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会理县城关镇科甲巷幼儿园 四川 凉山 615100)
中图分类号: G6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6)04-049-01
爱是人类的一种伟大而高尚的情感,是人类借以维持自 身发展和繁衍的基本力量。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今天的孩子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是我们民族兴旺发达、事业继往开来的希望之所在。他们在"爱" 的情感体验和培养方面程度如何,将是决定整个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之一。
对幼儿爱心教育的重要性 当前独生子女敬孩爱之心、友爱之心、同情之心缺乏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事实、妈妈拿了两只苹果,孩子一只,自己一只,可子偏偏要两只,无论怎样哄也不给妈妈吃;大人活儿忙不过来,让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帮忙收拾一下桌子,孩子马上说他要看书了;夏天,为了让学生下午上课不打磕睡,老师让学生中午休息一下,可总有不少学生大吵打闹,视休息的同学如不见。产生这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教育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过,抵消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影响。
父母的溺爱便孩子缺乏爱心。不少父母看上去很爱孩子,但他们的做法不是理智的爱,而是溺爱。目前,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成型为家庭教育中的主要类型,父母宁愿把已经盛入自己碗里的菜再拣出来给孩子,也不忍心对孩子讲:"你已经吃得很多了,这最后一块应该给干活最辛苦的爸爸吃。"妈妈病愈刚回到家,对吵着要妈妈抱的孩子也不曾说一声:"妈妈很累, 你能把椅子移过来让妈妈靠一靠好吗?"整日帮孩子做那,不让他国自已动手,吃穿用玩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有些家长害怕自己孩子摔着、碰着或被其他孩子欺负,平日不让他出门与小朋友玩,甚至常常关照孩子变得任性、自私、孤独、易发脾气而又无能,只知享受和索取,不知付出和给于。在这些独生子女身上,不要说爱祖国、爱集体、爱同伴就连爱自己的父母感情也表现得很淡漠,他们并按不能理解父母为了他们而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深深的爱,为孩子所作出的无可拟的牺牲,并没有为孩子们所理解,并没有得到孩子的想应的爱,这一严酷的事实,实际上爱父母是其他一切爱大情感基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曾看到一份调查材料写的是美国、日本和中国数千名学生在接受同一问题的采访时所作的回答,当问到他们你们最爱的人是谁时,美国、日本的学生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父母列到第十位以后。
面对爱的困惑,我们应惊醒、应反思、应探索、什么是爱心? 爱心其实就是知恩知得,能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爱 这种崇高、无私的情感、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产生的,更不是只要父母给孩子充分的爱,孩子就会自发产生相应的爱的,而是经过后天培养才会产生的情感。
1、"身教重于严教"。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沃土。父母是第一位教师,孩子的性格、品行、智能、习惯首先在家庭中养成。父母首先要作榜样,经常想到别人。因为孩子学会有爱心并不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父母和祖父母、邻里之间关系密切、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孩子置身于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儒目染,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访效长辈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既接受了爱,又善于给予爱,这对于养成孩子完善的人格是极有好处的。
2、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如:《小的留自己》、《弟弟摔倒后》等,每讲完故事,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帮助他分请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效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
3、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每当教师来临,我们便教幼儿参与自制贺卡的活动,让孩子亲自把贺卡交给老师、结合"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了"三个一" 活动(做一朵小红花,讲一句祝贺语、帮妈妈做一件小事)。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妈妈,阿姨工作的辛苦。每年的重阳节,我们组织幼儿带着礼物、节目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从中让幼儿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长辈用血汗换来的,平时要学会体谅父辈的艰辛,要尊敬长辈、考敬长辈。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4、结合发生在身边的事,随时对幼儿进行爱的教有。
如:学校组织活动,一些特困家庭的幼儿因交不起活动费时,我们便开展献"爱心" 活动,发动幼儿捐款,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通过与幼儿交流,使幼儿知道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如:捐献骨髓、扶贫助学、无偿鲜血、领养孤儿等一系列的动人事迹,让幼儿知道,人人都需要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总之,老师和父母有责任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为了家庭能多一份温馨,为了社会能多一份祥和,老师和父母应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我们责无旁贷,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论文作者:邱鸿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1
标签:孩子论文; 幼儿论文; 父母论文; 自己的论文; 妈妈论文; 爱心论文; 情感论文; 《科学教育前沿》2016年第4期论文;