营事业年度研发经费中拨出一定比例,设立服务窗口,协助及审查中小企业提出的研发需求,辅导中小企业建立研发能力,并使之顺利转型,预计在三年内至少要推动480件研究计划。1977 年出台了“鼓励公民营机构设立中小企业创新育成中心要点”,充分运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辅导公民营机构,利用既有的软硬环境资源,培育企业或个人进行技术创新或创业,辅导高科技产业的形成,协助新企业成功创业,并促进其商品化及进入市场,推动创新技术、产品的开发或应用等。

此外,台湾还十分重视通过设立创投基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了筹措更多的创投基金,台湾积极推动与外商合资,如台湾将与瑞典合组生物科技创投基金,引进瑞典全球知名的生化及资讯产业技术到台湾,并推动双方的合作计划,以提升台湾相关产业的水准。

5.稳妥选择投资地点,降低成本,就近占领市场

市场是决定科技产业生存的根本。台湾科技产业在当今世界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慎重而稳妥地选择投资地点,以进一步增强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东南亚国家原是台湾产业外移的重要基地,也是台湾当局一直推行的以台湾为中心的亚洲分工合作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亚洲金融风波后,东南亚投资环境大不如前,投资风险较大,台商赴东南亚投资大幅下降。目前,台商的投资考量则是成本与市场并重。成本导向的产品更加“西进”(赴祖国大陆投资)。追求欧美市场及考量全球布局的公司则赴欧、美市场地区设厂。投资形态也从过去的独资、劳力密集、出口导向转向到策略性伙伴、半成品加工及就近供应市场转变。祖国大陆具有基础研究、劳动力和市场等优势,台湾科技产业在当前出口受阻的情况下,加大赴祖国大陆投资力度,必然成为一个现实的必然选择。台湾电脑业者如鸿友、力捷、明基、鸿海等均把劳动密集、低阶产品转移到祖国大陆,可以预计,凭借祖国大陆的三大优势,必将成为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腹地。而以软件外销市场为主力的力捷关系企业力新国际,更拟到祖国大陆西安设立软件研发中心,就近利用祖国大陆软件人才。

6.重视人才,采取持股等方法,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人才是竞争的最重要要素,科技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台湾对科技人才十分重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职员的素质很高,教育结构较好。截止1997年底,园区从业人员共有6.84万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839人,硕士学位者有8488人,大学12950人, 分别占总数的1.2%、12.4%和18.9%,留学生将近3000人。为了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鼓励科技人才多做贡献,台湾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一是科技人才入股分红。1989年时,台湾宏基电脑率先实行科技人才入股分红,现在几乎所有科技公司也采取类似办法,以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二是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台湾网络大厂智邦科技1998年5 月起实施了“资深员工特别休假法”,凡是员工连续工作满五年,就可申请连续休假二个月的带薪假期。这一办法,是目前台湾高科技厂商现有休假办法中最优惠的一种。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则以“学院化、社区化、公园化”为目标来经营园区及改善居住环境,为科技人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三是对于研发起到协调和指挥作用的企划人才,则更多地进行专门的培养,以满足研发的需要。

7.台湾产业界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能较快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

台湾产业的外向度高,是一个面向世界市场的小型开放经济形态。因此,台湾的产业界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台湾研华公司总经理林启仁认为,每一种产品在不赚不赔的那天起,便已过时,应不断提早研发。台湾灿坤集团吴灿坤认为,创新研发、教育训练是企业成功的两大要素。即使在去年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灿坤仍投入1.4 亿元新台币聘请国际级大师设计新产品。他认为,“只有当第一大品牌,并拉大与第二大品牌的距离,以掠夺市场的行销策略,才能超越颠峰。”在未来科技产业发展方向上,台湾宏基集团董事长施振荣认为,“台湾可以在世界分工体系中,做全球某一个中心,走出台湾独有的路子。”台湾积体电路公司董事长张忠谋更认为,“台湾科技工业已到抉择时刻,过去台湾习惯于扮演‘技术供应者’角色,现在应该颠倒来想,以‘终端客户的供应者’角度为出发点,思考消费者的需求。”

8.充分发挥行政力量,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台湾当局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扮演了一个主导的角色。一是确立发展重点和目标。台湾目前将科技产业更加突出出来,作为整个“亚太营运中心”的核心与未来台湾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主动力。并根据当今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和岛内科技现状,选择了本世纪内重点发展的四大高尖端科技: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航天技术。即使是某一产业,也精心选择其中的某些领域为发展重点。如生物技术产业,则以协助传统生物技术业及中小企业转型;引进外国已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在台湾投资生产并开拓外销市场;寻求合适的国际厂商,与其合作开发新技术或新产品。与此同时,还确定工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工业总产值要从1995年的2281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3000亿美元,年均增长5.8%;从业人员平均年产值也要从1995年的9.5万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2万美元,年均增长4.8%; 专门技术人员占人员比例由1995年的11.1%上升到2000年的15%,年均递增7.1%。二是增加投入, 特别是增加研发经费的投入。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从创建到1997年,台湾当局共投入167.5亿元新台币。未来五年台湾将投入超过300亿新台币经费,以推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台湾研发费用占总产值比率要从1995年的1.51%上升到2000年的3%,年均增长21.1%。 三是充分利用“法规”来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台湾先后制定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主导性新产品开发辅导办法》、《鼓励民间事业开发工业新产品辅导办法》等一系列“法规”。最近又通过了“台湾科技基本法”。通过“法规”的形式,提供租税优惠、研发经费补助及相关配套服务,以诱导产业投入研发活动。目前台湾对“促进产业升级条例”进行修订,租税奖励除保留原有的优惠政策外,还新增了如鼓励海外跨国公司来台设立地区总部等新的内容,以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四是根据新的情况,适时调整优惠产品的门类和项目。“重要科技属于制造业及相关技术服务业适用范围标准”作为促进产业升级条例的重要子法之一,每二年修订一次。列为重要科技事业产品者,可适用五年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或投资抵减,且可及于个人股东,具有很强的租税减免效果。最近,台湾公布了1999年“重要科技事业”产品名单,主要分布在通讯工业、资讯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精密器械与自动化工业、航太工业以及高级材料工业等七大制造业,产品大多数是台湾重点发展高科技产品。该办法不仅列出增列项目,而且还列出退出项目,从而实现了静态鼓励与动态鼓励的有机结合。

标签:;  ;  

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实践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